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最新PPT课件
1.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并对患者定期追访一年,力求 根治。
防治措施
2.在黑热病及犬内脏利什曼病皆存在的地区,仅治疗病人难 以保证黑热病的根除,必须对犬类定期检查,发现病犬应扑 杀掩埋。 3.要在住室、营地内灭蛉措施。室内可喷杀虫气雾剂或点燃 蚊香,驱散蚊虫营地内每日喷洒DDV进行消毒。 4.野外工作人员裸露部分涂擦驱避剂,夜间睡眠可用细纱蚊 帐防止白蛉叮咬,做好个人防护。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饮食 ? 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 ? 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 输血或输注粒细胞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 ? 成人:一次6ml(1支,含
五价锑0.6g),一日1次, 连用6~10日,每日1次。
? 小儿:总剂量按体重150~ 200mg/kg,分为6次,每日 1次。
非锑剂药物: ? 锑剂无效或禁忌时 ? 米替福新 ?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巴龙霉素 ? 联合治疗
白髓、器官移植及接受其他免疫抑 制治疗人群,成为新的需要关注的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本病虽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 ?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 男性较女性多见。 ? 农村较城市多发。
表2 黑热病发病年龄
流行地区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新疆、内蒙古)
【治 疗】
(二)病原治疗
治愈标准: ?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 ? 增大的肝脾回缩; ? 血象恢复正常; ? 原虫消失; ? 治疗结束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
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治 疗】
(三)脾切除 ? 巨脾或伴脾功亢进,或多种治疗无
【病原学】 (二)生活史
前鞭毛体 白蛉 胃中
繁殖
无鞭毛体 患者或被感染动物
成熟前边毛体 1周后聚集于
白蛉口腔
有些直接 被吞噬细胞吞噬
有些 侵入血流 至全身各部位
(二)生活史
【流行病学】
表1 黑热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城市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荒漠地区
患者
病犬
野生动物
白/球比例 倒置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 , 10 天至 9 年,平均 3~5月。
(一)典型临床表现 1. 发热
? 典型病例呈双峰热型,现大多为长期不规则 发热。
? 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下降、乏力、头昏等 症状。
? 持续较久,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表现
2. 脾、肝及淋巴结大 ? 脾脏呈进行性增大 ? 肝轻度至中度增大 ? 淋巴结亦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低,A/G可倒置,球蛋白沉 淀试验阳性。 (二)病原学检查 ? 1. 涂片检查 ? 2. 培养法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免疫学检测
? 1. 检测特异性抗体 ? 2. 检测特异性抗原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 1. 实时定量PCR ? 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诊 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 有在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是否为白蛉活动季节
发病年龄
较大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10岁以下的儿童多见 2岁以内的婴儿多见
白蛋球 白蛋白 低降胞细系三
噬吞胞细噬巨被
机体变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反应 免疫性溶血
骨髓增生
寄生
分裂 繁殖
单核-巨噬
细胞
大量增生
脾大、脾亢 淋巴结大
RBC WBC PLT
体机入注体毛鞭前,后咬叮蛉白
答应疫免
浆细胞 大量增生
肝大
效时应考虑脾切除。 ? 术后再给予病原治疗,治疗1年后
无复发者视为治愈。
【预 防】
(一)管理传染源 ? 治疗病人、控制病犬 (二)消灭传播媒介 ? 灭蛉、防蛉 (三)加强个人防护 ? 纱窗或蚊帐 ?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灭白蛉要灭早、灭小。主要预防措施 是治疗患者、灭杀自然宿主和白蛉。白蛉叮咬处,初起发生 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d左右,再经过5d潜伏期后,就 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 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恢复 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瘙痒明显或皮疹 严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细菌 继发感染。
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
传播媒介--白蛉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 前鞭毛体 ? 白蛉消化道 ? 呈纺锤形,前端有一游离鞭毛,其长度与
体长相仿,约11~16μm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 无鞭毛体 ? 人和哺乳动物单核 -吞噬细胞内 ? 呈卵圆形,大小约 4.4μm×2.8μm
白血病 疟疾 慢性血吸虫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核病 伤寒 布氏杆菌病 霍奇金病
【预 后】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 有无并发症。
?自采用葡萄糖酸锑钠以来,病死率 减少,治愈率达95%以上。
?少数可复发。 ?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治 疗】
(一)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 ?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5~9月)。 (二)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 长期、反复不规则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进行性肝脾肿大 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营养不良
【诊 断】
(三)实验室检查
三系细胞减少 血沉加快 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 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病原学依据 涂片阳性 核酸检测阳性
(四)治疗性诊断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其他 长期发热 、脾大及白细胞减低 的 疾病鉴别。
(二)特殊临床类型 2. 淋巴结型黑热病
?少见 ?多无黑热病病史 ?浅表淋巴结大 ?尤以腹股沟部多见,其大小不一,无红肿或压痛 ?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大或轻度增大
【并发症】
多见于疾病晚期 (一)继发细菌性感染 (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及血清蛋白 ?全血细胞减少 ?血沉增快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
3. 贫血及营养不良 ? 病程晚期出现 ? 有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
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 黑热病。
【临床表现】
(二)特殊临床类型 1. 皮肤型黑热病 ? 皮损:面颈部多见,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 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数
年之久。
【临床表现】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也称黑热病 (Kalaazar)。该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黑热病
? 内脏利什曼病 ?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
染病,经由白蛉传播。 ? 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