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的系统。
4 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 1 它要求人们 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 及其规律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 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 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 2 观制约性; 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 3 则; 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从辩证的实践观看来, 价值与真理不仅应该统一, 而且能够统一。列宁指出,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 作为真理 ( 即思想正确与否)的标准, 也作
陈药泉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
唯物史观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 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运动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 为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
基础和方法, 从而揭示了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以,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
2 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 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1 从世界观来 说, 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 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2从 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 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历史 3 观来说, 实践是社会得以 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 实践的观点贯 穿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 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
20 年 1 07 月 第1卷 第1 4 期
当代中国史研究
Jn ,2 0 a . 07
V l1 N . o. o 1 4
Cn m o r, a ty ds ot pry h Hsr S i e a Ci i n o te u
【 国史讲座】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 的基石 ’
的 难 什 等 题 人 给 了种 样 回 ,使 相 人 的 会 史 象 自现 标 是 么 问 ,们 出各各 的答 以人 信 类社 历 现 同然
象一样, 存在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事实证明, 这些解说未能让人们真正信服。
,20 年9 8日, 代中国 月2 06 当 研究所举办国 史讲座第3 讲, 2 由天津师范大学现代社会历史理论与实
[ 责任编辑:郑 J] e
真理、信念与厉史研究’
— 兼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庞卓恒
1 什么是真理 。
真理这个概念在 《 大英百科全书》中没有相应的条目。《 微软大百科辞海》中有四种定义: 相符即真理, 有用即真理, 普遍一致即真理和削减的真理论。这里的任何一种定义都不能令人 信服, 它们仅仅给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导致许多人从根本上否认真理的存在。我国的 《 辞海》和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都对真理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辞海》称: 真理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同 “ 谬误”相对。《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称: 真理 是与谬误对立的 认识论范畴, 指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 并且不以意识为转移魄客观实在 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两种定义的突出特点是, 把真理确定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 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指明了真理在认识领域中所处的 地位。
际研究所所长庞卓恒教授作了题为 “ 真理、信念与历史研究— 兼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术报告, 本
刊摘要发表。
合理的客观尺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 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5 唯物史观是学术研究的科学指南 . 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唯物史观发现后的实践证明: 是唯物史观破天荒第一次把历史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 上,为历史学成为科学提供了实际的可能。
3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指从 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 主性和能动性因素, 其能力结构包 括人本身的自 然力、 智力和情感、 意志力, 其社会结构有个人、 集团、阶级、社会和人类等形 式。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 指向的客观事物, 有自 社会和精神三个领域。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 然、 手段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骨架的动 态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 运动而实现的, 人 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实践 中的主客体关系, 就是在物质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主体和客体 ( 人和自 然、人与人)之 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意识关系或观念关系、价值关系的相互制约、互为媒介而形成的一个复杂
,20 年2 4日 代中国 月2 ,当 06 研究所举办国 史讲座第2 讲,由中国 7 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哲 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绮泉研究员作了题为 “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的学的实际确定者。 这就意味着,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也是衡量价值评价是否
2 什么是规律 . 在众多中外学者的论著中,很难找到对于规律问题的明确而令人信服的答案。在 《 微软大
百科辞海》和 《 大英百科全书》中, 对规律的认识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 都认定 “ 科学规律” 和 “ 然界规律”仅仅存在于自 自 然科学之中; 第二, 那些定律并不依赖逻辑的必然性支撑,而 主要是依靠直接的试验和观察获得的重复出现的经验证据而成立。上述特点决定了在社会科学 和人文科学中 不可能确定那样的定律。在中国的 《 辞海》和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中, 对规律解释的核心内容是: 规律就是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然而, 对于 什么 是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是怎样决定事物的发展演变的、区分本质联系或非本质联系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