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态美学的兴起和发展(重点:生态学及其定律,美学及其研究对象,生态美学的相关性质内涵,研究范畴,研究意义))一、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1866年提出。
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和周围世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门学科。
(有机体----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植物和动物,种群,环境,生态、系统---研究对象)生态学三定律(美国科学家小米勒)第一定律:多效应原理第二定律:相互联系原理第三定律:无干扰原理二、什么是美学1.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2.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美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艺术史美的哲学~美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3.美学是从人对现象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4.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生态趋势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5.生态美学兴起的背景大背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的日益突出6.关于生态美学(填空)!跨学科性质:它是结合生态学和美学的一门学科,将生态的整体观,系统观,平衡观等思想引入到美学研究,对美学的完善和拓展!三大层次系统: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研究宗旨和目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身内心世界的平衡!研究核心:生态美!哲学基础:生态存在论7.生态美学的基本问题!对科技的理性反思!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类新的审美能力8.生态美学的研究意义!.人类存在智慧的现代体现!对人类深层精神危机的救赎!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美学学科的创新与建构生态美学狭义: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的栖居,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9.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萌芽期(1987—2000)1987 鲍昌《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提到文艺生态学1994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1999.10 海南作家协会《生态与文学》发展期(2000---2007)2000 徐恒醇《生态美学》专著鲁枢元《生态文艺学》2005 章海荣《生态理论与生态美学》新的建设期(2007---至今)2007 10 胡锦涛提出“生态文明”2010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复习题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历史划分为那四个阶段2.“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先由谁在什么著作中提出3.小米勒提出“生态美学三定律分别是什么4.著名美学家鲍姆加登将人的心理分为哪几个部分?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5.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是6.生态美学的三大研究层次是什么?其研究核心是什么生命意识与生态审美观一、生命意识的发展轨迹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这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2.主体的三种形态(名解,简答)!个体主体:个人(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相对独立活动的个人)!群体主体:集体(因一定的利益或目标联系起来的共同行动的整体)!人类主体:主体的最高存在形式,一定阶段的人类3.作为主体存在对象的客体的四种形态!自然客体:自然界!社会客体: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客体:精神现象!自我客体:自身4.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实践→认知→省美感性活动↘↙观念把握5.人的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内在机制: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主体意识:需要利益理想成就感等主体能力:生理素质(物质基础)智力结构(潜在形态)情感意志(激发源泉)主体性的具体表现: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7.人的生存价值人的生存价值并不在于对社会的索取和个人的享受,而是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是目标,手段和途径相统一的过程。
总结: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而取得的各种规定最集中而深刻的表现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并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为出发点第二章中国文化源流中的生态观念(重点:老子,孔子,庄子主要生态思想)~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意识老子庄子~孔子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易经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我国传统生态观念的历史局限性1.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论2.老子的自然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的宇宙观老子借用当时流行的“天道”一词,将其改造发展成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道”,他第一次将“道”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建立了以“道”为宇宙的自然本体论。
(道:自然界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永恒的、循环的运动的宇宙本体)3.老子自然本体论的主要生态智慧“道”不仅是永恒的。
循环的运动的宇宙本体,也是指自然界运动的过程和规律,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指可以被感知的有天体的宇宙;“天”指在“有”之前的天体的世界,“有”是具体的现象,“无”是对“有”的超越,即“道”的境界4.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他的活动要依据所生存的环境,并认为人应当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违法自然规律,必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3)人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禁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示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4)超越一定限度向自然索取,便会违成静态自然的饿危机5)老子的天为思想,他从尊重自然的角度,提出“天为”思想,即顺应自然6)圣人只有辅助万物总结老子的主要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1“道法自然“道法:宇宙万物的根源自然:与“人为“相对,“自然而然”不争逍遥游2 道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之根本目的:论述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成上有共同的本源3 万物齐一论《易经》的生态思想主要生态思想1 “生生为易”古代生存在论学思想生生:活的个体生命的生存易:变化2 万物生命产生于乾坤,阴阳与天地之交的理念(人的生存与天地的关系紧密相连)3 宇宙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环链的理论《庄子》的生态思想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
他认为“天”是宇宙本体,而“道”是运动过程,使宇宙本体处于无始无终的流变过程之中,他将老子的顺应自然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将老子的“道”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核心思想:万物等齐,相通为一我国传统生态观念主要表现的主题(判断,选择)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意识(道家:老子)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的观点(儒家:孟子)取之有度,用之以节,则需足的生态经济观点体征生生以宇宙生命为相依的生态审美观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孔子》的生态思想1.天人合一:生态存在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交融的,相关的,一体的礼之用,和用贤(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这种德,该是最高的了)2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客观自然的诉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对自然万物的亲和之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怀德,小人怀土4古典生态人文主义仁者爱人修己以安人5力主借鉴素朴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方式节用爱人大哉问!礼,与其奢也生态意识的核心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我国传统生态文明的局限性一原始社会的生态危机人口剧增盲目开垦采伐狩猎无度二原始文明的局限性(早期的文明形式:时空距离,功能缺陷)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不能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有些观念甚至走向迷信的境界吸收农业文明的生态智慧三西方近代的生态观1.西方近现代生态观的产生背景:18世纪→欧洲西方近现代生态观的产生→理性西方近现代生态观的产生→西方对于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激起对大自然的向往~华兹华斯(两个主题:自然和儿童)~自然博物学家基尔伯特怀特→《赛尔波恩的自然史和古迹》: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和观点~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封林奈根据自然界自然演化过程中和彼此之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即自然分类法~19世纪美国,亨利戴维梭罗开创可具有超前意识的生态学研究对自然呢资源也应有法律保护2.生态世界观和机械世界观工业文明是以机械世界观为指导的,它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生态学在研究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时,发展成为一种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的三大思想原则:一、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二、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的整体,这种整体上的有序状态,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结构,而是事物内部力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力量的动态平衡三、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在自然整体的组织进化进程之中生态审美观的形成与演化定义:生态审美观是对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通的生命关系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认知1、对大化生机的参悟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为中国美学思想提供了依据法天贵真原则:以真为美天为原则:以淡朴为美体道原则:心灵体验2、对生命和谐的关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生命和谐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用小宇宙来证明人的特性赫拉克利特按照自然而生活歌德具有生命的自然是活生生的存在,自然然的生命力表现为精灵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智慧一、国画作为自然生态艺术1.成熟和发展时间:自然经济2.创作工具:文房四宝3.创作原则:崇尚自然“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真画所以称独绝也二、国画的散点透视法1.焦点透视:人类中心主义2.散点透视法: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三、国画的“气韵生动”六法之一宗百华:生命的节奏追求神似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天人合一~唐)张璪~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五、艺术目标: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人与自然和谐宋代郭熙六、人与自然友好:意在笔先,寄兴于景~王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意:画家的意兴情感笔:笔墨形象)第三章传统的审美范畴(重点:四大审美范畴的基本内涵和审美效应)传统美学的四大审美范畴: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艺术美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现象和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他能为人所欣赏和关照,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个审美感受。
它包括:未经加工改造的天然物和人工自然物)自然美的发现较晚:主要产生于汉魏之后,只要受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西方19世界烂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对自然界的欣赏进入高峰(有自然现象不一定有自然美)发现自然美的标志1审美主体的培养2审美需要的产生3审美对象的确立自然美的七种存在形式1能量和力2大气和云层3水和液体4固体和陆地5植物6动物生命体的形式7分解衰变和死亡自然美的审美效应1激发人的乡土情怀2放松,解放甚至净化心灵3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艺术美艺术形式:建筑,音乐雕塑绘画诗舞蹈电影艺术美的形态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主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他不仅使艺术从形式上有自己的标志,而且艺术在内容上区别于其他人工创造物(感性直观的特征)情感性:质的规定性内容的情感性形式的情感性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苏珊格朗第三节社会美作为生活的要素一:什么是社会美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主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美:人类实践所创的,体现社会事务发展规律和丰富性,并与人的需求,实践意愿,审美理想,相协调的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自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二:社会美的形态特征↗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社会美↘社会生活的美----美是生活(车尔尼夫斯基首先提出)人的美:外在美(人的容貌和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1姿态与举止优雅2举止和审美打扮内在美----人格美三:社会美的美誉职能1人的个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2 意志和人格的塑造3 道德水准的提高4 知识水平的提升5 道德与感情的培养四:社会美的基本原理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所呈现出现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