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品质鼓楼
9月13日下午,南京市鼓楼区城市建设暨管理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陆平贵号召,全面贯彻落实鼓楼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四个第一”,大力实施品质鼓楼战略,积极推进环境打造工程,努力建设人文绿色和谐区,为“争创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基础。
会上,鼓楼区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家单位签定了城市建设规划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城市品质三提升,城市管理多转变
近年来,鼓楼区以2014年青奥会筹办为契机,坚持精致建设和精细管理,以城市建设“三个提升”为抓手,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逐步建立了合理、快捷、有序的城市基础设施与运行服务体系,城市品质实现了“三个新提升”。
规划引领有了新提升。
先后编制完成了《鼓楼区总体规划(2010-2030)》、《南京市中山北路沿线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模范马路创新街区规划设计》、《湖南路商业街区规划》、《中央路西侧地区总体城市设计》、《新街口中心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为全区发展寻找潜力与储备项目,充分发
挥了城市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城市功能有了新提升。
5年来,全面推动绿地紫峰大厦、南京国际广场、江东软件城等项目建设,城市载体功能持续增强。
不断优化城市路网,先后新建拓宽察哈尔路西延等道路21条,新增停车泊位1万余个。
完成汉中路、中山路、中央路等14条干道整治工程,出新沈举人巷、金银街等街巷111条。
全面推进金川河流域11平方公里188个片区及82条街巷3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完成颐和路公馆区第12片区等7处重要近现代建筑或风貌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出新小区51个,整治房屋1050幢。
新建拆迁项目安居房10.8万平方米,全区低保家庭、低收入住房家庭住房保障“应保尽保”。
生态环境有了新提升。
5年来,新增垂直绿化31944米,屋顶绿化42140平方米,新增各类绿地共计71.62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5.21%。
城管工作也实现了多种转变:问题解决从表面化向标本兼治转变,执法管理从硬性刚性向柔性弹性转变,管理手段从常规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运作模式从政府统包统揽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初步形成了鼓楼城管的工作特色。
体制机制不断激活,大城管格局下的联动与考核机制成为城管绩效的有力抓手。
大城管考核、“双百分”考核、环卫考核、市政考核、农贸市场物业化考核实现了工作与责任、绩效和收入之间的全面挂钩,极大地激发了职能部门、街道和
个人履职尽责的动力。
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机械化普及、数字化应用成为鼓楼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可靠保证。
从2005年起该区率先引入试点数字化城管技术以来,监督、指挥两个中心和部门、街道两级平台已经办理案件30多万件,投入使用无线终端“城管通”,实现了现场取证与平台管理无缝对接。
此外,运作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市场化运作、契约化管理、多元化评价成为鼓楼区城管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昼夜坚守的巡防管理模式和网格化管理“五查”模式成为鼓楼区城管的特色品牌,全区市容景观亮点纷呈。
精致建设,三方面更上一层楼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黄金期。
围绕建设人文气息浓郁、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目标,鼓楼区的城建工作将在3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强化规划引领、凸显三区定位更上一层楼。
紧紧围绕高端产业和总部企业集聚区、知识创新示范区和人文绿色和谐区的发展定位,编制好全区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重要专项规划,并且与全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精致规划到每一条街区、每一处绿地、每一个公园、每一个单体建筑。
切实做好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衔接,加快推进全区经济转型升级。
高标准规划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引导电子信息、
电力自动化等产业集聚模范马路创新街区,科技服务等产业集聚广州路科技商务街,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集聚江东软件城,努力打造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精品园区。
制订各类专项规划,加快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制定并实施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和已有泊位开放的相关政策,缓解居民出行和停车难题。
统筹安排社区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品质提升、建设幸福鼓楼更上一层楼。
“十二五”期间,要研究实施一批城市道路的修建和配套完善,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路网“微循环”格局,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质量。
推动绿地建设立体化,“十二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以上,屋顶绿化3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7%。
加快老城区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步伐,“十二五”基本消除危旧房片区和零散的险损房屋,基本完成规模旧住宅小区的出新改造。
加快推进江东新区的建设和提升,打造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的体育圈、文化圈和500米的小游园。
有机融合、整体打造郑和国际广场、宝船厂遗址公园以及江岸线,2013年底前建成融生态环境、休闲旅游、文化健身为一体、多功能的城市新景观。
“十二五”期间,全区所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400平方米,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的区社区服务中心,50%的街道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
新建公
益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进一步转变职能,筹建区级房屋征收管理机构,探索研究以街道为征收实施主体的区街两级征收管理体制。
进一步研究探索城建资金集中管理、统筹收支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投融资平台的关系,盘活更多政府资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遗址保护利用的研究和规划。
不断创新保护方式,强化民国建筑的整体感和历史感。
强化城建管理、夯实工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研究制定完善、顺畅、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并配套出台有关细则,就工作措施、奖惩机制等逐项加以明确。
大力推行“现场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点对点”指导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展示,形象在一线树立。
精细管理,瞄准六大目标
未来几年鼓楼区城市管理将瞄准六大目标,即深化细化“大城管”机制的整合;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社区化;实现城市管理指挥的扁平化和智能化;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实现社区院落保洁员配备的标准化、保洁实效的物业化;实现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社会化、多样化、开放化,做到两实现、两实施、两完善。
“两实现”:一是实现城管机制扁平化智能化。
进一步
强化街道城管工作。
街道执法中队中队长兼任街道城管科科室负责人,强化管理队伍的整体效能。
建立执法人员、协管员下派社区的工作机制,并按照全区社区工作规划整体部署,建立环卫、养护等专业人员与社区工作结合的办法,以重心的全面下移消除城管工作与社区脱节的矛盾。
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缩短流程,解决数字化城管发现问题易、解决问题难的状况,确保解决问题百分之百。
二是实现市政绿化管养全覆盖。
逐步研究解决多年形成的街头绿地、企业道路及支巷、游园花坛等一大批无主无养护的公用设施管理问题,将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管理或失管状态的路边地带绿化、小区设施列入统一管理之中。
“两实施”:一是实施“环卫强化提升”工程。
保证财政对环卫的投入“逐年有项目、年年有重点、每年有增长”,确保环卫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按照自身挖潜创收解决一部分、财政补贴一部分的办法,逐步将环卫职工收入增长到合理水平。
研究和实施全区无物管小区院落的保洁按标准配置人员、以物业化管理的标准保洁、3年内实现全区全覆盖的目标。
将现行“环卫一家扫”模式逐步改革为主要道路以环卫为主、其他保洁作业以市场化和社区化保洁、物业公司延伸保洁等多样化方式运作。
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垃圾收集和运输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同时,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尽快规划建设环卫专用停车场。
二是实施“城管队伍提
升”工程。
继续推进和深化行政执法人员、城市管理效能的“双百分”考核奖励制度,加大区街联动的力度,严格落实问题管理责任制。
“两完善”:一是完善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在扩大机扫市场运作模式基础上,继续扩大市场化项目和形式。
比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聘请专业公司对“牛皮癣”整治实行包管理、包清理的市场化模式,解决好城市管理的顽症等。
二是完善城管经费投入办法。
在不改变现有街道财政体制的前提下,以考核奖励的办法逐步增加对街道城管工作经费和解决突出问题专项经费的投入。
建立开放的、多样的评价机制,“以效定奖、以奖代增”,保证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完善社区、市民参与评价的机制。
以市民满意为主要标准,邀请社会机构进行定向、定额、定专题调查式评判,将实地考核和市民满意调查有机结合。
建立区领导挂帅、多部门参加的考核委员会,逐月点评和研究确定考核奖励结果,以奖代拨、重奖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