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11课《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11课《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11绘画中的节日
一、课题:《绘画中的节日》
二、目标分解依据: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二年级学生在进行欣赏、评述活动时,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有些民族传统节日有很多美妙的传说,应该多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

教师还要提前为学生分组,提出容易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尊重、学会聆听。

(二)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

在不同的节日中,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及价值观。

(三)基于学情分析:
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造型上(人物姿态、表情等)、内容上(节日的活动、喜庆或传统色彩)、)让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

(四)学习表现程度:
依据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确立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习程度应基本表现为:
三、评价方案设计:
(一)学习评价方法
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注意评价的实效型。

对于学生的大胆造型应予以充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学习表现程度 课堂评价
《绘画中的节日》
观摩 初步掌握、掌握、熟练掌握 自评 探究 独立、自由 师评、自评 创作
创新、合作 小组评、自评 评价 运用美术语言(构图、造型、色
彩等)比较准确的表述 多元性评价结合
分肯定与激励。

(二)学习评价点
1、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学会了细致观察画面,从画面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2、学生能否通过交流探究,总结出表现节日的绘画在色彩、内容上的特点。

3、学生能否谈出自己对画面的感受(包括喜欢、不喜欢、哪儿画得好等)
4、学生能否初步了解到我国拥有多种民族节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具体方案
1、通过倾听、观察来评估学生的课前自主探究目标落实情况。

2、通过学生展示作品、巡视学生实践情况等方式来评价技法的掌握落实情况。

3、在学生展示作品,互为观摩的基础上,通过互相评价、小组代表评、自评、和老师评,并回去给爸爸妈妈看自己的课堂收获量表等多元方式来评价。

四、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国家。

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并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六、材料准备:
(一)学生准备:彩色笔、图画本。

(二)教师准备:课件、示范工具。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做好上课准备。

【设计意图】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猜一猜: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就走进各民族的节日中感受不同的风情。

请你们观看这些图片,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端午节、回族开斋节、元宵节、)2、板书课题----- 《绘画中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指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讲授新课:
1、探究学习
(1)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节日?(春节、元旦、元宵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国庆节····等等)
(2)你知道的节日都有哪些热闹的场面?人们都会干什么?(春节贴对联,吃团圆饭,放烟花;元宵节吃汤圆,逛灯会;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等等)(3)不同的节日分别适合用哪些颜色?(热闹的节日适合用暖色,如红、黄;植树节适合用绿色、蓝色等冷色)
(4)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能看出来?你能学一学吗?(表情)【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同学之间启发想法,开拓思路。

了解我国民族的节日。

2、欣赏作品
《火狗舞》《腰鼓》《赛龙舟》《印尼朋友来中国》《枣园来了秧歌队》(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在绘画形式上主要用剪贴的形式。

这位同学在选择纸材时非常注意色彩搭配的问题。

色彩的神秘感,火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
(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画面更夸张、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夸张,色彩表现节日里喜庆祥和的气氛)
(3)《赛龙舟》: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出了什么气氛?(众多的人物动态表现出节日中的热闹气氛,利用油画棒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有了一种动感。


(4)《印尼朋友来中国》:在这幅画中鲜艳的色彩起到了什么作用?(表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很有地域特色。


(5)《枣园来了秧歌队》: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节日?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画面中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表现出来的?画里画得内容是什么?(春节;树上的雪和人们穿的棉衣;毛主席和几个农民在画面中间的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画面的中心点;高兴,脸上都面带笑容;扭秧歌,过年了;老百姓欢迎毛主席)
【设计意图】了解绘画知识,引导学生从画面的构图、人物造型、色彩的搭配及画面的主题分析画面,学会欣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和评述的能力。

3、小组讨论:
(1)请你想一想,你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又有多少有趣的事情要与我们分享呢? (2)谁来说一说,如果你来画节日中的活动,你会画什么?
【设计意图】同过小组讨论,开阔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作业创作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欣赏学生作品:
(1)说说你喜欢哪幅作品,它的哪里最吸引你?
(2)你能看出来它们表现的是什么节日吗?(舞龙、春节、扭秧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中的不同特色,进一步从题材、构图和色彩方面欣赏绘画作品,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中节日的美。

5、教师示范:
给学生示范绘画中的节日,首先想好要表现的节日,其次用铅笔打稿画出节日的场面,注意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动作表情,涂色时注意用喜庆的颜色。

【设计意图】直观的告诉学生创作的方法,让学生在作业时目标更明确。

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学生作业:
1、用色彩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要求:(1)注意画面的紧凑和饱满。

(2)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3)画面的色彩搭配。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动手剪贴的能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多种表现技法。

九、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节日
春节、元旦、元宵节、国庆节(热闹喜庆------红、黄、橙等暖色)
动作、表情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生作业:
1、表扬好的作品,纠正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如构图、和色彩搭配问题。

2、继续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指出作业中的不足和欣赏优秀作业来提高绘画能力。

三、作业展示:
1、各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欣赏的作品。

(1)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进行自评、互评(主要从色彩、表现形式上评价。

)(2)教师点评,构图是否饱满,线条是否流畅,构图是否饱满,色彩是否鲜艳。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欣赏的方法,通过作品的展示、欣赏和交流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作用。

四、课后延伸:
1、总结: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绘画与生活的联系,体验通过绘画表达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更加热爱画画,热爱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