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解说词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解说词一、序厅各位……欢迎你们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烽火不息》展览。
在这里,你们将了解到50多年前发生在息烽这块土地上的那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日,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新的长城。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实现独裁政治,强化法西斯统治,于1938年11月在贵州息烽设立了一座全国最大的关押、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
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人间魔窟,是用来摧毁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革命意志的场所。
同时,也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坚持真理、追求理想、奋起抗争的特殊战场。
他们在“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保持了高贵的革命情操。
这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这是高尚与卑贱、伟大与渺小的人格考验。
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诗篇,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请参观一展厅。
二、〔一展厅〕第一部分息烽集中营这个模型上标的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设立的三大集中营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的息烽集中营。
一单元军统巢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
日寇大举进犯,大片国土沦陷。
国民党反动当局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重庆。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抗战大业,经国共两党协议,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然而,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反动当局仍不忘坚持其法西斯统治。
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他们在息烽设立了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
当时全县人口才6万,县城人口不过两千的息烽,军统驻扎人数高达1.5万人,是县城人口的7倍。
息烽成了名符其实的军统第二巢穴,现已初步查明的驻息军统将官就有7个。
特务头子戴笠在息烽修建了公馆,经常来往于重庆、息烽之间。
这些图片上是当年军统驻息机构的遗址。
展柜里陈列的是当年驻息军统特务机关的物品,也是他们的罪证。
二单元军统集中营息烽集中营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又被称为猫硐集中营。
1938年11月中旬设立,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
这样一个杀人魔窟对外挂牌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内称“新监”。
在军统设立的三个秘密监狱中,重庆望龙门看守所被称为“小学”,白公馆看守所被称为“中学”,而这里则被称为“大学”。
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
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要从30年代初说起。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和逮捕中共党人,抓了一些关入设在南京的军政部陆军监狱内的“监中之监”,后来迁入南京新监。
抗战爆发,南京危急,蒋介石下令把南京新监关押人员迁武汉,后又转益阳。
1938年10月南迁贵州,11月中旬到达息烽,设立了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占地80余亩,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
常年关押4至5百人,最多时达600多人。
这些是息烽集中营的部分被关押者名单。
这些是8个“斋房”及集中营设施的图片。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军统对集中营的武装警卫分三层。
第一层由30余名尉官以上人员组成的便衣特务队,称为内卫;第二层由巡察中队和宪兵中队共近百人负责,称为中卫;外卫则是特务二团控制方圆几公里范围。
真是戒备森严,鸟都飞不出去。
这是大特务沈醉和集中营幸存者李任夫、苏文玉、韩子栋等对集中营管理的回忆。
黄彤光回忆说:“凡送到集中营的人必须把现款、首饰、书信等缴出……集中营内不准互通姓名,只准喊编号……如有违规,轻者长期监禁,重者叛死刑……”,足见其残酷。
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在南京戴山。
不久军统局改为保密局,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
在杀一大批,放一小批后,转押重庆者仅存72人。
下面请看幸存者对集中营的控诉(电视短片)。
第二部分“改造”与抗争一单元人间地狱息烽集中营第一任主任是军统少将何子桢,此人以“屠夫”著称。
他采用的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监狱封闭式管理办法,“犯人”关在牢房中每人睡的通铺都用尺子量过,一尺三寸,连翻身都难。
牢房窗户用黑纸糊上,不透一丝光线。
牢内汗气,大小便气混杂,臭气熏天。
犯人长期不能理发洗澡,一个个蓬头垢面,惨不忍睹。
“犯人”每天放风10至20分钟,还得关在院中木笼内。
据韩子栋回忆说:对一些案情重的犯人,放风时关在小木笼内,小木笼和人身体一般大,人站在里面被紧箍着。
有些站死在里面别人都不知道,因为死了在里面仍然是站着的。
由于牢内环境的恶劣,犯人生病得不到医治,天天有人死,有时一天死几个。
有些连蒋介石和戴笠认为应该留着的也被折磨死了。
这种情况连戴笠都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决定撤销何子桢,改派同乡周养浩接任息烽集中营主任。
在集中营内,“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
毒打、上镣铐、坐老虎凳等是家常便饭。
据幸存者李任夫回忆,还有灌辣椒水、钻刺指甲、电刑以及开水烫、烙铁烙等最为残酷的毒刑。
在精神上的折磨也十分利害。
周养浩搞“狱政革新”并非仁慈,而是为达到其罪恶目的。
监狱当局常常把一些违纪的军统人员混同“犯人”关在一起,以刺探秘密。
这些人为了争取早日解禁,采取各种手段立功,“犯人”稍有言论不慎便招杀身之祸。
每间牢房门外挂着一只告密箱,就是用来鼓励“犯人”告密,既可交待自己的问题,也可揭发别人。
集中营在对“犯人”肉体和精神上进行折磨的同时,还实行残酷的屠杀。
特务杀人很随意,而且杀人的方式也很特别,一般不让“犯人”知道即将被杀。
如一个监号为“334”的被杀害时,警卫组的人对他说:“你的案子清楚了,现在委派你去开阳当县长。
”然后派人送他往开阳方向走,当走到蔡家寨后山时,事先隐藏在那里的特务就开枪了。
特务枪毙人非常残忍,其内部称为“快板”和“慢板”。
“快板”就是一枪毙命;“慢板”是先开枪打断腿,然后再开枪打断手,以被害人的痛苦样子取乐,最后才枪击心脏毙命。
这些标语、题字、记录着那一段历史。
这些刑具和上刑手段;这些刑场、坟场遗址和猫硐内挖出的遇难者尸骨,见证了那一段血腥的历史。
与何子桢管理时期相比,周养浩的手段更隐蔽,更有欺骗性。
这是当年刑讯的场景复原,真令人触目惊心。
请随我到第二厅参观。
三、〔二展厅〕二单元:1、宁死不屈“压力钳不住正义的舌,淫威封不住自由人的口,当不平的怒火燃烧时,索性大吼!”这是张露萍烈士在狱中日记写下的这几句话,表达了她和难友们的呼声。
面对敌人的残酷和伪善,狱中共产党人和难友们没有屈服。
共产党员陈策公开反抗敌人的“狱政革新”,拒绝出来参加劳动,被特务郑星槎毒打。
许晓轩见状挺身而出,怒斥郑星槎:你不能这样毒打他!我们都不干了,你把我们全枪毙了。
特务又要来打许晓轩,众难友放下手中活,站出来痛斥特务。
“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立即组织了全体“犯人”进行绝食斗争,要求惩罚打人的特务。
周养浩见事性闹大了,怕影响“狱政革新”的推行,只好站出来公开表示道歉,并当众打了特务郑星槎20军棍,事情才算了结。
这次在“狱中支部”领导下的斗争,在狱中被称为“陈策风波”。
(1)陈策,1938年6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俘,被关在上饶集中营。
军统到上饶集中营“甄别”时,发现了他的党员身份,接管过来关入息烽集中营。
1949年被特务杀害。
这是陈策在集中营写给妹妹天缦的信。
这是陈策在狱中写的反抗诗《天快亮的行凶》。
(2)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的黄显声,在息烽集中营常常对难友们说:“咱们坐牢,也要虎入笼中威不倒,决不能灰心丧气。
咱们是不怕他们的,只能让他们怕咱们。
”黄显声是1936年8月经周恩来介绍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西安事变”后参加营救张学良将军的工作,结果无效。
1938年准备启程前往延安,被叛徒张碧天告密而被捕。
他被捕前历任东北军骑兵第二师师长、五十三军军长,中将军衔。
由于何子祯、周养浩的军衔都低于黄显声,1939年黄显声转囚息烽集中营,何子祯、周养浩见他都有所畏惧。
黄显声是周恩来直接掌握组织关系的“特别党员”,他的党员身份虽然没有暴露,但他对狱中秘密党支部的工作却大力支持,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
息烽集中营在搞“狱政革新”之初,党支部确定向狱方提出的“不打骂人、改善犯人伙食”等3项要求,就是通过黄显声向监狱当局提出来并获准的。
共产党员尚承文因顶撞生产组长郑星槎而遭打,在旁边的黄显声忍不可忍,把郑痛打了一顿。
郑星槎是军统分子,因违犯纪律被关押,在狱内受到周养浩的倚重而仗势欺人。
事情发生后,在一个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周养浩要黄显声上台当众认错赔罪。
黄显声阔步走上讲台,挺胸而立,一言不发,怒视着周养浩。
台下,几百双难友的眼睛与黄显声那不屈的怒火交织在一起,全场气氛紧张。
持续几分钟后,黄显声环视会场一周,迈步走下讲台,给了周养浩一个难看。
监狱推行“周室连坐法”里,要“犯人”填一份表,保证:不逃跑、不违犯监规,如一人违犯全室连坐。
狱中共产党人陈策带头抵制,黄显声拿着表卡大闹监狱主任办公室,当着周养浩的面直言:“我不填这种表,更不按什么手模印,你把我们长期关在牢房里好了!”周养浩无可奈何,只好停止推行“同室连坐法”。
这些图片是黄显声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
这些是黄显声使用过的遗物,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是黄显声被杀害时的衣服,上面还有弹孔和血迹。
解放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安排,黄显声遗体送去北京安葬。
这是顾建平、黄彤光等难友在黄显声殉难处立的碑。
碑文由后来任香港大公报总编顾建平手书。
(3)几十年来,著名小说《红岩》风靡全球,脍炙人口,激励了我们共和国的几代人,铸造了爱党爱国的灵魂。
小说中那棵核桃树上刻的“先忧后乐”几个字,就是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时刻的,它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许晓轩,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民族解放事业。
在党内先后担任过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0年4月被叛徒出卖被捕,1941年转押息烽集中营。
是“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骨干,积极参与领导狱中斗争。
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
这些图片是许晓轩工作和斗争的见证,这张在狱中写的字条“宁关不屈”,表达了许晓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
临刑前,留下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这样。
希望组织上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保持党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