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去了一趟上海教委教研室

去了一趟上海教委教研室

去了一趟上海教委教研室
2011年10月21日
昨天院领导来上海看望我们。

今天和我们一起去了上海教委教研室。

上海教研室的徐定芳主任接待了我们。

由于带我们去的是上海教研室退休的老同志,整个访问期间的气氛很好,收获很大的,他们还给了一些资料。

上海教研室挂三块牌子。

上海市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委员会、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

徐主任介绍情况: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0——18岁,中小学、幼儿园、职教和特殊教育。

部门设置:设主任室、党支部、人事科、行政科、办公室、财务科、资料室、小学部、中学理科部、中学文科部、现代技术部、课改研究部、幼教特教部、综合研究部、课程教材部、质量监测部、职业教育部等。

主要从事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教改经验总结等。

现在还是很重视,我们全部都是高级职称。

在编人员是84人。

全市16区1个县,小学700
多所,初中700多所,高中300多所,总计2000多所。

学生200多万,(不包括幼儿)外地学生很多。

上海的人口出生率只有8%。

韩院长问起上海的PISA。

徐主任介绍说,这是15岁得一个测量。

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一项“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

是一项15岁在校生的国际性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

PISA在2000年首次开始评价,其后每三年进行一次。

上海的测量研究所放在教科院,命题在教研室,考务工作在考试中心,数据处理和对外联系在教科院。

上海不仅有15岁测试,还参加了教育部的教学质量检测。

PISA考15岁的孩子,在上海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15岁的,还有在职业学校的,主要评价的领域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在每一轮的评价中,不是仅仅涵盖对学校课程的掌握情况,而是侧重于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知识技能。

3年一次,9年一轮。

第一年评价阅读为主,兼顾数学、科学;第二年数学为主,兼顾阅读科学;第三年科学为主兼顾阅读山谷学。

特点:1)大量的是情景性题目,指标与课程标准不同,2)命题结合了大量的测量学理论,采用了集中专家意见的方法(介绍的如同专家意见法)。

3)测的是能力。

4)结果的解释性比较强。

题目涉及到了只是要素和能力要素。

我们国家是考试最多,但是研究考试最少的国家。

(很经典)
韩院长:教研和我们的关系很大。

听了刚才的介绍觉得很好,是综合了专家的经验和学生的反馈得出的标准,我们还是空白点,评价和测量是我们想做的。

徐:情景中和真实大的还是有区别的。

教研的研究要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伴随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有学校能做。

可以利用学生作业,探究活动时选一个小组记录下来,记什么,什么标准?如何防止以后出于功力目的修改记录。

我们打算出台真实的评估。

问教研员如何配备?
徐:教研员按学科配齐小、初、高。

1)以后的方向是小学1个人,初中和高中一个人。

中学只配一个教研员,请学校老师总助手。

2)把一个学科的教研工作委托给一个县(区)教研室,县区教研室代表市教研室开展全市工作,这样县区的积极性高。

3)进行项目委托,教研的某项工作以项目教研委托方式,给学校或县区、教师。

韩院长问:委托得有资金,下面的人员能力也要强,我们的兼职教研员也给待遇的。

徐:开始时全方位的,时间长了就会有固定的圈子了,还要打破圈子,扩大视野。

我们在编的特级教师就有14人。

韩院长:以后我们也要回去争取。

潘老师问:办公制度,是否做班?
徐:行政人员坐班,教研员星期一、五不要安排工作。

到单位,其余时间自行安排。

潘老师:市与区的工作分工?
徐:市里的工作主要由县区进修学院来做的。

但是有178个基地校,综合部门主要与这些学校联系,和校长打交道。

每年有三种评审,课、论文、课题。

年底县区教研员工作交流,要有文字稿,重点部分封闭交流评审,有奖励的。

现在还有了请县区的业务院长给教研员打分,今年分管局长加局长加媒体都来听。

(概括了一下)与县区关系:项目委托;交流请院长参加活动,让他们重视。

教研室的工作对象是县区教研主任。

教研员的工作对象是县区教研员。

韩院长:还是要学习徐主任,我们也要抓住一些学校,不行的话立个课题,以课题切入抓几所学校,深入到学校中去。

也可以从评价切入,不一定搞到上海的程度,但是评总比不评好。

这个事情以后要研究一下。

潘老师:没有评价就没有质量。

徐:常规工作:1.评奖:1)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7-8个学科,今年是理科进行了。

2)青年教师课题立项及评审,一个区3-5个教师。

3)教研员专业能力评审或论文评审,已经进行了23年了。

(没有记准确)。

2.教学视导。

每年进行一区或一县的集中视导,现在叫做课程与教学调研。

我们还邀请教材出版单位参加,每年有100多人一起深入区县,督导和视导一起进行了。

一般是学校要用半年的时间做准备,然后调研工作要一周的时间。

调研工作主要是在学校。

调研程序:1)听课4天半,学校推荐后,调研组自己选择听课对象,还要查作业,调研之后,教研员还要回到学校,反馈汇报听课的情况。

2)调研之后,教研室一定要有汇报,一般汇报半天,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要参加的。

视导一次集中进行一周,实际上市一年。

效果还不错的。

教研一般是靠经验,基于证据的教研很少。

(说道点子上了,非常赞同)现在教研强调证据,我就请教科院的人来这里,给教研员讲调查问卷的方法,讲以案例为基础、数据化的过程。

潘老师问:说说你们内部奖惩的情况。

徐:原来打分多的人是人缘好的,没有学术的视角,没有基层服务对象的视角。

现在有些变化了,1)在群众打分这一项里增加了听取基层意见,去县区开座谈会,还有书面的问卷,还有分学科的问卷,都是公开进行的。

2)还增加了学术打分,每年的教研员的报告,原来只有院领导打分的项目或者报告,请学术委员会来打分,每个人都有2-3项的。

3)领导打分里增加了部主任打分。

得出的考核等第和年终的奖励有关系的。

教研员原有的利益不动,但是打分多少的奖励一定要有区别的。

卢院长:视导带有行政职能,下面的学校怎么看?
徐:不完全市行政的,教师与教研员的沟通是很直接的,但教研室与学校的沟通不直白。

(这句话很有意思,说白了,还是有行政的特色,呵呵。

)但是总体上说,视导还是很有收获的。

李院长:县区、市教研员的培训,清华大学做过,县区觉得好,但市教研员觉得不好,徐:课堂教学是最好的进修,关于培训,我们这里是只要想得出,专属和单位都出钱的,现在这里有江浙沪长三角教育联盟,所有的教研员都集中到一起进行论坛,很有收获的。

今年教委主任也来了,有5个论坛。

(很精彩的合作沟通,一定要详细查一下资料)。

潘老师:介绍下怎么和你的领导沟通的。

徐:有时候和机缘有关系。

要和领导主动沟通,抓住机会。

要找准领导研究的问题,把自己研究的问题融入到领导的问题中,不要和领导唱反调(他不是这样说的,我没有记下了,大致是这个意思)。

教研就是智囊团,一定要先知道领导要做什么,基层学校要什么,把领导要做的和基层学校想要的结合,帮助领导实现想法,和领导想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去。

先作为再地位。

感想:教研室主任的智慧让我佩服。

教研室的工作力度让我羡慕。

教研员队伍的基础素质自感不及。

上海的教育理念这么先进、多元,研究风气、学术氛围浓厚,是有支撑渊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