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CL的国际化之路

TCL的国际化之路


制胜法宝
国际化业务架构初步形成 视创新为企业的DNA 视创新为企业的 资产结构改善 品牌价值日增 以三星等为鉴 更重政府和媒体多方支持
国际化业务架构初步形成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大环境,TCL在磨合的 阵痛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战略方向。 TCL出售电脑业务及低压电器业务,把多 媒体和通讯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并整 合研发资源,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 资液晶模组项目。
李东生承认并购失败,他给出的结论是: 施耐德作为一个欧洲市场的没落二线品牌,不 论资产规模、品牌影响力还是渠道架构,都支 撑不起TCL集团的梦想;TCL需要的是义无反顾 地去寻找收购欧美电子消费品市场上的一线品 牌!
代价
2004年1月29日,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公司, 成立新公司 TCL 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TCL Thomson Electronics Ltd.,TTE)。 TTE由TCL的下属公司TCL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TCL多媒体)100%控股,而汤姆逊 换持TCL多媒体29.32%的股权。相应地,TCL集 团持有TCL多媒体的股权则从54%减至约38%。 TTE彩电总销量突破1800万台,成为全球头号 彩电厂商。
新世纪的三重奏
2003年,TCL公布了收购后成立的新施耐德电 子有限公司的业绩,上半年亏损2000万港元。 当时德国著名的《经济周刊》总编辑、经济学 家巴龙先生对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的评论:若 要借施耐德进入德国市场,TCL还不如用自有 品牌,因为施耐德在德国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保 守的、不断破产转卖的私人企业,产品还不如 TCL先进。现在德国电视机很便宜,市场已经 饱和,如果再买,只能买高精尖产品,但德国 人知道,施耐德生产不了高精尖产品,如果把 TCL的超薄高精尖电视机贴上施耐德的品牌拿 到德国去卖,德国人不可能接受。
TCL的国际化历程
1999年 TCL在越南开设了其第一家境外工厂 2002年9月 斥资820万欧元全资收购德国施奈德(Schneider)电器有限公司 2003年 通过在美国的控股公司莲花太平洋收购美国高威达(Govedio)公司 2003年11月4日 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成立TCL—— 汤姆逊 (TTE) 合资公司 ; 2004年10月9日 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合资成立 TCL—— 阿尔卡特移动电话公司。 然而,TCL的国际化之路却使风雨兼程。。。。
视创新为企业的DNA 视创新为企业的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不仅为TCL集团克服国 际化道路上的困难,夺取国际化战役的 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注入了强 劲的精神动力,更为TCL技术研发打下了 扎实的基础,TCL的技术创新更是硕果累 累。
视创新为企业的DNA 视创新为企业的
TCL人力资源部门配合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制定了详尽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分 门别类,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为雏鹰;海 外人才为飞鹰;大批中层干部为精鹰; 高管人才为雄鹰。细分出雏鹰计划、飞 鹰计划、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对人才有 针对性地培养,以适应国际化进程的需 要。
苦尽甘来
根据TCL集团公布的年报,2007年,TCL 集团实现净利润3.96亿元,剔除可转换 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后,公司实现净 利润3.10亿元,这是TCL自收购汤姆逊和 阿尔卡特后,实行国际化经营三年来的 首次赢利。 首次赢利
苦尽甘来
2006年TCL通讯率先扭亏,此后进入持 续盈利时代。截止2008年第三季度, TCL通讯已连续10个季度盈利。2007年 家电等业务扭亏为盈。2007年曾经在 2006年亏损高达30亿元的TCL多媒体也 开始盈利。200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性净 利润1.14亿元。
TCL在并购后,旗下的中国、欧洲、北美、发 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以及战略OEM(贴牌加工) 五大业务实现了有效互动。 2004年TCL在北美市场份额达到7 8%,位居第 四;在欧洲市场份额达到6 6%,位居第四。 直接获得汤姆逊电子专利与研发队伍,拥有其 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使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所处 的技术商品化层面率先跨入核心技术积累阶段。 并购后的规模效应突出,也使其拥有在全球的 话语权,在销售渠道、供应链等方面大大削减 了成本。
家电业反攻危机
2002年9月TCL国际以820万欧元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有限 公司。 当时李东生表示:这次收购施耐德的资产将有助于我开 拓欧洲市场的业务,位于德国图尔克海姆的厂房,将 会是我们针对欧洲市场生产电视及其他家庭娱乐产品 的基地。施耐德旗下的多个品牌全是著名的电子产品 品牌,我们由此获得了它的分销网络。
是什么让TCL国际化之路如此不顺呢?
业内人士主要给出了两点原因: 一是欧洲的运营成本高,尤其是员工成本很高,而彩 电行业近几年一直处于低利润时期; 二是在欧洲,液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快于其他任何地 方,但是TCL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显像管电视机。
能否扭转乾坤?
TCL李东生获企业家领袖终身成就奖
颁奖晚会上,评委会对TCL集团董事长 李东生做出这样的评价,他是中国企业国际 化的“探路者”,他用高昂的学费为中国企 业的梦想“买单”。他用30年诠释了鹰的长 生,用7年演绎了鹰的重生,他浑身是伤, 但从不言败。漫长的征程他坚持最初的梦想, 他的执着成就了TCL这家中国最大的消费电 子企业如今的辉煌,他就是中国企业的“不死 之鹰”。
资产结构改善 品牌价值日增
优化供应链 、中间库存率降低为零 、双品牌 战略 (阿尔卡特、黑莓) 2007 2007年,TCL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应收账款、 TCL 存货周转天数持续下降,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 78.74%下降到年末的72.65%,降幅6个百分 点。 TCL构建了以“品质力、设计力、营销力以及 消费者洞察系统”为支撑的品牌管理体系
谢谢观看
TCL的国际化之路
TCL简介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于1981年 目前中国最大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 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070) TCL通讯科技(HK.2618)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 TCL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 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佼佼者。进入20世纪90 年代后连续十二年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是全国增长 最快的工业制造企业之一。 1999年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
以三星等为鉴
1997年,遭遇金融危机的三星公司对其 业务模式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调整, 把多媒体及家电,信息与通讯(第三代手 机)和半导体三大领域作为公司核心业务 对TCL来说,资源重组更需要具有大视野 (前文) 人才战略,经营构架,市场布局,创新 开拓
更重政府和媒体多方支持
外部环境也是非常不容忽视的,来自政 府和媒体的支持对企业国际化成功必不 可少的。 从本国出发:好的投资环境
苦尽甘来
TCL在2009年8月18日发布2009年中期报 告,TCL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70.79 亿元,净利润9891万元,同比增长 27.65%。 尤其是多媒体这一主业,实现扭亏为盈, 净利润1.43亿港元,其中液晶电视的销 量上升明显,被《华夏时报》称为TCL海 外逆境重生。
为什么TCL能扭亏为盈呢?
2004年8月TTE正式运营,李东生绝不可能想到一场更 大的亏损已经空降到他的头上。 2005年TCL集团报亏3亿元人民币。 2006年TCL集团在半年报中,为欧洲业务拨备8.31亿人 民币,使TCL集团2006年上半年总体亏损7.38亿人民币。 2006年9月底,TCL多媒体的欧洲业务已累计亏损2.03 亿欧元,仅2006年1~9月份的亏损净额就达1.59亿欧 元。 2007年4月30日,TCL股票戴上“ST”( 退市风险警示 特别处理)的帽子,简称也由“TCL”集团变更为 “STTC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