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线电视光纤到户(C-FTTH)系统技术规范 设备一致性

有线电视光纤到户(C-FTTH)系统技术规范 设备一致性

有线电视光纤到户(FTTH)系统技术规范设备一致性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C-FTTH网络参考模型 (1)5 业务类型和设备类型 (1)5.1 业务类型和承载能力 (1)5.2 设备类型 (2)6 设备接口要求 (2)6.1 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网络侧和用户侧接口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协议一致性要求 (3)7.1 参考模型 (3)7.2 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OAM一致性要求 (5)8 业务配置一致性要求 (5)9 设备硬件要求 (5)有线电视光纤到户(FTTH)系统技术规范设备一致性1 范围适用于C-FTTH网络的RF Overlay和I-PON技术方案。

针对EPON?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缩略语4 C-FTTH网络参考模型RF-Overlay和I-PON技术方案中,广播电视业务和宽带接入业务调制至不同光信道中,C-FTTH按光传输通道可以相应划分为光广播电视网络(OBN)和光IP数据网络(OIN)。

此时,C-FTTH的参考模型如图7-1所示。

STBPC图7-1 C-FTTH参考模型图7-1的参考模型中,OBN是一种点到多点(P2MP)结构的单纤单向光广播网,其典型拓扑结构为树型或星型,由光广播发送平台(RTN)、光分配网(ODN)和光接收机(ORx)单元组成;OIN是以PON或DOCSIS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数据域接入网,由网络侧光数据传输平台(DTN)、光分配网(ODN)和光网络单元(ONU)或RFoG ONU(R-ONU)组成。

为提高系统兼容性和演进能力,采用RF-Overlay和I-PON技术方案的C-FTTH接入网可以按图7-1的参考模型,设计和建设兼容RF-Overlay和I-PON技术方案的ODN网络。

5 业务类型和设备类型5.1 业务类型和承载能力C-FTTH承载的业务类型可以分为:●广播电视业务,如高/标清广播、4K/8K电视广播、电视IP直播、SDV交换式视频以及VoD点播、时移电视等视频业务。

●宽带接入业务,如网络视频、视频通信、网络游戏、VoIP、宽带接入等典型业务类型5.2 设备类型根据OLT形态的不同,本标准把OLT分为以下两类:●机架式OLT设备:提供不少于64个PON口,同时须保证满配时,下行PON口总带宽与上联总带宽之比(汇聚比)达到2:1,支持主控备份、电源备份;●盒式OLT设备:提供不少于8个PON口,当配置8个PON口时,下行PON口总带宽与上联总带宽之比(汇聚比)达到2:1,支持电源备份;根据C-FTTH终端设备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本标准把C-FTTH终端分为以下3类:●ONU终端:支持宽带接入终端功能,有1或4个以太网接口,提供以太网/IP业务;●二合一终端:ONU和CATV光接收机二合一设备,有1或4个以太网接口,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四合一终端:包括ONU、CATV光接收机、STB、WiFi四个功能模块,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

6 设备接口要求6.1 基本要求OLT的业务槽位应支持1G-EPON板、10G-EPON板、GPON板的任意混插,方便未来平滑升级。

6.2 EPON/10G EPON接口类型6.2.1 OLT设备接口●网络侧接口应支持GE上联接口和10GE上联接口。

●PON接口1G-EPON OLT设备的PON接口须采用1000Base-PX20或者1000Base-PX20+光模块,10G/1G-EPON OLT的PON接口应采用10G/1GBase-PRX30光模块。

支持可热插拔的SFP模块。

●管理接口应支持以下管理接口:(a)本地维护管理的接口(Console口);(b)远程集中维护管理的带外接口(100BASE-T);(c)远程集中维护管理的网络侧带内接口。

6.2.2 ONU设备接口●PMD接口ONU设备应采用1000Base-PX20或者1000Base-PX20+光模块。

10G/1G-EPON ONU设备的应采用10G/1GBase-PRX30光模块。

●用户侧接口ONU设备的用户侧接口类型为10/100BASE-T或GE接口。

10/100BASE-T接口应符合IEEE 802.3的规定。

GE接口可以是1000BASE-LX、1000BASE-SX、1000BASE-CX和1000BASE-T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各种接口类型均应符合IEEE 802.3的规定。

●管理接口应支持管理接口,类型为console或者以太网口。

6.3 GPON接口类型6.3.1 OLT设备接口●网络侧接口OLT的网络侧应能够根据需要提供FE接口、GE接口和10GE接口,应提供至少4个GE 上联接口。

●PON接口设备的GPON接口应采用Class B+光模块,建议支持Class C+光模块,并符合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技术要求——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的相关规定。

支持可热插拔的SFP模块。

●管理接口应支持以下管理接口:本地维护管理的接口(Console口);远程集中维护管理的带外接口(100BASE-T);远程集中维护管理的网络侧带内接口。

6.3.2 ONU设备接口●用户侧接口ONU设备的用户侧接口类型为1000BASE-T接口。

用户侧1000BASE-T接口应符合IEEE 802.3-2008的规定。

●管理接口应支持管理接口,类型为console或者以太口。

7 协议一致性要求7.1 概述本节主要规范C-FTTH用EPON、10G EPON和GPON系统设备协议一致性要求。

7.2 EPON协议一致性要求EPON协议参考模型如图7-1所示。

图7-1 EPON协议参考模型在上述协议参考模型中,物理媒质相关(PMD)子层、物理媒质附加(PMA)子层、物理编码子层(PCS)和协调子层(RS)位于OSI协议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媒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多点MAC控制子层和运行管理维护(OAM)子层位于OSI协议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从传统意义上的点到点对等局域网演变成点到多点主从式接入网,其关键是在千兆以太网(IEEE802.3ae )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点MAC 控制子层和OAM 子层。

EPON 协议应满足一下要求:● PMD 子层应满足YD/T 1475-2006附录A 的规范;● PMA 子层、PCS 子层和RS 子层应满足YD/T 1475-2006附录C 的规范以及IEEE802.3-2012 EPON 、IEEE802.3bk-2013扩展的EPON 相关章节的规范;● MAC 子层应满足IEEE802.3-2012 EPON 相关章节的基本要求;多点MAC 控制子层包含了将点到多点拓扑纳入以太网框架所需的机制(注册、测距、带宽分配等)和控制协议。

应满足YD/T 1475-2006附录B 以及IEEE 802.3 -2012 EPON 相关章节的规范;● OAM 子层应满足YD/T 1475-2006附录D 以及IEEE 802.3 -2012 EPON 相关章节的规范,CATV OAM ● 信息管理库(MIB ) 7.3 10G EPON 协议一致性要求10G EPON 协议参考模型如图7-2所示。

图7-1 10G EPON 协议参考模型LAN 各层GMII: 千兆媒质无关接口XGMII: 万兆媒质无关接口MDI: 媒质相关接口PCS: 物理编码子层PMA :物理媒质附加子层PMD: 物理媒质相关子层上述协议参考模型与EPON的协议参考模型比较主要有以下不同:(a)由传输速率决定的媒质无关接口和物理媒质相关(PMD)子层不同。

10G-EPON有两种传输速率搭配,第一种是下行、上行对称10Gb/s,第二种是下行10Gb/s、上行1Gb/s,适宜于FTTH系统的是第二种(如图17所示)。

10Gb/s的媒质无关接口是XGMII,而1Gb/s的媒质无关接口是GMII;(b)物理编码子层(PCS)不同。

EPON的光线路码是8B10B,前向纠错编码是可选的,而10G-EPON 的光线路码是64B/66B,前向纠错编码是强迫的,码型为RS(255,223);(c)物理媒质相关子层(PMD)不同。

首先工作波长不同,10G-EPON的下行波长是1575~1580nm,上行波长是1260~1280nm。

其次光链路损耗预算也不同;(d)对多点MAC控制子层和OAM子层做了一点修改,设置了变量来指示本端的传输速率。

10G-EPON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各个子层的基本要求应满足IEEE 802.3-2012和IEEE 802.3bk-2013相关章节的规范。

7.4 GPON协议一致性要求10G EPON协议参考模型如图7-3所示。

图7-3 GPON协议参考模型上述协议参考模型包括物理媒质相关(PMD)层和GPON传输汇聚(GTC)层。

其中GTC 层包括TC适配子层和GPC成帧子层。

8 业务配置一致性要求业务、管理相关的设备默认配置要求DBA9 设备硬件要求设备形态、模块化和接口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