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 培训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 1. 用刻度尺测长度、用表测时间
1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12. 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 3.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13.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 4. 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
1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5. 用电流表测电流
1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修订的主要依据
❖ 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 ❖ 广泛、深入的调研结果 ❖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国际比较结果 ❖ 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改理念,渗透科学发展观 在本次修订中,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巩固和 强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 培养,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与要 求,提出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应用性,注重对 学生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的理念。为此,在对 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保持总体机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 标、课程设计思路等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课程性 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等内容做了必要的补 充和完善性的调整。
❖ 6. 用电压表测电压
16.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7.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7. 探究导体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 8.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8.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 9.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9.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
电流的条件
❖ 10.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教师对“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 联系起来”把握不准,修订为“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其要求就十分清楚,消除了教师 在教学中的困惑。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如:将原条目“……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用温度计测 量温度……”对应要求更加明确,适当降低了难度。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
如:原课标条目“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 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修订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原条目中虽然涵盖了焦耳 定律,但没有明确列出。
如: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由“理解”下调为“知道”,避免在机 械效率问题上进行过多的转化。
如: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 将其整合为1个条目,修订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 和发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而原来相关的3个条目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 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4、适当增加条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增加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条目,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未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 如:增加了“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 现象”、“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 象”、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 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 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条目。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 修订后的课标在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理
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大致认识”、“大致了解”或“初步了解” 等模棱两可的说法,增加了可评价性。对教学中不太容易把握的内容, 课标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 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二、课程设计思路
❖ 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 ❖ 教学目标上,提出三维目标的全面要求(即:“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 教学途径上,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 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数是用“通过实验,……”来陈述的。这里说的实验,既包括教师的演 示实验,也包括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所承担 的角色是不同的。在演示实验中,学生主要是观察和思考,而在分组实 验中,学生需要操作甚至承担设计的任务。这些不同要求的实验涉及到 课堂上的具体安排。在原课标中所规定的实验项目中,究竟哪些属于分 组实验,哪些属于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表述。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4、适当增加条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适当增加条目,以便于进一步明确要求
如: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串、 并联电路中仅要求了解电流、电压的特点,未要求电阻特点,避免老师 盲目拔高。
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 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修订后分为2个条目:“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 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 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目标并且更细化明确了。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3、适当删减或整合内容,重视落实三维目标
● 删去了学生感到困难而高中将会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删去了“的关系”三个字; 如: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内容目标。
如:原课标条目“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修订为“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 转化。”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 如:原课标关于压强的是1个条目“通过实验探究,学习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 在原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要求比较宽泛,不便于评价,本
次修改对有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如:原课标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 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 加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 地人为拔高。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 如:原课标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修订为“理
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
如:原课标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修订为“探究并 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 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如:原课标条目“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修订为“知道质量的含义”。 行为动词的规范使用。
新课程标准研讨会
(初中物理)
课标修订的背景:
❖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进程
● 2001年秋季,教育部确定27个省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的70万中小学生进 入新课程实验,同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随后逐步在全 国范围内实施 ;并探索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 2002年秋季,扩大实验范围,参加实验的学生数约占同年级学生人数的 18~20%。
● 删去了小学已学过,而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知识 如: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3、适当删减或整合内容,重视落实三维目标 ● 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已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5、明确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次修订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如,增加“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 度”、“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摩 擦起电现象”等。本次修订还从三级主题中选定了20个实验条目,将其 放在附录中作为学生必做实验。在选定这些实验时,不仅注重内容结构 的合理性,而且注重能力结构的协调,强调进行探究式实验,鼓励有条 件的学校不仅让学生完成列出的必做实验,而且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 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 做实验。
■ 适当增加一些强调探究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条目 如: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能在个
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五、修订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一)坚持课程理念,渗透科学发展 ❖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
5、明确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原课标中在“科学内容”中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近30项,大多
● 2003年秋季,全国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学生数达到同年级的35%左右。 ● 2004年秋季,对实验区进行评估,在总结国家和省级实验区经验的基础
上向全国推广,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学生数达到同年级的65~70%左右。 ● 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