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1期
浅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李忠勇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
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社会责任、问题解决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密切联系着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范畴。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更多的基层基础教育工作者或许更加关心的是“具体怎样做”的问题了。
而这就涉及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其具体内容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社会责任、问题解决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虽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语”是“学生”,似乎是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或指明的发展方向,但如果细读后就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密切联系着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范畴。
综合所学,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在小学阶段就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基础学科人文领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了。
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追求美好事物,建立审美情趣,成就美好生活。
在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理解,是给学生做人文积淀;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关心,这就是人文情怀;学生衣着干净整齐,教室整洁卫生,课堂上喜悦的笑容,操场上矫健的步伐,还有学生自己的爱好特长,都是审美情趣的范畴。
2.科学精神多了些方法、技巧,少了些情感的投入。
科学精神是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原理之上,影响着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是这一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点。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
理性思维;学生学习,除了学还要问,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包含了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核心素养。
1.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
新的东西和知识,都需要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
做到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具有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家庭、学校的引导,使学生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技巧,他们才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开心。
要帮助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丰富的经验储备,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会事半功倍。
当今社会,多元的学习资源都已共享,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高效利用,同时又不过分的依赖,会使他们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有活力。
2.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不单单是指身体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要学会自我保护,合理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
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要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需在各方努力下逐步形成。
自我管理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家长监督、社会熏陶,适时予以鼓励、奖励,培养持续行动力,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包含了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核心素养。
现阶段,学生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除学校、家庭所带领的部分社会参与以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也越来越渴望能更多的去参与社会。
教育广角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