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将社效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四)坚持质量第一;(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主要任务(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二)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五)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三节出版物一、出版物的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二、种类:(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二)根据所属学科分(三)按内容表现形式,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特殊性:(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二)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三)社效与经效关系上的特殊性——统一对立;(四)生产数量与成本、利润关系上的特殊性。

第四节出版资源一、出版资源:指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二、特点:(一)人才资源特点:1. 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含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2. 由出版业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才资源,也有不同其他产业的职业特点。

既要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1. 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信息;(全社会的文化积累)2. 文学、艺术、科学创作成果以及已经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3. 品牌信息,4. 市场需求信息;都是再生资源。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1. 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2. 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3. 及时更新已有成果,4. 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5. 开发国外资源;6. 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应注意:1. 有一定的深度,2. 重视调查研究;3. 要有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4. 提高信息把握能力;5. 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第五节出版业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1. 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2. 具有产业经济属性;3. 富有文化创意性;4. 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适应性;5. 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一)出版单位: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期刊社(具有法人资格的期刊编辑部)、互联网出版单位等。

报社一般归属新闻业;期刊社:以出版期刊为主要任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设立办事处等,但派出机构等不得从事采访、编辑活动;非独立的编期刊编辑部。

从属于法人的出版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

(二)制作单位(三)印刷复制单位(四)发行单位:包括总发行单位、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

(五)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

(一)技术职务类别1. 编辑类的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

2. 技术编辑类的分初级、中级,即技术设计员(初级)、助理技术编辑(初级)、技术编辑(中级)。

3. 校对类的分初级、中级,即三级校对(初级)、二级校对(初级),一级校对(中级)。

(二)职业资格要求:2002年起,通过初级考试——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通过中级考试——可聘任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高级资格的认定则逐步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节出版学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

行业之学,领域之学。

二、研究对象: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出版物、出版业、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

五、中外出版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概况从20世纪初期起我国出现专门研究图书和出版活动的刊物《图书月报》等。

第二章编辑概论第一节编辑与编辑工作一、编辑的概念:就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而言,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精神生产活动。

日常编辑活动是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1. 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2. 出版工作由编辑、复制和发行构成,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3. 编辑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产品结构特色的选择决策)。

四、编辑工作的特点:(前四项:社会文化工作;后三项:社会专门职业)1. 政治性2. 思想性3. 科学性4. 创造性5. 选择性6. 加工性7. 中介性五、基本功能1. 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2. 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3. 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第二节编辑人员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政治、思想、文化、职业(一)政治素质(二)思想素质(三)文化素质:1. 知识广博;2. 博中求专。

(四)职业素质:1. 职业追求 2. 职业敏感 3. 职业作风二、编辑人员的能力:(一)政治认知能力(二)策划能力,取决于:1. 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2. 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3. 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4. 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三)语言文字能力:1. 规范能力,2. 加工能力,3. 写作能力。

(四)社会活动能力(五)判断能力(六)信息感知能力(七)审美能力三、编辑人员的责任:1. 政治责任,2. 社会责任,3. 把关责任,4. 宣传引导责任。

第三节编辑学研究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编辑学的根本任务。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一、汉字的演变分三阶段:1. 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 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 隶书变楷书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1. 纸发明前,书籍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 商代中后期开始用简策(书籍的形制)——竹、版牍——木;3. 春秋后期:帛书;4. 纸:出现的时间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5.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 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974年西安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是迄今存世最早的印刷品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二)木活字印刷: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元代农学家王桢《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

明代《邸报》——我国用活字印刷报纸的开端。

清代乾隆年间,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主办人金简。

我国记载活字印刷工艺的文献有《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三)铜活字印刷: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

后称木版水印。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冯道主持官府刻印《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

官刻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二、私刻主体是士人学者,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三、坊刻1. 坊刻的主体是书商。

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

2. 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3. 清坊刻,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4. “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广圻第四节古代的图书贸易一、早期书市——汉代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

二、抄本书的流通两汉时期,出现抄书职业,称作“拥书”。

三、印刷术发明后的图书贸易发展书坊既是刻版印刷的作坊,又是书店,所以作坊又有“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称谓。

第五节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最早的平版印制术是石版印刷。

183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民国时期,凸版铅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二、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我国图书装帧的演变经历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第六节近现代出版机构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出版机构——京师同文馆,影响最大的有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于的《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三、民营出版机构上海三大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1.商务印书馆:1897,夏瑞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