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人 类 与 传 染 病 的 斗 争 由 来 已 久
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
• 鼠疫 年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鼠疫大流行,死亡达万人。 • 疟疾 年代每年至少有万以上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 • 麻疹 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万左右,
死亡数每年约为万人。 • 肺结核 建国前,城市岁以下青少年的结核感染率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定义、常用术语及传染
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 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的种类 、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熟悉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熟悉常见传染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引起的具有传
染性的疾病。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的概念
感染():也叫传染或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原体与人
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是指病体侵入机体并在 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 组成。 、数量: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
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
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 化改变;
• 大多数可获免疫,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 除病原体的免疫力,转为病原携带者,成 为传染源。
(四)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的过程
中,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保持暂 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
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潜伏的 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高达,全国死亡率高达万,居死因首位。 • 性病 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万人以上。
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成绩
• 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七十年代初的万多 ,下降到目前的万左右。
• 少数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控制, 如消灭了天花、脊 灰(无脊灰状态),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 新生儿破伤风。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提早年零个月 。
病
原(抗原)
体
结合
刺激
+
淋巴细胞
吞噬
抗体 产生
细胞
(二)变态反应
• 许多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四、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病原携带状态 () 、隐性感染( ):最常见 、潜伏性感染( ) 、显性感染( ):最少
(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 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 或通过鼻咽、气管、 肠或肾排出体外,人 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 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 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 子杀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
()体液免疫:当被某种病原体致敏的细 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 细胞,并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
•
体液免疫(细胞)
(一)免疫反应
、 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与 附属器(鼻毛、纤毛等)等外部屏障及血脑 和胎盘等内部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 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等。
、特异性免疫: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产生。 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
(二)病原携带状态
• 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 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某一脏器 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疾病的症状。
• 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 期携带者。
• 以个月为限分为:暂时和慢性健康携带者 • 排出病原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三)隐性感染( )
• 又称亚临床感染,最常见。 •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
• 第一道—皮肤、粘膜(天然)
•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
和吞噬细胞
非 特 异
( 先
性
免天
疫)
• 第三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n皮肤有角质层,可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上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n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中含有溶菌酶,破坏病菌 n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 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禽流感、等。 • 生物恐怖的可能性及其防范。
钟南山警告称全球大范围流感随时可能爆发
钟南山分析: 全球大范围的流感一般每20
年到50年爆发一次。现在距离上 次爆发大范围流感的时间已经过 去20多年了,目前情况的严峻主 要在于有禽流感的影响。如果禽 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混合,很难 说是否又会产生新变异,衍生出 更容易在人体生存的病毒。“如 果一个人同时患上禽流感和流感, 那就很危险了。如果再演变成人 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播的病毒的 话,那将是人类的一场灾难了。” 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更加要注意 做好流感的预防工作。”
• 寄生虫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 疾病。
•
• 上述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 人体 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 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及控制传染 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 流行病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潜伏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 出体外,不易成为传染源。
(五)显性感染
• 最少见,又称临床感染。 •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
素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组 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
• 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 咳等免疫可预防疾病发病降至很低水平,鼠疫、 霍乱、流脑、乙脑、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中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 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出血热等。
• 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 如 淋病、梅毒、结核等。 – 长达年的时间里,淋病、 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
•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
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 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 免疫应答作用分为两种
•
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
病原体
•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
•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