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日本小学书写课程

浅谈日本小学书写课程

小学写字论文在兴趣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浅谈日本小学书写课程【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

自中国文字产生以来,灿烂光辉的中国书法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然而今天,信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普遍选择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书写似乎已经被淘汰了。

在此影响下,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陷入了困境,甚至在某些方面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反观借鉴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并成功本土化成“书道”的日本,虽然日本的高级书法人材培养并不太成功,但是日本书法教育的基础阶段实力雄厚、成效显著,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趣味化;生活化;实用性;完善体制在日本,小学书法教育是作为国语课的一部分开展的,课程名称为“书写”,教学时间为每周不少于1小时。

初级的小学书法教育程度是不甚高的,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而言,它的意义绝不下于大学高等层次的书法教育。

因为它是书法家的摇篮,是构成多层次当代书法教育结构的最基本部分。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趣味化----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众所周知,日本是个漫画大国。

为迎合儿童心理,日本小学书法教材也运用到了漫画的形式,设置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和人物形象插图和封面,非常富有童趣。

例如下面的日本小学一年级汉字(硬笔书法)教材。

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某项活动的喜好情绪。

对于一般人而言,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他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动力,从而激发求知欲,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小学生的活动目的性相对较弱,他们对某事物本身的认识及实施的行动,最初往往是由于对该事物本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致,兴趣能对小学生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书法的学习是枯燥单调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如果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学生很可能产生厌烦的心理。

所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关键。

(一)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1.低段低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教学书法时,教师应该采取直观教学,尽量结合图片,模具,游戏,有趣的故事演绎等来引导学生,诱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只要教学方法正确了,相信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可以出示上面这幅儿童画教学“林”“田”,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字形结构。

顺便可以讲述“象”字和“林”字的来源。

生活中,大家见了画有大象的图画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产生了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类似于“象”这样的符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符号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写实了。

就这样,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后,使得文字从图画中脱离开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林”是个会意字。

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木丛生。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形象富有童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同时初步感知“豕”“田”“象”是象形文字,“林”是会意文字。

2.中段从中段(三、四年级)开始,小学生开始学习毛笔书法。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活泼开朗,做事积极,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

虽说学生在一、二年级就通过硬笔书法练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毛笔的书法指导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让学生从基础的书法入门起,就开始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

那么在书法课堂中,可以联系生活,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教学隶书“一”时,因为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波笔,所以我们可以借用生活中的蚕宝宝。

师:“来,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蚕宝宝的头部,特别是它在吃桑叶的时候,它们的头是不是都向下的啊?”教师可以拿着蚕宝宝沿着教室走一圈,让所有的学生亲眼所见后,再回到了讲台。

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虽然可能会写得歪歪扭扭,就连像波浪形的一横也会变成像蚕宝宝蠕动的身体,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隶书起笔时该有的韵味。

楷书中讲“横”的写法时,教师除了演示横的书写要点外,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展示骨头的图片。

学生书写“横”时,头脑中就会有“横”画像骨头的印象。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横”的书写要点。

当讲到“点”的写法时,可以出示水滴的图片,讲到“捺”时,可以出示扫把的图片……。

3.高段到了高段后,学生开始转变思维方法,从过去的直观判断转变为具体分析。

教学时可以在形象教学的基础上再适当拓展一些理解性的知识。

比如:日本的书法教科书会有相当一部分的篇幅用来介绍日本本国的传统历史文化。

内容除了有关日本书法和文字历史的图片之外,还包括长屋王邸遗址出土木简、平城京遗址出土习书木简、人物戏画“大大论”、土佐光起画“紫式部像”、歌川国芳画“幼童习书会”等。

另外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少涉及日本传统习俗和文化。

例如,欣赏日本书法之美、书写俳句和短歌等。

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既融为一体,又互相促进,日本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为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提供了养分和土壤。

那么,作为使用中国书法的母国,我们应该要做的更好。

1.倾听古典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便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礼记·乐记》上说的音乐,与书法是一致的。

书法是通过笔画,音乐是通过旋律,殊途同归,表现着人类内心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情感色彩及状态,让人在亲见其形,亲闻其声中,获得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唤起感情意象。

因此,在学生书写时,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像《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古典名曲当做背景音乐,人为地为学生创造出书香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观看书法纪录片通过观看书法纪录片,能了解到很多生活中所不能看到的书法知识,有时还能带来书写的灵感。

比如:《中国书法五千年》,这是一部力图还原中国人的“书写史”的文献片,通过它可以了解篆、隶、草、行、书这五大中国文字书体的前世今生。

3.欣赏书法作品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美、创造美和酝酿美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

自古以来,有无数的书法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墨宝。

王羲之《兰亭序》《马王堆出土简》武威出土的《汉简》总之,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现实、最积极、最活跃、最突出的因素。

如果小学生对书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也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索新知。

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学科,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生活化----体会学习书法的实用性让小学书法生活化,这是符合方便实用的原理。

以此作为初级书法教育的基础,确实是不同一般,准确地抓住了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的。

记得曾经看见过一个书法教师的教学实录,在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写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是让学生自己动笔:“请在宣纸上用毛笔写你的名字”。

在还没有进入书法学习之前,接受这样的挑战,对小学生们来说无疑是充满趣味的。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写得好,但他们往往又无法写好。

这时,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端坐和执笔的姿势、书写的基本方法和格式等等。

同时,这又立即成为教师正式教学要求成立的理由,或者说这正是教师要的效果:喏,你写得不够好。

要想写好,你应该好好学习;应该认认真真地一丝不苟地从临摹开始。

(一)仔细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书法在课堂之外,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风景点的书法碑刻、匾额(杂志图片也可)、商业广告牌、书法展览、节日里的喜庆对联,以及家居中的书法作品等等。

让孩子在欣赏中身心愉悦,感官得到陶冶,从中助长孩子见识.感知书写和生活息息相关。

以达到促进孩子敏锐的书写情感,来带动孩子兴奋契机,激发书写兴趣,为将来创造学书法的形象空间提供可能。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把家庭的小课堂与生活的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地让这些诱导因素都成为对孩子学习书法和书写经验积累的一个“整合”,让孩子视书法与生活为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从中受益,便可开拓孩子一片广阔的学书法的天地。

茶壶上的书法折扇上的书法(二)参与实践,在生活中运用书法在日本,每年新年都会举办新春试笔大会,这是影响最为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民书法教育活动。

用毛笔书写毕业证书、奖状、礼物包装、书信、贺年卡等生活习惯是日本保留至现代社会的传统习俗。

日本将书法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做法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中国书法在装饰方面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室内布置往往在书房、客厅墙上放置书法的装饰,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加强室内的文化氛围。

家长可以从学生的作品当中挑选几张好的作品悬挂于墙上,这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孩子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因为这是对学生无声的肯定与赞美。

三、正规化----打好书法教育的基础学前儿童书法观的培养、书法启蒙教育、小学毛笔字教育等等,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把书法教育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架构了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

在小学阶段,第一、二学年书法教学重在硬笔习字;第三学年到第六学年开始记学分,每年有20学时,四年共80学时。

这里所说的学时,单指老师课堂指导的时间,学生练习临摹的时间另算。

与此相比,我们确实存在差距。

在中国的大多数中小学校,书法教师只有一到两名,很有可能还兼职其他的课程教学。

因此很多书法教师的工作较为封闭,业务、经验交流无法正常开展,导致的后果就是书法的教学停滞不前。

要想发扬和光大书法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我们需要多方面努力。

除了严格按照《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教学以外,书法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的条件大致如下:(一)应当具备人文学科知识。

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宗教史等等。

(二)应当具备社会学科知识。

包括宪法、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地理学、教育学等等。

(三)应当大致具备自然学科知识。

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统计等等。

(四)应当切实掌握专业学科知识。

包括书法技巧,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史、书论研究、创作研究、鉴赏理论、篆刻等。

(五)应当坚固地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初、中级教育原理、道德教育、儿童与青年心理学、书法科教育法等。

(六)应当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包括外语、体育、情报处理、科学与方法等等。

要想做到以上的全部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知识可以采用选修的方法进行。

但在偌大的一个知识网中,书法艺术部分的内容应该是主干,其他各学科就要围绕书法与教育这两部分内容拓展延伸开。

除此之外,一个书法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