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情况介绍
※※市原名沔阳县,1986年撤县建市,1994年列为省直管市。
全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6万。
※※北依汉水,南望长江,西连荆州、宜昌,东距※※市中心及※※天河国际机场、武昌火车站、※※港,均在1小时左右的全高速公路车程,是省会※※的卫星城和后花园。
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附近交汇,正在建设中的随岳高速公路将在※※境内形成大型立交互通。
※※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体操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李小双、杨威、郑李辉和廖辉4位奥运冠军,7块奥运金牌,使※※以“中国体操之乡”扬名海内外。
※※小桥流水、田园风光、荷塘月色、生态秀美。
与※※城市圈圈内城市一道,这里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浓郁的水乡特色赋予※※水乡园林生态城市的独特魅力,静静的排湖风清荷香,鸟飞鱼跃,是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穿城而过的仙下河草绿花红,碧波荡漾,成为一条风景迷人的景观长廊,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给人们带来了温馨,夜色中的※※更是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人在花中走,车在林中行,长桥卧波,夹岸倒影。
优美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今日※※,经济充满活力,城乡一派生机。
※※连续10年居全省10强之首,并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和中部十强县市行列。
企业改革确立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1999年,全市大力推进“1+X”改革,除办好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外,其它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为民有民营,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创了体制优势;以水产业为重点的农业战略产业已经形成,全市水产面积达60万亩,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两大水产板块之一和全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均位列全省前茅;工业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无纺布卫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和机械电子为主体的产业特色。
※※正着力建设全国无纺布卫材加工出口集散地、高档精纺面料重要生产基地和有影响的精细化工基地。
近年来,※※坚持以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管理为关键,以市民教育为根本,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1996年以来,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2002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
城市”称号。
一、加快城市建设,夯实基础抓创建
※※始终坚持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突出重点打造精品,以人为本解决民忧。
连续10年实行城市建设与绿化“双十工程”,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1、大投入建设,提升城市功能。
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快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等五大板块建设,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先后建设了市政广场、电信广场、黄金大道、文化步行街、沔阳大道刷黑、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一批精品工程。
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向背街小巷延伸,向地下设施延伸,向卫生死角延伸,向断头路延伸,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三年来,相继改造背街小巷近300条,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修建公厕98座,开通公交线路12条,完成了汉江路、丝宝路、叶王路、何李路等20多条断头路的连接贯通工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2、大规模绿化,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建设水乡园林生态城的城市定位,实施“绿色家园”计划,大力开展道路绿化、板块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把森林引进城市,把园林引入大道,着力打造绿色※※,建设秀美水乡。
近三年来,全市每年新增绿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投资近3亿元对仙下河、汪洲河进行综合整治,使昔日的“龙须沟”变成城市最靓丽的风景带,成为人气最旺的休闲带。
3、大力度亮化,提升城市景观。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街一景、量力而行的原则,完善亮化设施,提升亮化档次,对城区12条主要道路、6座桥梁、3个广场、50多幢临街高层建筑进行了亮化,打造了“两河”景观带、高速公路出入口、一级客运站、市政广场等亮区和大新路商业街、桃源大道仿古特色、※※大道现代气息等各具特色的亮化景观,形成了以广场、桥梁、游园为点,道路、水系为线,临街建筑为面的亮化体系。
二、创新城市管理,把握关键抓创建
管理出形象,管理促文明。
在城市管理上,※※重点推进“三个创新”:
1、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整合职能,强化主管。
将市规划监察局职能并入市城管局,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
二是明确责
任,强化专管。
从城管、建设、公安、交通、卫生、工商、市场管理、民政、劳动、文化等10个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抽调一名副职领导到市文明办联合办公,专抓城管。
市直单位承包管理21条道路,落实“门前三包”。
城区办、园、居委会负责责任范围内城市管理。
三是落实人员,强化协管。
招聘60名城市协管员,分块包片,协助管理。
通过创新机制,形成了路段管理、职能管理、片区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格局。
2、创新活动载体。
从去年开始,大力实施了“清洁工程”。
市委、市政府成立“清洁工程”指挥部,召开高规格、大规模动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大清扫、大清洗、大清理,清洁※※,美化家园。
集中开展“城市严管月”、“城市管理百日攻坚战”等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四种不文明行为:整治乱贴乱画,共清理乱贴乱画广告4000多个,现场抓获乱贴广告者6人。
整治违章占道,共强行清运占道建筑石砂1000多吨。
整治违章建筑,强行拆除违章建筑3000多平方米。
整治交通秩序,处理违章司机100多人,责成10名违章司机穿“黄马褂”在交通繁华地段协助执勤,治安拘留3人。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3、创新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各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今年对镇办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进行适当调整,将城市建设与管理单独作为一条,增加考核分值,加大考核力度。
镇(场)考核分值由5分增加到7分,三个街道办事处考核分值由7分增加到15分,二个园区考核分值由7分增加到17分。
同时,出台《※※市城市清洁工程问责暂行办法》,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市直各单位和办园责任作出明确界定,对工作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严格按责任追究办法实行问责。
三、强化市民教育,落实根本抓创建
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是主体。
广大市民既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受益者、检验者。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一切创建活动围绕人,一切创建行为依靠人,一切创建成效服务人。
重点抓好四大活动:
1、突出重点人群,深入开展孝雅教育活动。
一是抓“孝行”教育。
通过孝文化环境布置、孝警句背诵学习、孝事迹宣扬推广、孝行为肯定表彰,引导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增强未成年人的善良情感、责任情感、爱国情感,培养
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质。
二是抓“雅行”教育。
通过制定文明礼仪规范,加强行为养成教育,组织开展“学雅规、正雅态、扬雅风”和争做“文明使者”活动,促进环境优雅、室内典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举止文雅,帮助未成年人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三是巩固孝雅教育成果,推动孝雅教育向社会拓展,向成年人延伸。
通过举办孝雅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亲子同读一本书、亲子同说文明语、亲子同做家务事活动,“小手拉大手”,培育全民孝雅精神,促进孝雅城市建设。
2、建立正面导向,坚持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
连续11年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共评出市级敬老好儿女316名,镇级敬老好儿女2600多名,参与评选人数累计超过100万。
为充分发挥敬老好儿女的典型示范作用,每年组织较大规模的事迹报告团到各镇、村和社区巡回演讲,市电视台实况转播,将评选过程变成宣传典型的过程,变成弘扬美德的过程,变成道德教化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形成。
3、注重文化引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力开展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为重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春节舞龙舞狮和端午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组织农村文艺调演,极大地丰富了城乡文化活动,尤其是每年百场以上的广场文化,被群众誉为“永不落幕的舞台”和“没有围墙的剧场”。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沔阳雕花剪纸、三伏潭麦杆画、花鼓戏、皮影戏、沔阳渔鼓等传统文化项目已形成品牌,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
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抢救性修复13个镇影剧院,发展文化中心户530户,每年送戏下乡300场以上。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走出家门、远离牌桌、参与活动,促进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