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论文汇编

德育论文汇编

德育工作点滴谈方田中小----邱娥英一、放大“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只是二者的多寡不同而巳。

作为学校德育的弱势群体和重点对象的后进生,身上虽然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但同样蕴藏着一些引人注目的优势,地某些方面更有“闪光点”。

如果我们用感情培育它,用道理巩固它,用行动扶植它,并善于揣摸他们的心理活动,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科学施教----当他们有进步愿望时,及时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前进信心;当他们做了好事或有点滴进步时,及时恰如其分地表扬,使进步之举得以强化巩固;当发现他们有某些特长或潜能时,精心培育,发扬光大。

这样,我们就会在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和优点中调动其巨大潜能,获得成功。

二、抓好“遗漏点”学校德育,一定要关注每个孩子,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对过去常“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的工作,现在人们不仅摆上议事日程。

还把它作为育人一项“重头戏”可是,却时常忘了对优生的“严格要求”对这些一直“红旗飘飘”的优生,我不仅时时予以关注,而且注意降低“表扬的密度”。

表扬时,也尽可能注意分寸。

对他们暴露的缺点、错误,则及时予以批评、教育。

针对他们平时表扬话听多,一般难经以承受批评的特点,我一方面通过个别谈心,教育他们扬长避短,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锤炼他们对工作更扎实,学习更刻苦,对待同伴也就从“天上”降到“地上”他们也得到更多同学的拥戴。

三、注意“针对点”德育强调针对性,育人要有的放矢,最忌想当然办事,我有过深刻教训。

一次上思品观摩课,我讲完“一个苹果”的故事后,设置一个道德情境:拿出6个苹果请7位同学上台,看他们能不能学习志愿军,牢记“先人后己”。

开始十分顺利,6个苹果中有位年纪小的抢着最小的一粒,也有一位不拿。

然而,当我窃窃自喜,准备“皎洁乘胜追击”诱谈任务时,他却出乎意料地回答:“我怕酸,不爱吃”。

课后,我反思为何会“兵败滑铁卢”关键就在对孩子不是真正了解,教学针对性差。

育人要有实效、优效、高效,除以上“三点”外,我的做法还有“贴近生活点”、“讲究艺术点”、诱发“潜能点”、疏通“疑惑点”、赞扬“精彩点”、推广“巧妙点”、纠正“错误点”等等。

只给孩子一只皮鞋的启示方田中小------ 张标敏我从一本书上看到家教经验的文章。

有位母亲说她为孩子擦皮鞋时只擦一只。

她说,这是她创造的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她这样可以迫使孩子为了两只皮鞋一样整洁,而自己动手将另一只皮鞋也擦干净。

如果经常这样做能使孩子养成自觉的卫生习惯。

“只给孩子擦一只皮鞋”到底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启示一:这里能看出家长对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的一片苦心。

著名政治家和出版家邹韬奋说过:“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已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看,决不越俎代庖的,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主精神”。

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在何时,怎样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和习惯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虽然口头上也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但是在实际中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逐步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启示二: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必须讲究方法。

方法正确,可能事半功倍,方法不妥当,则可能事倍功半。

甚至劳无功。

“只给孩子擦一只皮鞋”的教育方法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秩序渐进。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跳一跳,摘果子。

”孩子只要愿意跳就能摘到果子,要想摘果子,必须用力去跳。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她对擦皮鞋,可能有两个问题:一是不愿擦,二是不会擦。

针对不愿擦的实际,适当降低要求,先让他擦一只鞋,再擦一双鞋。

一、榜样示范。

母亲为孩子擦一只皮鞋时,要说明道理,传授方法。

孩子听了看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了。

从这件事联系到其他事情,如:洗衣、做饭,都在对孩子起示范作用。

我国不少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愿擦皮鞋,是否也要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从“只给孩子擦一只皮鞋”的事例中,是否可以悟出什么,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家长的素质方田中小-----廖有寿“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马克思一句话就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说了个透。

当我们的家长把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家庭之中时,当千千万万个父母对孩子施予无限的爱心,寄予深厚的期望时。

却往往事与愿违,或适得其反,甚至出现个别悲剧事件,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愿末遂,却已长出了既令自己又令别人讨厌的“跳蚤”来,真是“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目前家庭已逐渐从“家自为战”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演变但仍不尽人意,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有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且普遍,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过高是家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望子成龙,人之常情,父母对子女期望高一点,也可以理解,关键是不从子女的实际出发,不考虑他们的客观条件、兴趣、学好和潜在特长,父母只按自己主观愿望去培养子女成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人,而且为他们设计了一条路子中,把这种愿望变成不可改变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并采取高压或其他手段强求实现。

这不仅给孩子也给家长自已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弄得孩子很苦,父母很累。

人的遗传素质、思维水平、记忆能力、智商高低、意志强弱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孩子在成长中,固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会从父母那里接受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发展道路主要靠他们自已走出来,不是靠家长设计铸造出来的。

因此,父母应该懂得,盲目地对孩子过高要求是不现实的,更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一样出类拔萃。

目前家庭教育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许多家长愿意花大量精力为孩子“伴读”英语,“陪练钢琴”,就不重视在兴趣、意志、品德、毅力,经受挫折能力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锻炼。

这就说明,在人才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占更重要的位置。

家长应该懂得,一个孩子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缺陷可能害他一辈子。

缺乏正确的家教方法,也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又一普遍问题。

望子成龙意识与对子女的矫贯相对应,构成了基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旦此法不灵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简单粗暴,打骂体罚,这样望子成龙的热切期望与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导致了家教的低效,甚至走入岐途。

而孩子只知道吸收别人给予的光和热,如此下去,能指望他成龙吗?重说教轻就育,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平时好些家长总是埋孩子不听话,这实际上就是把家教简单化为一个“说”字和“听”字。

家教中的“说”,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是重要教育方式,但家长给孩子做出榜样,进行教育,则是更重要的教育方式。

因为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在同孩子朝夕相处中遇物而诲,潜移默化的教育。

准确地说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引入社会的。

父母教育子女是在缔造我国末来的历史,如何让孩子这粒种子在家长土壤里健康成长,履行社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

谈小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方田中小---刘意寿古代哲人孟柯说过:“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成功的道路从来都是崎岖坎坷的,每一个辉煌的人生都是难免历经风风雨雨的磨难。

在人生的过程中,只有不怕挫折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小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外,尤其是学生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这些学生在家里经常被娇生惯养,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更显重要。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其方法有:一:励志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志向是个性中的一个动力因素,也指向未来,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

人树立了某种志向,就会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欲,就能战胜学习中困难和挫折。

二:树榜样。

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拜神。

”小学生的模仿性是很强的,教师要注意创造条件,为学生树立不怕挫折的榜样,使学生在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当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从心中闪光的形象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三:激思索。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索,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他们成功的奥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具有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并且使学生思索中受到感化。

四:导行动。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要强调导之以行,引导学生战胜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矛盾斗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锻炼。

这些方法可以融入下面的渠道中:一:课堂教学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会着的教育因素,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老红军舍身帮助一位小战士过草地的事。

这位小战士记住了老红军临牺牲前的时候对他说的话:“要记住革命!”正是这种革命理想使小红军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有了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任何挫折都吓不倒他。

又如:《爱迪生》着重写了爱迪生怎样不怕挫折,不怕危险,不怕失败,顽强地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爱迪生爱科技上大有成就,靠的是不畏险阻,镢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如《一个顽强的人》《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训练项目和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班队活动和课外活动渗透。

举行《我的理想》、《学英雄,做坚强的人》等班队主题会。

讲古今来名人的故事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杰出人物奋斗经历的书籍,文章或是文学作品,组织学生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开展登山等活动。

三:日常教育渗透,当学生考试失败的时候,要鼓励他们不要气馁,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去加以克服。

方田中心学校2005----2006学年度德育论文专集2006年5 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