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论文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0-0107-01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教学改革创新
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音乐教学总是按照先发声练习,再视唱练习,节奏练习,学唱新歌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进行,长期以来,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不感兴趣,老师也觉得毫无新意,上起课来总是提不起精神。

我认为音乐教学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设制一定的教学场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奇妙,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辅之以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基础训练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并尽可能地要和歌曲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新歌前,应先细致地分析钻研教材,找出难点、重点,把不易解决的拎出来,在基础训练中把它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采取游戏,搞比赛等形式增添趣味性。

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词,我设制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我把歌中的节奏挑出
来,分成四组,请四位小朋友上来站着,然后教师在下面按节奏念一句歌词,请下面小朋友上来找朋友,结果学生热情很高,每次我刚说完,他们就一个个上来找朋友,而且一下子都能找对,气氛活跃得很,等他们都找完后,我请他们把找到的好朋友再念给大家听,结果他们都能念出来,这样歌曲中的难点就轻松地解决了,接下来的新歌教学就容易多了。

《土风舞》这首歌正歌部分四个小乐句节奏是相同的,但旋律是不同的。

我为了防止学生混淆,就把四个小乐句拎出来,搞了个《猫捉老鼠》的游戏,把四个小乐句写在画有老鼠的卡片上,教师在琴上弹一句,请下面学生上来“捉老鼠”,结果每位学生都认真听,后上来“捉老鼠”非常积极,然后我让他们把“老鼠”随着琴唱出来,他们一个个都能唱好。

我觉得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音能力,解决了新课的难点,而且还给了学生一次识谱视唱的锻炼机会,真是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快乐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

看着孩子们听乐而律动,闻声而起舞的神态,足以证明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很少有哪门学科比音乐更能牵动孩子们的心。

(一)韵律活动,使孩子们快乐地动起来。

在低年级教学中,律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又最容易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
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火车开了》这一课时,就请出几个孩子扮演火车司机,按照歌词内容,一边即兴动作,一边朗诵歌词。


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愉快的气氛激发了,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创造性的自己的双手在胸前转动,生动的扮演出滚滚向前的火车轮。

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了歌词,感受到旋律节奏,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二)音乐游戏,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胜、好玩”,根据孩子们这个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游戏,并把音乐知识技穿其中,使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鼓边鼓心》就是配合学生学习音乐节奏知识,精心设计的趣味性游戏。

孩子们围坐成两圈,随着老师敲出的鼓声节奏的快慢、强弱的变化,感受听辩声音的不同,并随之做出不同的动作。

或动物行走,小鸟飞,大象走,或拍手拍腿,或走走跑跑。

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锻炼了自我,学到了知识。

(三)乐器进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孩子们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音乐的兴趣都很浓。

口琴等乐器进课堂后,许多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入了门,学会了基本吹奏方法。

孩子们勤学苦练,举一反三。

他们运用知识技能,处理气息技巧,勇于创新,下工夫演奏出许多优美动听,难度较大,内涵丰富的歌曲。

各种乐器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情感因素,用歌曲的艺术力量感染学生
音乐本身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反
过来,人的感情也最容易伴随音乐而变化,一首好的歌曲,除了有好的思想内容,也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教师在教授歌曲时,要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情感因素,以情带声,以声表情,这是提高歌唱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

例如教唱《卖报歌》,孩子们唱起“啦啦啦”往往只唱出天真、活泼、欢快的情绪,为让孩子们了解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教师作充满感情的范唱,让歌曲作者对报童的满腔同情深深地感染孩子。

孩子们再唱时,有些词句速度放慢了,咬字吐字也沉重起来,天真的情绪中,满含了辛酸。

唱歌不能像政治课,靠讲道理进行音乐教育;也不能像语文课,靠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音乐;更不能像技能课,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来代替美的熏陶,唱歌教学要用歌曲的艺术力量来感染学生,演唱歌曲是一次再创作,是演唱者的感情抒发,是在享受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孩子们能做到用歌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这说明教师已成功地将德育寓于唱歌教学之中了。

四、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事先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按部就班的跟着练。

结果导致学生应变调整能力低,主体作用也大大削弱。

而探究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启发求异,鼓励创新。

如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放录音、幻灯、录象等直观教具,创设意境,简介歌曲创作背景,引出歌曲情绪,继而采用启发式谈话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反复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最
后小结。

而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求异,要启发学生“质疑”,提倡在课堂中七嘴八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问的问题。

除了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还要在解决问题时鼓励他们求同存异,提倡一题多解。

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欣赏然后启发每个学生说出由此而联想到的不同画面,有的学生想到奥运赛场上国旗冉冉升起时,作为中国人自豪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想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高高飘扬起五星红旗时,全中国为之沸腾的场面;有的想到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等等。

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启发下,寻求出不同的结果。

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了形态各异的画面,求异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当然,鼓励学生创新求异,不只这两方面。

作为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感情创新,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