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加红蛋白合成减少(hypochromia)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个月至2岁的小儿最多见,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卫生部列为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

任何引起体内铁缺乏的原因均可导致贫血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储存铁主要在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故早产、双胎、孕母患缺铁性贫血等都可导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或年长儿偏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和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加,易发生缺铁。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须摄入的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

4.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相对较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亦可致铁缺乏。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

每ml血约含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

5.吸收减少饮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发病机制】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

1.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质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2.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

由于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如5-羟色胺、去甲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智力减低等。

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

此外,缺铁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及青春期少女,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更易发病。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为突出表现,小儿因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故面颊的潮红与苍白有时不一定能正确反映有无贫血,观察甲床、眼结膜及唇黏膜的颜色比较可靠。

患儿易疲劳,活动能力受限,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等。

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可肿大,肿大程度与年龄、病程和贫血程度有关。

3.非造血器官表现(1)消化系统:可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舌炎或舌乳头萎缩。

少数有异食癖,如喜食泥土、粉笔、煤渣等(2)神经系统: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年长儿可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力多低于同龄儿。

(3)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4.其他由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而发热。

【辅助检查】1.血液一般检查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个别极严重者可有血小板减少。

2.骨髓检查骨髓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细胞质少,染色偏蓝,显示细胞质成熟程度落后于细胞核。

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3.铁代谢检查(1)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在缺铁的ID期即已降低,IDE和IDA期降低更明显,因而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

低于12μg/L,提示缺铁(2)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即SI和TS降低,TIBC 升高。

SI正常值为12.8~3.3μmol/L,<9.0~10.7μmol/L有意义,但其生理变异大;TIBC>62.7μmol/L有意义;TS<5%有诊断意义。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FEP):FEP>0.9μmol/L提示细胞内缺铁。

如SF值降低,FEP升高而未出现贫血,这是缺铁IDE期的典型表现。

【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病因及补充铁剂1.去除病因合理喂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及时正确添加辅助食品。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失血性疾病、钩虫病、消化道畸形等。

2.铁剂治疗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

二价铁盐较易吸收,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亚铁(含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铁12%)等。

多采用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每日4~6mg/kg,分3次口服。

疗程至血红蛋白达正常后2~3个月左右停药。

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吸收不良者可采用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

3.输血治疗一般病例不需要输血。

重症贫并发心功能不全或明显感染者可输给浓缩红细胞或压积红细胞,但应注意输注的量和速度。

【护理评估】(一)健康史了解患儿的喂养方法和饮食习惯,是否及时添加辅食,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有无偏食、挑食等;小婴儿还应了解其母孕产史,如孕期母亲是否有严重贫血,是否是早产、多胎等;了解有无生长发育过快,有无慢性疾病可致铁吸收减少、消耗、丢失过多的因素。

(二)身体状况评估患儿贫血程度及相应贫血表现。

观察肤、黏膜颜色及毛发、指甲等情况,询问有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头、眼前发黑等。

贫血较重者要注意有无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

还要注意有无异食癖、舌炎、口腔炎等。

及时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涂片的结果,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降时间,治疗过程中注意网织红细胞的变化等(三)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家长对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了解患儿及家长对本病的病因及防护知识是否清楚,患儿是否因记忆力减退、成绩下降或智力低于同龄儿而产生自卑、焦虑或恐惧等心理【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器官缺氧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铁的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3.知识缺乏:家长及年长患儿的营养知识不足,缺乏本病的防护知识。

4.潜在并发症:感染、心功能不全【预期目标】1.患儿的活动耐力逐步增加,而无缺氧症状2.患儿的缺铁因素消除,贫血逐步纠正3.家长及年长患儿能了解患病的原因,主动配合治疗,家长和患儿能正确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4.住院期间不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一)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根据患儿贫血程度,结合活动耐受情况制订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持续时间。

1.贫血程度较轻者,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但生活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避免剧烈运动。

2.重症患儿应限制其活动量,并协助患儿的日常生活,减少机体耗氧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

(二)合理安排饮食1.补充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合理搭配膳。

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血、瘦肉、鱼类、蛋黄;豆类、黑木耳、紫菜、海带及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C、稀盐酸、氨基酸、果酸等有利于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物纤维、抗酸药物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品同食。

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的肠道出血。

2.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足月儿不应晚于4个月,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3.指导患儿养成均衡饮食习惯,纠正偏食、挑食、零食过多的不良饮食习惯,对年长儿应设法提高其食欲,必要时按医嘱服用有助消化的药物。

(三)指导正确应用铁剂,观察疗效和副作用1.让家长掌握服用铁剂的正确剂量和疗程。

临床治疗多采用口服,血红蛋白正常后再用2个月,以补充铁的贮存量;长期服用可致铁中毒。

2.口服铁剂可致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厌食、胃部不适及疼痛等,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足量。

在两餐之间服用。

服药时可喝含维生素C的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等,可与胃蛋白酶合剂、稀盐酸合用,有利于铁的吸收。

铁剂不宜与牛乳、茶叶、钙剂、咖啡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用吸管或滴管服之。

服用铁剂后,大便变黑,停药后恢复,应向家长说明原因。

3.口服不能耐受或吸收不良的患儿可采用注射铁剂,注射铁剂应深部肌内注射,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减少局部刺激,抽药和给药必须使用不同的针头,以防铁剂渗入皮下组织,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皮肤着色等副作用。

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偶见注射右旋糖酐铁引起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应观察1小时。

4.观察疗效,服用铁剂后12~24小时后倦怠乏力等临床症状好转,食欲增加。

36~48小时后骨髓出现红系增生现象。

网织红细胞2~3天后升高,5~7天后达高峰,2~3周后降至正常。

血红蛋白1~2周后逐渐上升,一般3~4周达到正常。

无效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四)预防感染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保持床单清洁、整齐,衣被平整、柔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合理安排病房,减少叉感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限制探视人员,白细胞过低者给予单独隔离房间3.指导家属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随气候变化应及时给患儿添减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

(五)预防心力衰竭1.向家属讲解引起贫血性心脏病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重症贫血患儿要注意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吸氧。

2.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3.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的总量,输液或输血时速度宜慢,以6~8滴/分为宜,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4.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及贫血的改善状况。

(六)健康教育向家长及患儿讲解预防本病的知识和护理要点。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指导合理喂养,帮助小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