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课改论文: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课改论文: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口雷鸣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XX年版)》即将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即将开始之际,我们应该结合现状,深刻反思十年课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还将怎样发展?对此我认为,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远未形成,许多教师在把握并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大都可归因为理念上的问题。
教师课改理念的缺失性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主因。
一、课改理念未落实到位是课改实施中最大的问题20XX年以来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任何一次课改不同,有其特有的理念作支撑,每一门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也确定了其基本理念。
应该说要实施好课改,就必须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理念,以其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
但事实上,真正这样做并具有课改理念素质的教师还差之甚远,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学校则更甚。
课改十年,笔者听了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课上千节,认为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不到三成。
最大的问题是:在我对近千名教师各种方式的交流了解中,98%以上的教师根本说不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有几条?具体是什么?中央教科所20XX年对一些省市课改调研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走近”与“走进”,“身进”与“心进”等,依然普遍存在。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前不久进行的相关网络调查显示: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满意度不足三成,74%的受调查中小学教师表示认同课改理念。
但我认为,仅仅认同理念或者对理念只停留在“认同”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落实,把理念转变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
课改的顶层设计还须终端操作来实现,课改的终端在课堂,在教师的教学行为。
因为由课改理念到课程实践,最终只能由广大教师来承担,理念没落实到位,必定会在教学行为上出问题,行为上的问题则必定带来结果的问题!只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上的跨越。
因此,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实施时,很有必要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补充”,重新凝聚课改共识,以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理念及作用1.对理念的简要解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理念”的时代,“理念”已成为当下广泛运用的一个关键词。
任何理念都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理念与时代处于一种相互诠释、相互创生的过程,对其含义有不同的解读。
理论上可以把理念理解为一种观念,但它又不同于观念。
简单讲,理念是指一种体系或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
理念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形态对事物具有规范性。
它是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通常体现为具体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实际运作中能贯彻始终,而且能够得到验证(这是关键),体现着对行动的明确指引。
从这点理解,理念也是原则、信念或价值观,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课改的理念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有理论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属于核心理念,它表明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的,也是本课程的目标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条件理念,即目标理念提出的前提条件;“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这是方法理念,是实现目标理念的关键。
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它分别表述了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目标、原则、方法和特点等方面的认定与追求,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设计观等诸多方面,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树立与遵循的宏观课程理念。
2.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作用。
新课程的建立有它内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其理念。
20XX年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
课标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
”因此,可以说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整个课改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品质和意义,也集中体现了课改的方向。
课程理念既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
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目标的表达,课程内容标准的呈现,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无不来自课程理念,或体现着课程理念的追求。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与教师教学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课改的题中之义。
没有课改理念,教材就完全失去理论支撑和新意,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教学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作用就体现在:指导课程标准的编制、教材的编写、课程目标的制定,指导教学行为、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方面。
一句话,教学实践必须符合并遵循这些基本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但被誉为欧洲现代化之父的法国现代化理论家让·莫内有一句名言:现代化的关键是化人,或者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
因为现代化的机器要靠现代化的人来运转和操作,现代化的制度要靠现代化的人来制订和执行。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也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其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同理,课程改革也要先“改人”后“改课”。
“改人”就是要打造真正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队伍,而后才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
总之,赋有先进理念的新课程,体现先进理念的新教材,必须由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才能实施好。
三、理念与行为的关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课改”转到了“改课”。
研究课堂必然要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教师的理念与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等。
而这其中,教师的理念及行为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但从教师方面看,缺乏的依然是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把握,尤其是这些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困扰课改的最大难题。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理论也好理念也罢都没什么用,只要书教得好就行了。
”其实.不是理论或理念“没什么用”的问题,而是“没去用”或者“没用好”的问题。
因为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知道”、“做到”、“做好”是三种层次不同的境界。
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走进,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课程改革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
因此,叶澜教授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理念的产生,有着哲学的根源。
从理念和行为两方面看,理念是人行为的本源。
理念与行为有着因果的关系,理念是因,行为是果;理念是行为的主导,行为是理念的实现。
每一种具体的行为,都是在相应的理念支配下产生的。
要想成功某项事情,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理念,其次行为本身也要正确,这是两个充要条件。
正确的理念并不等于正确的行为,但错误的理念一定导致错误的行为。
现实中,许多教师由于对理念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在分析教学成功与不足的原因时,多是只关注行为本身,关注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对理念的判断与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根本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
理念需要我们去认知,更需要去体知。
体知是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它不是毫无目的的流盼,而是默会于心的认记,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体知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亲历性和在场感,是把认知活动和直接体验融为一体,把外在的知识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渐变成自我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念的内化过程。
当然,从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实施存在着两种“错位差”:一是新理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二是新理念与新行为形成之间的“错位差”。
如果旧的课堂教学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不能到位,课程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课改的推进就会延迟。
坦诚说,依笔者视域,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依然处于第一种“错位差”状态,理念未“落地”。
因此,改变教师教学行为,首先必须要改变他们与课程改革不相符的观念,不断地以新理念来革新旧行为,使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对接,逐渐磨合到位。
说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因为灵魂一般被认为能主宰人类的知觉与活动,比喻事物中起关键、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理念与行为是“魂”与“体”的关系。
如此,“魂”就要附“体”,就要守舍。
可见,理念对人的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理念赋予人行动的方向与力量。
四、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对理念的把握程度,是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标准,是看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即常说的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于是就说他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
这样的判断标准过去或许没错,但现在看来却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仅仅反映了该教师对教材的阐释能力强与弱而已。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怎样”而在于“怎样用教材教”,他们最大的价值体现不在于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而在于用课程改革理念来对待课程资源的使用,对待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用教材教”才是具有课改理念教师应有的姿态。
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学生是“学教材”还是“用教材学”,这已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尺。
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首要的任务是不断学习和把握课改理念,其次是坚持不懈地把课改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可以为组织教学创造前提条件,也才会使教学符合课改要求。
因此,考察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是看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并不断创新课改理念的能力,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学生学得精彩,而不是教师讲得精彩。
这是课改的境界和要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微观上的操作不能体现宏观的理念,那这样的教学就有问题,就脱离了课程改革的轨道。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以此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2.课改理念在教学中能否得以贯彻落实,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小。
课堂教学效益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应该学的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没有?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表明,课堂教学效益越高,理念的重要性就体现得越突出,理念与教学行为的一致性要求就越高,对理念的依赖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