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般的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

然而,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价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

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1】。

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异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益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成为关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大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农村环境;化肥;农药;污染;原因分析;处理对策[引言]:药、化肥是近百年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类“神奇”物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全世界为此欢欣鼓舞,用“人类已经战胜了千百年来阴魂不散的饥馑”来赞誉这类神奇之物的功效。

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石油时代大量使用这类农用化学品的结果是,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生产了许多不安全的食品,并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下面对化肥、农药情况作出分析:一、我国农用化学品使用状况,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1.化肥的使用情况我国从1935年起就开始生产化肥,但到1949 年化肥的年产量才达0.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肥工业飞速发展,1997 年年产量达2911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年产量207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表一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变化【2】应该指出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化肥施用中氮磷钾三者的比例有所缩小,但与作物生长的需要相比,磷、钾肥的施用仍然不足,化肥施用中的结构性短缺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偏高,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引发我国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次,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机肥的施用量增加很少,甚至减少,有机态养分在总施用养分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2.农药的使用情况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工业品,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因此,农药的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成为影响农民利益及农业成败的关键环节。

我国从50~60年代起,普遍使用DDT、六六六、艾氏剂与狄氏剂等有机氯农药。

因其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发达国家从70年代起就相继禁用。

我国从1983年开始停用有机氯农药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的所谓“取代农药”,即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等。

相对而言,它们在环境中的降解速度快、残留时间短,但毒性更强。

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如下:表二农药的使用情况变化【3】1991199519973.小结化肥、农药和农膜是当前我国用量最大的农用化学品,是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它们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正因如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上述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呈急剧增加之势。

部分地区还因使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且这种现象随农用化学品用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加剧。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农用化学品,在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的增产作用的同时,防止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农药、化肥成分、作用分析由于我国在80年代前主要使用毒性很强的有机氯农药,它们在土壤、植物乃至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残留会持续很长时间,虽然1983年后已禁止使用,但至今仍可从部分地区作物收获物中分析出残留的有机氯农药或其衍生物。

即使是目前使用的有机磷农药,虽然较易降解,但因其毒性强,加之部分地区施用量过大或施用方法不当,亦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据陈同斌等的统计,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北京市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20%左右;上海市蔬菜中杀灭菊酯等菊酯类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叶菜类达16.6%、豆荚类达25.0%【4】。

滥用包括各种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药、兽药、饲料是农产品污染的上游源头。

症结在于“化学农业”的泛滥和利益链的守护,农事技术的简单程式化,导致农药的过多、过量、交叉、重复施用,每次喷洒后90%的农药将沉积残留在农作物、饲料作物、土壤、空气、水体和畜禽肉蛋奶中,目前全世界有500多种人工合成的农药,最终严重危及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三、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3.1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用化学品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虽然因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过量或不合理施用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污染,危害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

3.1.1对主要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硝酸盐含量超标。

因为硝酸盐还原后形成的亚硝酸盐,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带氧能力,导致患者出现紫绀等缺氧症状,严重时甚至可使人窒息死亡;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同时还具有致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人类患癌症的几率。

目前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地区,蔬菜、水果中硝酸盐含量的超标问题较为突出,如北京市蔬菜中硝酸盐的超标率达40%以上。

3.1.2对其他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其中以氮肥最大。

如过量施用氮肥,在使禾本科作物籽粒含氮量及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同时,也将导致氨基酸含量比例发生变化,使其营养品质下降;过量施用磷肥将对蔬菜、水果中的有机酸、维生素C等成分的含量以及果实的大小、着色、形状、香味等带来一系列影响,同时,磷肥中的副产品还可能对农产品带来污染。

3.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①直接向水体施药;②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③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④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⑤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

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的次序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5】。

朱忠林教授等的研究表明[13],在地下水埋深不足1 m的地方,极易发生农药的地下水污染。

棉田、菜田农药喷洒次数多、利用率非常低。

湖北省天门县产棉区因大量施用农药致使当地饮用水受到污染,据卫生部门监测,1605含量达1.125 mg/L,超过国家标准375倍,DDT含量达0.44 mg/L,超标1.25倍,个别村镇井水已完全不能饮用【6】。

97林四平一生产阿特拉津的工厂其污水排入河道后流入辽宁境内,农民用河水灌溉稻田后造成2600多hm2水稻受害的特大污染事故。

表3 我国不同地区农药使用水平(kg/hm2)3.3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来看,单独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其次,施用化肥可能使土壤有机质上升速度减缓甚至下降、部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或养分间不平衡,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发展;再次,单独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第四,由于部分化肥中含有污染成分,过量施用(其中特别是磷肥)将对土壤产生相应的污染。

目前我国大部分耕地质量退化,对化肥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的后果。

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相比,农膜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物理性的。

由于大量使用农膜,且回收率低,导致其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等物理性质,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3.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中最令人关注的是N[,2]O与全球气候变暖,在氧化还原交替状态下,土壤中的硝态氮易被还原为N[,2]O。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人对N[,2]O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作十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N[,2]O的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温度、土壤水分状况等密切相关,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仅30~50%,损失的氮素中无疑有相当部分要以N[,2]O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7】。

四、如何防止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对策4.1.造成严重农用化学品现象分析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存在:农村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性,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水体污染构成的面源污染,农村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等是典型的负外部性。

使用农家肥或者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保护了环境,但可能减少产量;另外农村工业生产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典型的正外部性。

在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通过市场得到体现,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当一个经济主体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完全忽略外部性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效益影响时,这可能使生态资源配置不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或者行为,生产者并没有将其视为生产成本,造成生产者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差异,而生产者按照自己对成本的预算和对收益的预期来安排生产,这就使得负外部性的生产过剩,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的过度产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负面影响。

4.2.对农药、化肥的施用对策(1).在作物施肥上要一改过去传统方式,变盲目施肥为优化配方施肥。

(2).要加强和完善配方施肥中的各项技术措施。

在配方施肥过程中要充实完善施肥参数,如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等,这些参数随生产条件的变化亦在不断改变,在原来化验土壤、植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新增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如水质、土壤有害物质含量、化肥农药污染等),来不断充实完善施肥参数,优化配方施肥。

(3).要增加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

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效长、无污染的特点,高效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团粒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

(4).要加大对微肥及生物肥的利用。

微肥能平衡作物所需的养分,而生物肥料又能通过自身所含有的微生物分泌生理活性物质,能起到固氮、解磷、解钾、分解土壤中的其它微量养分,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能供给作物各种养分,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同时还能分解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和杀死有害菌群,减少化肥、农药的残留量及有害病菌。

(5).要协调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充实完善施肥参数。

作物配方施肥中的参数人们在配方施肥中,往往重视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使用,而忽视了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