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莒县历史文化发展情况莒县地处鲁东南,隶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日照市,辖21处乡镇,1260个行政村,对空面积1952.4平方公里,110万人口,是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民间书画艺术之乡。
一、历经数千年发展和沉淀的莒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古文化。
莒国故城,古老文明,文化源远流长。
莒县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都设邑历史悠久,夏设城邑、商建姑幕国、周为莒国,两汉时期为城阳国都治,后为州为县,具有史不绝书的辉煌。
这里的文化根系可追溯到几万年至几十万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万年前初现人类早期文明,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已闪耀着极其辉煌的光彩,这一时期莒地先民们创造了多种形象的陶文,特别是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近千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祖型。
莒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莒文化。
文化意义上的莒地,是指沂河、沭河、潍河上游以东的鲁东南近海沿海地区,包括今天的莒县、沂水、沂南、莒南、临沭、东港、五莲、诸城、胶南以及江苏的赣榆等县市,春秋时期上述各地全部或部分属莒国版图。
莒自秦朝始为县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份之一,之后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始终是鲁东南沿海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国考古、史学界人士认为,山东文化,应为齐、鲁、莒文化。
莒文化即莒地的历史文化,是莒地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莒文化由莒地而得名,因为莒地建都立国而形成一种区域历史文明。
其地域辽阔,主要分布在沂沭流域,旁可兼及潍水与汶水流域,西部大体的界划应该是南起费县,北过平邑、蒙阴、沂源而至临朐、安丘、昌邑南境,东边则是以海岸线为界,其南起江苏连云港、赣榆,经山东日照、胶南、胶县而至平度西部与昌邑南部。
其南边的界线,大体应是东起连云港,西经东海、郯城、苍山而至费县的。
莒地在山东最先显现出文明起源的曙光。
一方面,距今约40万年左右的“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山东地区也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之一。
而地处沂沭流域的莒地,发现的几十处旧石器、细石器文化遗存,为山东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填补了缺环。
另一方面,文字是人类文明伊始的标志,而莒地是中国汉字的发源地,这已经大量考古文物所证。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陵阳河遗址等古莒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发现了陶尊文字17枚、刻画图像3枚。
这一重要发现在我国田野考古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尤可称道的是,在千里之外的皖西北,即安徽蒙城等地亦有陶文发现,而时代早、出土集中者唯有莒文化当之。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国内学界意见渐趋一致,认为莒地出土的陶文是汉字的雏形,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尚早1500余年,也就是说,莒地陶文的发现,将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了1500余年。
二、莒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是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深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
古莒文明在当时的齐鲁大地居于领先位置。
考古发现证明,处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在莒文化区域中出土的细石器,是唯一的。
这个发现进一步确立了古莒文明在齐鲁大地中的地位。
一是莒地先民最早发明了酿酒工艺。
莒地大汶口墓葬中发现的酒器多达663件,从文明孕育的普遍规律来思考,这种现象正揭示出礼制的产生。
《左传》云:“酒以成礼”。
从莒县陵阳河及其附近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陶尊、陶盆和硕大无比的滤缸,证明这里上古时候酿酒业的历史与发达,与之共存的诸多形象生动成套的组合盖似卧鸟状的陶杯,则是饮酒的工具。
二是莒人最早发明了纪历之法。
根据古代有关记载推测,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字的原始意义,应是远在5000年前,居住在莒地的东夷部族,为祈祷农业丰收,庆祝春季到来,摹画对太阳神举行祭祀场面的一个图像文字。
其表现的内在实质意义,则是关于当时殊为重要的天文历法,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秋分,用测日影确定夏至、冬至。
这是莒地先民生产、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
三是莒人开创了祖国中医药与针灸的先河。
在古莒文明中医学比较先进,莒地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古人针砭用的砭石,并且出土的遗址墓葬较为普通,这是当时用于针砭疗疾的良好器具。
四是古莒国成为山东区域最早发行铸币的国家。
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共有关市10处,其中8处即在莒国范围之内,充分说明莒国经济发达的盛况。
莒国故城铸币遗址的发掘和币范的出土,为这一分析推断提供了物证。
莒作为东夷文化的源头,顺理成章的成为最早铸币的国家。
在临沂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莒市”、“市”、“市府草”等铭文戳记,这些都说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莒地手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的盛况。
在齐、鲁文化中,齐重工商而鲁重农桑,莒文化与之比较,兼有二者之长,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五是文化艺术相当发达。
从新石器时代而绵历至秦汉,莒地一直是制陶业发展的中心区域。
如出土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尤其是这里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代表作——白陶鬹,更是难得的艺术佳作。
近年在莒地出土的成组的编钟等组合乐器,其突出特色在周边齐、鲁、莱、纪等国中少见。
出土的陶制牛角号,今天鼓之仍声音悠扬。
莒文化联带南北、通贯中西,为古代文化的纵横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莒文化时代久远。
学者们研究认为,莒文化发生发展的时间,至少应有上万年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古老的莒地先民,即在沂沭流域繁衍生息。
从考古文化上对应,莒地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则大致分别相当于太昊、少昊的时代,岳石文化则相当于夏代。
商代、两周至战国则有确属于莒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流风余韵,绵延至汉魏以降。
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始终在交流融汇。
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鲁、莒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山东地区的文化格局里显现出多元化状态。
“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
莒频繁地参与大国会盟,《左传》记载就有27次之多。
莒也积极接纳危难者奔莒避难。
“庄公八年,公子小白奔莒”,“闵公二年,鲁公子庆父奔莒”,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庆父未死,鲁难未已”。
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他从莒国发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留下了“毋忘在莒”的千秋佳话。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
“毋忘在莒”还与现代史上两个著名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有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南巡广州时,“敲打”莒县人刘兴元将军,要他“毋忘在莒”,站稳政治立场,不忘本色。
1964年12月蒋介石视察金门,发起“毋忘在莒”运动,要台湾军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反攻大陆。
时至今日,台湾军事节目仍名《莒光日》。
作为东夷文化的主体,作为面向大海的代表文化,莒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它突出了东夷人特有的礼制和习俗传统,以及图强务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莒地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勇攀高峰。
尤其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种精神已成为莒县人民建设家园的力量源泉。
在古老莒国大地上,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
除了开国之君兹舆期外,历代还出现了不少颇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仁人志士。
南朝刘宋著名政治家刘穆之,文武兼备,博览多通,以勤于国事著称。
南梁著名文字批评家刘勰家贫好学、终身不娶,撰写出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
他主张文学作品既要有风骨又要有文采,特别提出文学批评的六项标准,堪称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享誉世界,日本和法国早在18世纪、19世纪就已经翻译出版了《文心雕龙》。
南齐历史学家臧荣绪精心编撰《晋书》110卷。
明清之际女诗人纪映淮所写著名的秦淮竹枝词编入了《清诗别裁》。
大画家邴宛麟、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皆学识渊博,名闻全国。
抗日名将刘震东,勇守莒县,壮烈捐躯的精神尤为后人称道。
三、充分挖掘莒文化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层推进莒文化的研究开发利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莒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莒县县委、县政府把莒文化研究、开发和利用作为“文化树县”的重要内容,有组织地对莒文化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财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初步开发利用。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上成立了不少从事莒文化研究的民间组织,县里邀请国内有关知名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教授,组织举办了三次莒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议,初步明确了莒文化在山东省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明理诚信、自强不息”的莒文化内涵,出版了《莒文化研究文集》、《莒城史话》、《莒文化艺术大典》、《莒州诗词选》等学术研究文献,莒文化研究在学术层面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加大了对莒文化的推介和利用。
通过对莒文化的开发和宣传,提升了莒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
丰富的莒文化为莒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为莒县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我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县内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遗址达1200余处,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特别是馆藏文物12000余件的莒州博物馆,与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并称山东三大县级博物馆,成为多年来莅莒客人的必览之处,年接待观众6万余人次。
具有近4000年悠久历史的古银杏树和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定林寺,更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策,并成立了全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论证制定了《莒县旅游总体规划》,并确定以浮来山景区开发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建设。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继续把浮来山开发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在继续抓好规划建设的同时,成功组织举办了多届浮来山福寿文化节,使浮来山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莒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利用莒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促进经济发展。
县内先后有50多家企业围绕莒文化对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开发生产出“浮来春系列白酒”、“浮来青茶”、“文心酱菜”、“陵阳河西瓜”等产品,这些产品依靠深厚的莒文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有许多商店、酒店、街道等围绕莒文化进行命名,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莒文化气息和莒国故城的文化品位,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是以书画装裱交易为主体的文化市场初具规模。
丰厚的历史底蕴为莒县书画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日渐发展壮大的书画创作队伍为书画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县的文化市场逐步由单一的书画市场走向以书画为主体,兼有根雕、石刻、木刻、瓷刻、剪纸、刺绣、花鸟鱼虫、奇石盆景、工艺挂扇屏风、草编柳制品等多门类的文化艺术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文化艺术行业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
仅就书画而言,全县共有书画装裱店100余家,莒县特艺品公司年装裱书画在12000套以上,另有屏风、挂扇、雕刻等多种类型的特艺品,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部分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