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3期
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汤桂彩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体裁多样,对小学生的阅读感悟适应性要求比较强。
对不同体裁有
不同要求,如诗歌教学中,学生的读之内容应当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
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诗
歌之读的浅谈,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诗歌诵读策略思考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思考着小学生对不同体裁之教学文本的感悟问题。
由于自己仅
是基层一线的教学人员,且比较缺乏相关教学研究的理论功底。
在对学生不同体裁文本的阅读
感悟中,所研究的也仅仅是些实践性的东西。
现拙于笔端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诗歌之读,权且抛
砖引玉。
一、学生诗歌之读需让学生读懂诗歌作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纵看时代的跨度比较大,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
横看其区域范
围也相当广泛,中外都有作品入选。
从诗歌的样式看,有自由诗,有律诗和绝句。
从作者与小
学生的时代距离看,有遥远的,也有相当接近的。
尤其是那些比较遥远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景是小学生都所不够知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生阅读感悟其诗歌之意境的效果肯定是不
可能显著的。
对此,作为长时间教学小学语文的笔者来说,总感到小学生阅读感悟诗歌,首先
得让学生能够比较熟悉诗歌的作者,能够花一定的精力读懂一位位诗人。
应当说,相关的资料
对诗人已经做过一定介绍,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存有某些方面不足,一些资料大都比较片面
地进行介绍,有的还没有完全能够适应小学生阅读感悟所学诗歌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
学生读诗,应当读懂诗人创作此诗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应当读懂诗人创作此诗时的际遇。
譬如,杜甫一生未曾写过多少快诗,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杜甫少有的快诗。
那么,如果让学
生学习这样的诗歌,单纯让学生知晓杜甫的一生,恐怕不完全足够让学生真实感悟作者此时的
胸襟。
而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遭遇,讲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时代背景,学生也就能
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怀了。
二、学生诗歌之读需让学生读懂诗歌文字
应当说,现在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上,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感悟,而是是比较粗糙的阅
读感悟。
由于受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思想的牵制,也由于阅读辅助材料比较多,课堂教学时,
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小学生很少进行文字方面的推敲。
所以,一般说来,小学生的阅读感悟
多半都是夹生饭。
这样的诗歌教学,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也无论是外国诗还是中国诗,
更无论是写景诗还是叙事抒情诗,小学生也都不可能完全意义上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即使能够
感悟到一点,也不完全是小学生自身的感悟。
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小学生能够凭借一定的资
源进行感悟,或者获取到感悟,但小学生阅读感悟诗歌的能力是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对此,我们应当做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小学生来自于读懂诗歌文字的感悟,这样的感悟价值又何在,所以,小学生诗歌之读需让学生读懂诗歌文字。
小学生去读懂诗歌文字,尤其是古诗词的
文字,需要学生花相当大的气力,古诗词那一个个单音节词,尤其是一些单音节词所运用的一
些修辞方面的手段,以及一些词类方面的活用,古诗词那非常之突出的跳跃性,给学生读懂文
字带来诸多障碍,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理顺,当然也需要给学生以一定教导,不然小学生很
难理解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
三、学生诗歌之读需让学生读懂诗歌意境
从相关意义上说,小学生所学习的诗歌都有相关的描写意象,也都表达诗人所写诗歌的意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也应当在充分掌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感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诗歌教学,人们很少让学生自主感悟其诗歌的意境,一般的策略是让学生读读诗歌,翻译翻译意思,然后
再让学生从相关的资料上获取诗歌的意境,再将诗歌的意境读读,且读得滚瓜烂熟,也就以为
达成一定意义上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诗歌教学,对小学生读诗来说其作用不是很明显,对小学
生可持续阅读感悟能力的发展也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小学生诗歌之读,窃以为大家
必须意识到的是,不仅仅就是学生能够读懂诗歌的文字和句子,还应当能够读懂那些潜藏于诗
歌字里行间内的意境。
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从诗题去看,就是
利用冬夜读书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去教育自己的儿子。
陆游冬夜读书生发出何种意义上的感想?
应当说是我们一般人比较能够清晰地意识到的,但小学生就能如此得以感悟,需要学生去充分
地读,自主而又深刻意义上悟。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然后边去读诗歌边去进行思考,在学生进行自主意义上的思考后,再进行比较有意义的交流和互动性的争辩。
学生经过充分的
互动争辩,能明确“古人学问无遗力”的道理,还会明白学习需要孜孜不倦;而且能够比较深
刻地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实含义——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
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小学生的诗歌之读,需要人们思考的还不仅仅如此,窃以为需要人们去穷尽思维。
需要人
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在教学中的动态反应,思考其对策。
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生学,当
然也可以理解为在教中学,一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教师总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诸多的得,也总能够反思出诸多的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