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声乐流派及其学说的总结与归纳摘要:19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蓬勃展开,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封建、追求科学成了当时的潮流,法国在这方面走在最前头,巴黎也就成了当时声乐教学、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剧演唱的中心。
所以尽管意大利在19世纪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歌唱家及优秀的声乐教师,但19世纪美声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却大多出现在巴黎。
当时的声乐研究在生理学、物理学、声乐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从生理学方面对声乐研究
(一)嗓音研究的先驱者
17至18世纪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缺乏生理学或物理学的知识。
当时,有极少数追求真理的医生,了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就不的不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半夜盗尸来作解剖。
就这样,逐渐地积累了一些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开始了对嗓音胜利的初步探究。
早在1703年,法国医生杜达(Dodart)就发表了《发声原理的研究报告》(Memorires sur la Cause de la Voix)一书,提出了“漩涡”(Vortex)理论。
他认为。
当气息经过真假声带之间的喉室时,会产生气流的漩涡,因之,使喉部像吹哨子似的发出声音。
他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否定了声带振动的发声的作用,把声带仅看做是吹笛、吹口哨时嘴唇作小孔吹气那样的作用。
这种假说,早在公元2世纪加伦(Galen)就曾提出过。
1741年,另一位外科医生弗兰(Ferrein)从死尸身上切除下来的喉器下面安上供气的设备,吹气做发音实验,证明了声带振动是人体发声的根本原因,从而否定了“漩涡”理论。
他所著的《论人声的形成》(Formation de la Voix de l’Homme)一书是最早描写声带振动的著作。
(二)加尔西亚发明喉镜
1854年,马努艾尔·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这是声乐史上和医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这位声乐教师所发明的这面小小的镜子,至今仍为世界耳鼻喉科医生所使用。
喉镜的发明促进了人们对嗓音生理学的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人体发生机理作指导的新的教学方法(机理教学法)。
喉镜发明后,尽管用肉眼观察只能看到自己的声带的表面,即只能看到声带的长度和宽度,而不看不到声带的厚度在发声过程中的变化,但任然能证实“声门冲击”的理论。
他认为歌唱发声中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
不过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的限制,他未能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加尔西亚是世界公认的美声学派声乐教学和声乐理论的权威。
他的“声门冲击”学说,从生理的角度证明了古典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发声、起音的正确性,并从理论上对美声唱法予以总结,从而使后人可以更加有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练习正确的发声起音。
(三)“掩盖的胸声“
1840年,法国医生第德(Diday)和佩特莱坎(Petrequin)写了一份《关于一种新的歌声的研究报告》,大力推荐当年红极一时的著名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杜普雷的“掩盖”唱法。
他们是最早从生理学角度来,描述“掩盖”唱法的学者,他们明确地提出降下喉头,用“掩盖的胸声”来歌唱。
(四)横膈膜呼吸法的提倡
1876年,德国医生曼德尔发表了生理学权威著作《嗓音卫生学》(Die Gesundheitslehre der Stimme),首先提出了横膈膜在歌唱呼吸中的作用及其适用方法,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的声乐界。
兰佩尔蒂也对之甚为信服,在他的声乐著作中也引用了曼德尔的话。
另一位生理学权威,英国的马肯齐爵士也于1887年发表了《发声器官卫生学》一书,大力提倡用横膈膜呼吸法来歌唱。
(五)对于人体发声功能的各种研究
1878年,英国的查尔斯·伦出版《声音的哲学》一书,从主观求证的角度出发,企图以生理解剖学来证明“声音位置靠前”的正确性,企图得出“音越高,声音位置越靠前”的结论。
他甚至还主观地提出“假声是从假声带发出”的错误见解。
1880年,外科医生班克发表《人声的发声机能》,从生理学上详尽研究了人体发声机能。
1890年,他又与布朗合作写了《声音、歌曲和语言》一书,书中指出了窦体和假声带之上、会厌尖之下的喉前庭以及会厌在歌唱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声机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还指出声带活动有“厚”、“薄”、“小”三种机能状态,因之,产生三个声区。
1886年,霍华德出版《艺术性歌唱的生理学》。
书中详细论述了人体发声器官的机能,并证实只能发出两种
机能状态(即两个声区)的声音。
1887年,英国马肯齐爵士在《发声器官卫生学》一书中,同意意大利美声唱法始祖卡契尼的两声区学说,他认为卡契尼所说的实声和虚声,实际上是指声带的两种不同机能状态,他把声带比作乐器的簧片或哨片,分之为“长簧片”和“短簧片”两种发声机能状态;因之,分别产生两种声区,即胸声区和头声区。
1887年,皮尔顿了解到歌唱时额窦部分有微微振动的感觉,又听到了声乐方面有“头腔共鸣”、“头声”之类的说法,就最先提出了“窦声”的学说,认为声音发自鼻窦、蝶窦、额窦、等窦体。
19世纪中,帕萨芬做了一种实验,一次在鼻炎通道中插进不同口径的开口小管,以保证通道的流畅。
他发现管径圆面在12平方毫米以下时,发音音质正常,无鼻音;
当管径圆面积大于28平方毫米时,发出的声音就带鼻音。
此实验证明,歌唱时悬雍垂(小舌头)向后方提高,堵上鼻咽通道,就可无鼻音。
二、从声学物理方面对声乐的研究
早在19世纪初就有佛里研究得出“任何复音的声波,都是其所组成的各种单音正弦波的总和,都是由分音所组成”的结论,并且还用数学的方法正确计算出各分音的频率。
1830年威利斯还试图以管的原理解释人声。
1837年,惠特司冬也研究过人声共鸣问题。
不过,只有到了海尔姆霍尔兹于1862年发表了名著《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之后,才奠定了声乐物理的基础。
他认为:乐音有三个主要的物理特征——音高、音量、音色。
音高由声波的频率所决定,音量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音色由组成该音的所含泛音决定。
他又证实了,音量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他测出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频率为每秒钟15-16次,最高频率为每秒两万次。
人耳能听到10个人合唱的音强并不等于10个人的音量总和。
他又研究了弦的振动找出了高音与弦的张力成正比,张力越大音越高;音高与弦长成反比;弦的体积与音高成反比,声音与弦的原料的弹性有关。
三、从教学、演唱及理论上对声乐的研究
早在19世纪初期,意大利声乐学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流传到欧洲各国。
1803年,巴黎音乐学院出版了开鲁比尼和梅耶尔等人署名的《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法》一书,此书集中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教学经验,但并无新见。
此后,著名的法国男低音歌唱家拉伯拉谢也在1835年左右发表了声乐论著,代表了当时巴黎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观点。
在德国,1826年出版了曼斯坦的《伟大的意大利声乐学派》,这两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古典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歌唱艺术,在德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7年左右,德国的著名歌唱家及声乐教使帕诺夫卡也发表了《歌唱艺术》一书。
书中提倡二声区论,并提出歌唱时应面带微笑以放松肌肉。
(一)以兰佩尔蒂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
1.兰佩尔蒂的教学实践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呢杰出的声乐教师兰佩尔蒂是集200多年来意大利美
声学派教学经验之大成的人。
他融会贯通地掌握了美声学派的传统教学法,而且卓有成效。
他写过不少练声曲,如《初级声乐练习曲》、《训练颤音的练习》、《女高音的花腔练习》、《声乐理论与实践初级教程》等,还出版了一本理论著作《歌唱艺术》。
2.兰佩尔蒂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兰佩尔蒂在《歌唱艺术》一书中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他的教学经
验。
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1)呼吸——兰佩尔蒂认为呼吸是良好的歌唱的“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他甚至认为“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
”歌唱家必须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来歌唱,这样的声音才“干净、无杂音”。
在他看来,呼吸不仅与声音的好坏有关,而且还对感情的表现有影响,他说“呼吸加快,是表现感情激动的一个最好手法”。
兰佩尔蒂将呼吸的方法分为三种:横膈膜呼吸法、两肋呼吸和锁骨呼吸。
歌唱时必须运用横膈膜呼吸。
有关“气息支持”的感觉,他说:“发声时要注意托着气,好像吸气的过程还在延续着似的。
(2)姿势——“身体要放松、站直。
”“带点微笑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自然。
”“唱的过程中,努力使下巴不要向前突出。
”“颈部和双肩应该是放松的,眼睛的表情要自然。
”(3)发声时的口形——“正确收气之后,必须立刻放下软腭,舌头要保持正常状态,舌中间稍有凹沟,嘴作自然的半微笑状,嘴角不要太向两边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