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刺法灸法的概念一、选择题`[A 型题]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A 砭石B 竹针C 青铜针D 铁针E 钢针2.根据《经》记载及考古发现砭刺起源于我国()A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3.根据《经》记载,灸法起源于我国()A B 南方 C 中部 D 西方 E 北方4.针刺工具的发展顺序是()A 骨针、砭石、铁针B 砭石、铁针、青铜针C 竹针、铁针、钢针D 砭石、青铜针、铁针E 铁针、金针、钢针5.正式的刺法是从何时开始()A 砭石B 青铜针C 九针D 不锈钢针E 骨针6.九针中用于浅刺皮肤的是()A 鑱针B 圆针C 鍉针D 锋针E 铍针7.九针中形如剑的是()A 鑱针B 圆针C 鍉针D 锋针E 铍针8.九针中治疗痈痹痼疾、泄血出热的是()A 鑱针B 圆针C 鍉针D 锋针E 铍针9.九针中应用最广的是()A 锋针B 圆利针C 毫针D 长针E 大针10.九针中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的是()A 鑱针B 圆针C 鍉针D 锋针E 圆利针11.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医用金针、银针,其朝代是()A 朝B 西汉C 东汉D 西晋E 东晋12.砭石主要用于()A 浅刺皮肤B 按摩肌肉C 刺血排脓D 针刺放水E 按压经脉[B 型题]1.最早的针刺工具是()A 砭石B 青铜针C 不锈钢针D 银针E 钢针2.现代临床上所用的针具是()A 砭石B 青铜针C 不锈钢针D 银针E 钢针3.按摩分肉之间用()A 鑱针B 圆针C 鍉针D 锋针E 铍针4.按压经脉外部而令邪出用()A 鑱针B 圆针C 鍉针D 锋针E 铍针5.针头微大,针身反小为()A 锋针B 圆利针C 毫针D 长针E 大针6.针身粗圆为()A 锋针B 圆利针C 毫针D 长针E 大针7.晋、唐时期出现()A 直接灸B 间接灸C 艾卷灸D 温针E 天灸8.宋代出现()A 直接灸B 间接灸C 艾卷灸D 温针E 天灸9.九针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火针的是()A 毫针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10.九针中后来在实践中发展为三棱针的是()A 毫针B 鑱针C鍉针 D 锋针 E 大针二、填空题:请在_____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容正确无误。
1.针法灸法学是研究______和______防治疾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______,以激发_______,调整_______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3.砭石起源于______时代,它主要用于_______等外症。
4.九针是由______发展而来的,近代所用针具又是从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5.《经》中的九针是指九种形状和用途不同的金属针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灸治的方法,古代最早是______,晋、唐时期出现了______,宋代出现了______,明代又发明了艾卷灸。
三、简答题1.何为针法灸法学?针法灸法学,是研究刺法和灸法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什么是针法?什么是灸法?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刺法亦称针法,是采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烧灼或熏熨。
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腧穴,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第二章毫针刺法一、选择题[A1 型题]1.毫针的粗细、长短规格是指哪部分()A 针尖B 针身C 针根D 针柄E 针尾2.下列哪组穴位可采用仰靠坐位()A 风池、风府、曲池、血海B 百会、滑肉门、秩边、太冲C 听宫、列缺、人迎、支正D 水沟、腰阳关、委中、承山E 环跳、阳陵泉、风市、昆仑3.同时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A 仰卧位B 侧卧位C 俯卧位D 仰靠坐位E 俯伏坐位4.同时取用面部、下腹部及足背部穴位,最适宜的体位是()A 仰卧位B 侧卧位C 俯卧位D 仰靠坐位E 俯伏坐位5.针具用煮沸消毒时,应待沸腾后再煮()A 5分钟B 15分钟C 25分钟D 35分钟E 45分钟6.舒进针法适用于()A 皮肉浅薄处B 皮肤松弛处C 皮肤紧绷处D 肌肉丰厚处E 以上都不是7.印堂的进针法应采用()A 指切进针B 夹持进针C 提捏进针D 舒进针E 单手进针8.斜刺的角度应为()A 10°左右B 15°左右C 30°左右D 45°左右E 60°左右9.下列适宜平刺的腧穴是()A 风池B 百会C 水沟D 列缺E 太冲10.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操作是()A 直刺B 向上斜刺C 向下斜刺D 向上平刺E 向下平刺11.下述不宜作深刺的是()A 身体强壮者B 中青年患者C 肌肉丰厚处D 热证、虚证E 寒证、实证12.在应用提插手法时,一般提插幅度以多少为宜()A 1-3分B 3-5分C 5-7分D 7-9分E 1寸左右13.在应用捻转手法时,一般捻转角度以多少为宜()A 90°左右B 90°—180°C 180°—360°D 360°—720°E 720°左右14.下列皆为行针辅助手法的是()A 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B 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C 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D 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E 提插法、刮柄法、震颤法15.可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行针辅助手法的是()A 循法B 弹法C 刮法D 摇法E 飞法16.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得气的原因()A 针刺手法不熟B 病人体虚C 局部感觉迟钝D 饥饿空腹E 针刺角度、深度不当17.徐疾补泻法的补法是()A 进快出慢B 进慢出快C 进慢出慢D 进快出快E 进则先慢后快,出则先快后慢18.徐疾补泻法的泻法是()A 进快出慢B 进慢出快C 进慢出慢D 进快出快E 进则先慢后快,出则先快后慢19.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是()A 重插轻提B 重插重提C 轻插重提D 轻插轻提E 先重插轻提,后轻插重提20.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是()A 重插轻提B 重插重提C 轻插重提D 轻插轻提E 先重插轻提,后轻插重提21.捻转补泻法的补法是()A 以左转为主B 先左转后右转C 以右转为主D 先右转后左转E 左右均匀捻转22.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是()A 以左转为主B 先左转后右转C 以右转为主D 先右转后左转E 左右均匀捻转23.迎随补泻法的补法是()A 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B 针尖顺着经脉,逆经而刺C 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D 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E 针尖垂直经脉,逆经而刺24.迎随补泻法的泻法是()A 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B 针尖顺着经脉,逆经而刺C 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D 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E 针尖垂直经脉,逆经而刺25.呼吸补泻法的补法是()A 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插B 呼气时提插,吸气时捻转C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D 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E 呼气时捻转,吸气时进针26.呼吸补泻法的泻法是()A 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插B 呼气时提插,吸气时捻转C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D 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E 呼气时捻转,吸气时进针27.开阖补泻法的补法是()A 出针前按揉针旁B 出针时摇大针孔C 出针后不按针孔D 出针后揉按针孔E 出针后拍打针孔28.开阖补泻法的泻法是()A 出针前按揉针旁B 出针时摇大针孔C 出针后不按针孔D 出针后揉按针孔E 出针后拍打针孔29.平补平泻法是()A 既有补的成分,又有泻的成分B 比较平和的补泻方法C 以补为主兼有泻法D 以泻为主兼有补法E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30.留针可起到()A 得气作用B 行气作用C 催气作用D 候气作用E 补泻作用31.下述哪项不宜增加留针时间()A 一般病症B 顽固性疾病C 疼痛性疾病D 痉挛性疾病E 慢性病32.晕针的直接原因是()A精神紧B体质虚弱C饥饿疲劳D手法过重E脑部暂时性缺血33.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 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 注意通风,保暖C 予以温开水或糖水D 指掐或针刺人中、关等穴E 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34.下列有关血肿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 微量出血及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 C 出血停止后,可在局部轻轻按揉B 如局部血肿增长迅速,应立即予以热敷,促使其消散 D 出血初期可用冷敷E 血止后可用热敷35.下述情况不可导致弯针的是()A 医者针刺手法不熟,用力过猛B 针下碰到坚硬组织C 患者留针时改变了体位D 针柄受外物碰击E 精神紧36.下述情况与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关系不大的是()A 胸背脏腑所居之处B 项部风府、哑门等穴C 脊椎部的腧穴D 皮肤有感染、溃疡的部位E 针刺尿潴留患者小腹部腧穴37.婴儿百会可刺()A 1-2寸深B 1寸深C 0.5寸深D 0.3-0.5寸深E 禁针38.以下何穴孕妇不宜针刺()A 迎香B 三阴交C 地仓D 足三里E 人中[A2型题]1.女,45岁。
5年来胃脘部反复发作性疼痛。
表现为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便溏,神疲,苔白,脉弱。
针灸取穴为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治之,若中脘穴针刺深度为0.7寸,所选择的针具应为()A 0.7寸B 1.0寸C 1.2寸D 1.5寸E 2.0寸2.男,32岁。
因恼怒后两胁胀痛,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口苦,舌红,脉弦滑。
针灸取支沟、阳陵泉、期门、丘墟治之,应选择的最佳体位是()A 仰卧位B 侧卧位C 俯卧位D 仰靠坐位E 侧伏坐位3.男,37岁。
右上牙痛两天,伴龈肿,口渴,便秘,脉滑数。
针灸取合谷、颊车、下关、二间、庭,用泻法强刺激,针刺不宜采用()A 直刺B 深刺C 平刺D 捻转角度大于180°E 提插捻转的频率90次/min以上4.男,11岁。
患儿遗尿数年,辨证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选取关元、中极、命门、膀胱俞、三阴交、百会治之。
针刺命门穴时应()A 平刺B 直刺C 斜刺D 向上斜刺E 向下斜刺[B型题]1.针尖与针柄之间()A 针尖B 针身C 针根D 针柄E 针尾2.针体与针柄连接部分()A 针尖B 针身C 针根D 针柄E 针尾3.同时选用百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宜选择的体位是()A 仰卧位B 侧卧位C 俯卧位D 仰靠坐位E 俯伏坐位4.同时选用肩髃、合谷、环跳、风市宜选择的体位是()A 仰卧位B 侧卧位C 俯卧位D 仰靠坐位E 俯伏坐位5.长针的进针一般采用()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舒进针法D 提捏进针法E 以上均是6.短针的进针一般采用()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舒进针法D 提捏进针法E 以上均是7.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一般采用()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舒进针法D 提捏进针法E 以上均是8.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一般采用()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舒进针法D 提捏进针法E 以上均是9.斜刺的角度为()A 10°左右B 15°左右C 30°左右D 45°左右E 60°左右10.平刺的角度为()A 10°左右B 15°左右C 30°左右D 45°左右E 60°左右11.欲“气至病所”而采取行针手法时其针刺方向()A 依循行定方向B 依腧穴定方向C 依病痛部位定方向D 依体质定方向E 依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定方向12.为保持针刺安全其针刺方向()A 依循行定方向B 依腧穴定方向C 依病痛部位定方向D 依体质定方向E 依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定方向13.使针体微微震动以达激发经气的目的的宜采用()A 循法B 弹法C 刮法D 摇法E飞法14.用拇食捻搓针柄数次,然后开两指,反复数次的是()A循法 B 弹法 C 刮法 D 摇法 E 飞法15.提插、捻转或配合弹、刮等手法的目的是()A 得气B 候气C 催气D 守气E 行气16.针后如无针感,留针片刻的目的是()A 得气B 候气C 催气D 守气E 行气17.按针上下用力轻重和快慢来进行补泻的方法是()A 徐疾补泻B 捻转补泻C 提插补泻D 迎随补泻E 开阖补泻18.按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进行补泻的方法是()A 徐疾补泻B 捻转补泻C 提插补泻D 迎随补泻E 开阖补泻19.留针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且间歇行针的方法适用于()A 慢性疾病B 顽固性疾病C 疼痛性疾病D 急性腹痛E 感冒发热20.不留针,只要针后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的方法适用于()A 慢性疾病B 顽固性疾病C 疼痛性疾病D 急性腹痛E 一般病症21.患者感到疼痛,稍加捻转或提插则痛不可忍,应考虑的是()A 晕针B 滞针C 断针D 弯针E 气胸22.患者感到胸痛、胸闷、气短、心慌、呼吸不畅,应考虑的是()A 晕针B 滞针C 断针D 弯针E 气胸23.造成滞针的原因是()A 患者精神紧或体质虚弱B 针刺时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C 患者留针时改变了体位D 针身剥蚀损坏E 针刺时误伤血管24.造成弯针的原因是()A 患者精神紧或体质虚弱B 针刺时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C 患者留针时改变了体位D 针身剥蚀损坏E 针刺时误伤血管25.造成断针的原因是()A 患者精神紧或体质虚弱B 针刺时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C 患者留针时改变了体位D 针身剥蚀损坏E 针刺时误伤血管26.造成晕针的原因是()A 患者精神紧或体质虚弱B 针刺时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C 患者留针时改变了体位D 针身剥蚀损坏E 针刺时误伤血管27.用镊子将断针钳出适用于()A 断针尾端尚露于体外B 断针尾端与皮肤表面平齐C 断针尾端没于皮下D 针尾折断E 针身弯折将断而未断28.须X线定位施行外科手术的方法适用于()A 断针尾端尚露于体外B 断针尾端与皮肤表面平齐C 断针尾端没于皮下D 针尾折断E 针身弯折将断而未断29.伤及肝脾造成腹腔出血一般是由于针刺()A 肩井、缺盆B 哑门、风府C 中极、大赫D 期门、日月E 太渊、人迎30.伤及肺脏造成气胸一般是由于针刺()A 肩井、缺盆B 哑门、风府C 中极、大赫D 期门、日月E 太渊、人迎31.伤及延髓危及生命的一般是由于针刺()A 肩井、缺盆B 哑门、风府C 中极、大赫D 期门、日月E 太渊、人迎32.伤及动脉引起出血的一般是由于针刺()A 肩井、缺盆B 哑门、风府C 中极、大赫D 期门、日月E 太渊、人迎[X型题]1.针身应以什么样为佳()A 光滑挺直B 形如松针C 金属丝缠绕紧密均匀D 圆正均匀E 坚韧而富有弹性2.毫针手法练习的重要性有()A 顺利进针B 减少疼痛C 提高疗效D 保障针刺手法的正确E 防止断针3.选择体位的原则是()A 尽可能采取卧位B 方便医生施术C 尽量采取一种体位而暴露针刺处方所选的穴位D 尽可能采取坐位E 患者感到舒适并能持久4.哪些消毒方法可用于针具消毒()A煮沸消毒B高压消毒 C 75%酒精浸泡消毒D2%碘酒浸泡消毒E肥皂水浸泡消毒5.刺手的作用主要是()A 固定腧穴位置B掌握好针具 C运指力于针尖D调节控制针感E使针身有所依附6.押手的作用主要是()A 固定腧穴位置B 减轻进针时的疼痛C 运指力于针尖D调节控制针感 E 使针身有所依附7.针刺的深浅应根据哪些情况作综合考虑()A 年龄B 体质C 部位D 病情E 时令8.在毫针刺法中为了加强针感,经常采用的辅助手法有()A 刮法B 提插法C 弹法D 候气法E 震颤法9.为了促使得气,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方法有()A 候气法B 局部按压法C 催气法D 循法E 灸法10.针刺得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A 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B 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扩散和传导C 医生手下有紧涩感D 针下紧涩提插捻转时疼痛E 针下无特殊感觉11.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 体位正确B消毒严格C机能状态D腧穴特性E坚韧而富有弹性12.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 立即出针B 使患者头低脚高平卧C 饮温开水后糖开水D 针刺或指掐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E 可灸百会、关元等穴13.引起弯针的原因是()A 针刺手法不熟,用力过猛B 针下碰到坚硬物质C 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D 针柄受到外力碰压E 滞针处理不当14.在哪些部位针刺深度、方向不当,可引起外伤性气胸()A 胸部B 背部C 项部D 锁骨上窝E 胸骨切迹上缘15.下列哪种情况应该禁针()A 饥饿状态B 乳中、神阙穴C 有习惯流产史者D 有脏器的部位E 有心脏病史者16.不宜运用针刺疗法的()A 皮肤有溃疡B 局部有瘢痕C 自发性出血D 损伤后出血不止E 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17.预防晕针发生的重要方法是()A 卧位B 选穴宜少C 不提插D 手法轻E 不捻转二、是非题1.毫针最容易折断的部位是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