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现状及意义初探

我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现状及意义初探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年论文题目我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现状及意义初探学生指导教师年级专业系别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论文提要目前我国的电影类型趋于多样化,题材比较广泛,当前形势下我国电影最紧迫的人物是如何在引进欧美市场各种概念之外,开发更多适应本土观众需求,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电影。

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概念相结合,形成不同类型影片,并根据各观众口味制作和宣传,中国的电影必将能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本文从我国电影的现状出发,来探讨比较我国电影的现状,并通过和好莱坞电影的比较来阐述我国电影发展的意义。

我国的电影还需要创意,需要新的叙事模式,我国的电影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化表达,而更多的是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并为一定的电影量身定做。

我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现状及意义初探名字摘要:目前我国的电影类型趋于多样化,题材比较广泛,当前形势下我国电影最紧迫的人物是如何在引进欧美市场各种概念之外,开发更多适应本土观众需求,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电影。

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概念相结合,形成不同类型影片,并根据各种观众口味制作和宣传,中国的电影必将能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本文从我国电影类型的现状出发,来探讨分析我国电影的现状,并通过和好莱坞电影的比较来阐述我国电影类型发展的意义。

我国的电影还需要创意,需要新的叙事模式,我国的电影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化表达,而更多的是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而量身定做。

关键词:电影类型多样化现状意义目前我国的电影类型趋于多样化,题材十分广泛,下面阐述的就是我们电影类型多样化的现状及其意义。

一、我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的现状。

首先,中国的电影正处于成长阶段,现今的中国电影还处于青春期,比较躁动。

认为应加大培养新一辈电影人,多给他们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领域一下国外的电影人对电影的理解,去吸收一下国外的精华。

像国际大导演、奥斯卡金奖李安就是在美国学习电影艺术,用东西方结合的电影理念拍出令人赞叹的好电影。

我认为中国观众和中国影人及媒体也不要太挑,不要用对待奥斯卡影片的目光来对待中国电影。

有些电影本来就是娱乐片或者商业片,本来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比如一些恶搞片,它本来就是逗你笑。

我认为一些娱乐电影大家可以看了,笑了,然后忘了。

现在中国影人更多的是需要鼓励,而不是批评。

千万不要让自家人打死自家人。

比如今年陆川拍的《南京!南京!》,国内的许多媒体都对其进行批评,而《南京!南京!》却在国际上好评不断。

这部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拍的非常非同寻常,巧妙的构思和不一样的角度给予这部电影的整体艺术风格加分不少,虽然有人说《南京!南京!》在歪曲历史,但它里面的一些大屠杀场景还是最贴近当时的场面。

国内褒贬不一,国外也数次获奖,让这部电影充满争议性和难以评价的尴尬局面,而在中国,凡是有争议的电影是跟奖项无缘,让这部电影最终成为牺牲品。

但是不管怎么说,陆川还是值得鼓励,他敢于拍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管是好是坏,这是现在的年轻导演所做不到的。

所以大家还是多多鼓励一下中国电影人,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其次,中国影人特别喜欢跟风,比如《疯狂的石头》成功了,后头就跟着一大批跟屁虫来了(像09年的《夜店》、《气喘吁吁》等)。

最后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自然也就影响了影片的票房。

目前古装武打片成了审美疲劳,10年上映的《锦衣卫》和《苏乞儿》两部古装武打片,大家真的不想去看。

这也是前几年武打片跟风留下来的“疾病”。

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统计,主流院线上映的80多部影片赢得了23亿元票房。

《非诚勿扰》打破纪录的3.25亿元票房,《疯狂的赛车》让年轻导演宁浩进入亿元票房导演俱乐部,《南京!南京!》争议中票房过亿,《非常完美》制造出史上票房最高中国女导演金依萌。

2009年下半年则无论是创作层面还是市场层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人开始树立“观众本体”的创作理念,有了比较自觉的类型意识和诉求。

也就是说,电影创作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化表达,而更多的是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并为一定的电影量身定做。

2009年的暑期档票房达到16亿元人民币,观众人气、档期时间、影片数量和质量,都较之2008年的暑期档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了与贺岁档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

而在6月24日上映的超级大片《变形金刚2》最终票房达到了4.3亿,超越了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成为大陆电影市场上票房最高的影片。

3D片《冰川时代3》则以1.5亿票房创下了第一部过亿的3D电影的纪录。

缺乏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有竞争力的动画片、奇幻片、励志片,仍然是国产影片暑期档的一个短板。

事实上,从6月延绵至8月的暑期档,历来是美国好莱坞集中投放强势大片的档期,其票房收入约占全年美国电影的三分之一,票房收入也一直领先于圣诞档。

因此,暑期档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开拓空间。

特别是父母带孩子看电影的观影模式和习惯的逐步形成,为暑期档的观影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刚性需求。

如何针对青少年观众群体并打造适合一家三口观影的影片,当下中国电影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尽快创造并满足电影市场的这种刚性需求。

再次,毫不夸张地说,以《建国大业》、《风声》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偶然的,而有其内在必然性,其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深入总结和深度阐发,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按照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推进包括献礼影片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使其不仅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意义上的主流电影,而且也成为真正电影市场上的主流电影。

第二,立足于本土电影传统,立足于本土电影发展需要,大胆借鉴好莱坞电影类型经验,创造满足广大观众欣赏和消费需求的电影类型,并建构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标准和体系。

第三,前瞻性地把握主流社会心理,通过“事件化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柔性表达”打动观众的心灵和情感;自觉地运用商业档期,创造电影的最大商机和最佳商机。

第四,按照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要求和电影产业化的基本规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电影企业制度和制片人中心制,不断完善电影产业链,有效提高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1]。

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成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创作层面。

尽量让每一部影片尽可能收获到应有的票房,尽量使新片按市场需求频率进入市场,减少因缺乏放映空间影片相互挤压而造成的无端浪费,既需要市场力量本身的调节,也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规划和调控。

当前形势下我国电影最紧迫的人物是如何在引进欧美市场各种概念之外,开发更多适应本土观众需求,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电影。

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概念相结合,形成不同类型影片在不同放映的明确定位,并根据各观众口味制作和宣传,中国的电影必将能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当下中国电影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曾经是第五代电影的代表性人物的田壮壮、何平、孙周等相继推出新作,尽管口碑不错,但却在电影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实在让人感慨。

难道这就是“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与此同时,“新人”宁浩、陆川分别凭借《疯狂的赛车》、《南京!南京》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内地跻身“亿元俱乐部”的新成员,人气指数也迅速上升。

张艺谋说得好:从中国电影事业的大局看,中国一定要有一批好的、年轻的商业电影导演,要形成一个群,要让商业片构成电影的主体,然后才是艺术类的、探索类的,各种风格都来。

笔者认为,单有一两个宁浩、陆川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电影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宁浩、陆川那样的导演。

要知道,香港电影的衰落,除了市场本身的因素外,缺乏新的人才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总之,中国电影需要创意,需要新的叙事模式。

现在中国观众都聪明起来,除非是那些特大的大制作,其他的电影如果没有什么创意可以吸引他们的话,他们是不会走进电影院的。

中国影人不但要考虑怎样提高票房,还要考虑怎样拍好一部好电影。

二、我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的意义作为产生于好莱坞的一种商业电影运作模式,类型电影近年来受到各国电影人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一方面是由于好莱坞电影大兵压境的票房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各国电影人构建本国商业电影体制的自觉尝试,而我国电影界对类型电影的认识,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历史境遇。

首先要承认将电影片面地作为教化的工具是一种对电影功能认识的偏离,这将动摇自左翼电影以来所建立起的中国主流电影传统,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将涉及到许多复杂而具体的工作,比如重写中国电影史,纠正对一些曾被忽视或压制的电影人或者电影现象的认识等等;其次则是电影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由政治权利主导艺术创作转变为由市场来左右影片的成败得失,将制片厂从行政单位变成运营企业,将一直以来主导中国电影生产的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置换为自由竞争的经济规律等,这作为80年代以来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步履维艰。

时至今日,经历了二十余年不断变革的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就前者而言,从8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由《当代电影》和北京电影学院发起的三次关于娱乐片的研讨会[2],到1995年中影引进《真实的谎言》之后学者们“狼来了”的惊呼[3],到今天关于类型电影的论文及论著日渐繁多[4],可以肯定中国电影界对于类型电影的认识逐步成熟。

中国电影界对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及创作规范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深入。

然而,作为商业电影主流的类型电影在当前中国电影界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一方面依然是少数名导“重磅炸弹”式的古装武侠片在勉力维持中国电影的票房市场,另一方面是几位新锐导演以低成本的商业电影为观众制造短暂的惊喜,而其间则是巨大的真空地带。

类型的单一、类型意识的匮乏、类型自身进行再生产能力的低下仍然使中国商业电影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国产类型电影缘何仍然缺失,仍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纵览过去一年半国产类型电影的发展状况,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首先就数量而言,类型电影并不占据国产电影的优势。

其次这些影片涵盖的基本类型包括:古装武侠片、爱情片、惊悚片、喜剧片,且每一个类型只有一到两部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因而就类型的丰富程度而言,也不甚理想。

而从创作者的角度考虑,活跃于中国近几年类型电影创作的仍然是以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以宁浩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以及难以进行代际划分的导演如冯小刚、张一白等。

而曾经引领艺术电影潮流的第六代导演在类型电影的创作上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创作者类型意识的单一和匮乏可见一斑。

不得不承认,曾经在20年前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影坛的第五代电影人在如今的类型电影创作中依然势头强劲,至少从票房成绩上看来的确如此。

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导演长期以来在国内及国际影坛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地位,在观众中也积累了相当的人气,其存在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这些导演所具有的敏锐的国际视野因此,无论是二十年前的艺术探索还是今时今日的商业巨制,这些导演始终保持着对国际口味的持续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