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 (456段) 永远沉沉实实、不图虚名 议论(比较)
•
不悠闲、不狂暴
•
• 述牛特点 点明中国牛特点
议论点题
• (7段)
分 总括(因)
《中国的牛》解读:
• 要点概括: • 1、借物写人表现手法:明写中国牛,暗写中国人。牛具牛
性,亦有人性; • 2、总-分-总的结构,倒因果的关系; • 3、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写法特点; • 4、篇末点旨; • 5、牛(人)的品质:默默工作,平心静气。 • 教学建议: • 1、结构及关系; • 2、叙议结合手法。
没有运输设备、没有起重设备 (修筑条件:艰苦)
陡峭山岭
(修筑环境:恶劣
↓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长城。(不容易—伟大)
抒情:气魄雄伟工程,伟大奇迹。
总
• 要点概括:
1、“由物及人,状物抒情”是本文最大特点。 2、顺承式结构:远看→近观→联想→赞美 3、说明式语言和描述式语言交替运用,平实,简洁; 4、直接介绍与联想描述相结合是本文主要写法。
至、孜孜不倦 • 2、句式训练——学习“总提分叙”写句群。
《中国的牛》解读:
• 文本分析:
• 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结构关系
↓
↓
↓
↓
• 尊敬中国牛 对中国牛
• (1段)
特别尊敬
议论、(说明)
总起(果)
• 与牛相遇
路窄相遇,
记叙
分
• (2、3段) 牛自动让路
• 论牛品质 永远做着沉重工作
•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内容,梳理结构)
•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引导学生 梳理各部分内容,再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段意,板书)
二、教学设计
• 基本要求:
创意要新——有自己的想法 线索要清——有内在统一要求 重点要明——内容准确合适 环节要简——要有整合意识 过程要实——要有训练实践
流程设计:
一、导入 二、主体:
1、识字写字,读通文本; 2、把握内容,梳理结构; 3、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4、围绕练点,练习运用。 三、小结
• 教学建议:
1、结合梳理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重点品读第3段,理解“血汗和智慧”的深层含义; 3、学习“围绕表达重点写清楚”的写法。
解读实践
• “提纲网络式”解读
1、文本分析: 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结构关系
2、要点概括: 文体、内容、结构、语言、方法
3、教学建议: 主要从教学重点和能力训练点两个方面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 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 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 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pò)雄伟的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上好课三步骤
一、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三、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
一、解读文本
• 解读什么?
1、内容:人、事、景、物、理 2、主旨:观点、道理、情感 3、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综合结构 4、语言: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与抒情语言 5、方法:语言之法、结构之法、修辞之法、
• 三读要读会(明白) 明白“教什么”;明白“怎么教”;明白
“教的具体要求”。
解读实例
17、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chóng)山峻(jùn)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最东头的山海关到最西头的嘉(jiā)峪(yù)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 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 排的跺(duǎ)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liào)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tún)兵的堡(bǎo)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写作之法、表达技巧之法
• 怎么解读?
“提纲网络式”解读(三大板块) 1、文本分析:
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结构关系 2、要点概括:
文体、内容、结构、语言、方法 3、教学建议:
主要从教学重点和能力训练点两个方面
解读要求
• 一读要读通 通字词、通内容、通结构
• 二读要读懂 懂特点、懂重点、懂训练点
• 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结构关系
↓ 远看:
↓ 长龙、蜿蜒盘旋
↓ (形象——描写)
↓ 分
一万三千多里
(数字——说明)
↓
近观:
高大坚固(特点)
概括
分
城墙顶上:像马路
数字、比喻
城墙外沿:两米多高成排的跺子
↓
城墙顶上:方型城台
联想: 想起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景象
分
条石:数不清;条重:两三千斤(修筑材料:多、重)
(投影鲁迅图像)这是谁?(鲁迅)同学们对鲁迅有怎样的了解?(生说,再 结合“单元导读”和课后“资料袋”进行介绍)
•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1、快速浏览读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
2、出示带有生字、新词、多音字的句子,找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识字、正 音。
3、小游戏:文中半文半白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连线。
课时设计案例:《少年闰土》
• 教学内容: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3、学第一段,初步感知少年闰土形象。
教学流程: • 一、以介绍新朋友导入,板书课题(课题导入,介绍作者)
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师板书课题,齐读) • 二、介绍作者,初识鲁迅
《我的班主任》解读:
• 文本分析:
• 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结构关系
↓
↓
↓
↓
• 介绍老师
外貌描写
描写、说明
总
• (1段)
点题介绍
•
像老虎
• 称赞老师 三个特点 像绵羊 叙述、描写
分
• (2、3、4段)
像黄牛
《我的班主任》分析解读:
• 要点概括: • 1、写人文章,抓主要特点写人。赞美精神品质 • 2、总分的结构; • 3、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 • 4、构段特点:总提分叙。 • 教学建议: • 1、几个主要词语:威风凛凛、鸦雀无声、无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