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公民教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13-11-28T09:29:27.09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下)供稿作者:◇莫武林
[导读] 开展中学生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实践活动,分组教研等形式进行。
◇莫武林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荣县 643100)
【内容摘要】:我国中学生公民教育相对落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并不断深入,为中学生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信息社会相对传统社会的巨变也迫切需要加强中学生公民教育,本文分析了规范引导中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浅析在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技术对中学生公民教育的途径、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公民教育融合
一、我国公民教育的背景及现状:
公民教育是为国家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培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纳税人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我国公民教育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落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新时期,党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都与加强中学生公民教育分不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既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信息社会环境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中学生公民教育,提高中学生公民素养,我们应与时俱进,培训合格的现代公民。
公民教育是对国家对所有公民基本准则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应该将公民教育贯穿到生产、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空间得以延伸,网络技术高度发达,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以拓展,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对公民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影响,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公民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公民教育: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学生公民教育。
1、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活动。
开展中学生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实践活动,分组教研等形式进行。
2、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平台、网络环境,实时开展。
建立校园网,将素材、成果集合,方便师生共享和交流信息,利用实时通讯工具、校讯通等及时发布信息。
3、建立校本教材,调动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
建立形式多样的校本教材,既有传统书本形式的校本教材,也要有丰富多彩的现代信息教材,如多媒体作品等,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传输素材、阶段性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处理能力协作进行公民教育和学习。
(二)信息社会环境中的公民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手机的普及和智能化,网络技术已无处不在,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之间的差别使青少年在认知、行为习惯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自主意识加强,自由意识突出,但法制意识、规则意识、理性精神滞后,即某些公民意识的缺位或偏差的出现,急需得到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及权利义务的培养和引导。
因此,信息技术对公民教育不仅是工具的使用,也是网络虚拟社会中学生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及权利义务等的培养、监督,中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良好公民素养的养成。
具体思路为: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在信息技术课中融入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普及,信息技术学科还成为部分省区的高考参考学科,因此,中学生公民教育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将公民教育的内容融入信息技术教材,如信息技术课中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道德规范等知识点的教材可融入公民权利意识、规则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2)积极研究网络环境的特点及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提出信息社会环境公民应遵守的规范,培养中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充分利用校园网、学生家用电脑及手机等信息设备,开展公民教育宣传、进行问卷调查、师生间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各种实时、非实时通讯工具,在开放的环境下探讨公民教育目标、内容等,开放的信息本台对于现在公民教育要求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意义重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人都融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空前发展,各种信息相当丰富,但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秩序还不是十分有序,因此,如何建立自由、有序、有法可依的网络秩序,公民在网络社会的自主、自觉意识、法律规则意识及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训也成为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网络上出现的热点事件,反思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意识。
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秩序,牵涉到法律、道德、公民素养等公民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或网络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3)充分利用政治、思想品德课平台开展公民教育。
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课中融入现代公民教育内容的培养,针对实践性强的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利用各种信息平台、网络等获取相关信息,制作作品,发布并交流成果,最后师生可将有代表性的作品或结论总结,融入到校本课程,这样形成“反思——行动——反思”的学习模式,使学习与时俱进,在学习和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4)充分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等平台,开展公民教育。
结合校本课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参观、学习、研讨,结合信息技术,做出作品,写出体会文章进行交流,让学生既成为公民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公民教育的参与者,提升公民教育的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将呈现不同的特点,中学生公民教育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更要强调我国中学生教育的自身特点,还要重视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公民教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嘉兴教育学院沈建强
2、《美国公民学》
3、苗伟伦——《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