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作品、作家简介、作品成诗背景。
第二课时,文本内容简析、新诗的赏析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领悟不够真切。
而《再别康桥》又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具有极高美学价值。
通过对本诗的理解,从语言赏析着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感悟诗歌情感,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
1、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2、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现代和当代诗歌其实也并不陌生,但因之前对现、当代诗歌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系统性且对教师的讲解过于依赖,往往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不能正确理解诗意。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传达与体悟。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
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
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
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3、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
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
几分飘逸。
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用具
1.多媒体。
播放有关的视听文件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理解性。
五、教学过程|步骤
要点:诵读作品/作家简介/作品成诗背景
(一).激发学生兴趣
从播放林徽因的一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朗诵导入这首诗。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那轻 /那娉婷/ 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
初放芽的绿 /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 /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宁静祥和、
充满爱意的境界。
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诵读内容.
(1) 学生默读。
(2) 个别朗读\全体诵读
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
(3)名家范读
播放视听文件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
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三>.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
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
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