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案例【情境与背景】武小波于2012年8月从某财经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东方机械厂当成本会计核算员。
财务部成本会计科李科长向武小波介绍了该厂的基本情况:该厂主要生产用于矿山企业的大型重型机械,全厂设有8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矿山机械的各种零件和零部件的组装。
另外,还设有4个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务。
该厂现有会计人员38人,其中成本会计人员8人(不包括各个生产车间的成本会计人员)。
该厂规模较大,但为了集中控制成本和进行成本分析的需要,现在实行的是厂部一级成本核算体制,但有人建议该厂应该实行车间和厂部两级成本核算体制。
李科长让小武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成本核算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之后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根据本厂的具体情况,应采用一级核算体制还是两级核算体制?(2)车间和厂部应该设置哪些成本会计核算的岗位?(3)车间和厂部应该设置哪些成本核算的总账和明细账?(4)对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资料来源:根据实例整理依据及相关法规: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问题】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等。
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但是,有许多企业在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时并没有认真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2.生产费用分配案例【情境与背景】某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甲、乙、丙3种产品,其中甲、乙产品为盈利产品,丙产品为亏损产品。
然而,经过预测分析,丙产品虽然亏损但不应停产,因为丙产品曾经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所占销售比重较大,对于企业的固定成本有很大的分摊和支撑作用。
经过该厂新来的财务主管赵辛的调查发现,该厂的制造费用是采用平均的方法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中去的,但是,根据受益原则,由各种产品引起的制造费用各明细项目并不相同。
例如,用于生产丙产品的机器设备有90%已提足折旧,因此丙产品应分摊的折旧费用比较少,而用于生产甲、乙产品的机器设备大多为新购置的,分摊的折旧费用较多。
而当企业采用平均的方法分摊时,无疑会加大丙产品的费用负担,其他类似的费用如生产用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生产检验费等,都使丙产品多摊销了很多费用,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导致丙产品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辛将这一做法的不合理之处向主管领导做了汇报和说明,但该领导认为,这样分摊费用一是可以简化核算,二是可以使新产品和乙的毛利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竞争的水平,所以最好还是维持现行做法。
赵辛还发现企业不仅在各种产品之间费用划分上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而且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上,也因为简化核算而采用了不合理的方法。
该厂在产品数量较大且各月之间变化也较大,各种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多,原材料费用大多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但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尽相同。
而该厂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是:所有费用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数量比例分配。
资料来源:根据实例整理依据及相关法规:生产费用在产品之间分配方法【问题】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的这种做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那么为了正确地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正确地分析和考核各种产品成本计划或定额成本的执行情况,必须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正确地进行划分。
否则,将会导致各种产品成本偏离其实际成本水平,进而影响经营决策或定价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在正确划分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与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和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之后,已经确定了各成本计算对象本期应负担的成本费用。
这时,还要根据月末产品的完工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否则将会影响完工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正确计算和确定。
3.材料费用分配案例【情境与背景】杨浩200X年7月从某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应聘到通远设备造公司从事会计工作。
第2年9月该公司开始生产甲、乙、丙3种产品共同耗用C材料。
本公司以前采用按产品的产量比例对材料费用进行分配。
本月份共使用C 材料300 000千克,每千克9元。
有关资料如下表:财务部张经理向杨浩介绍了企业生产产品使用的材料和产品的情况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杨浩在调查后回答:(1)本企业目前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适?(2)本月份开始生产的新产品应采用什么方法分配材料费用?(3)对本企业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假设经过调查,杨浩发现,甲、乙、丙3种产品消耗材料的成本,与产品的重量有重要的关系,产品越重,消耗的材料就越多。
而该企业的定额资料也不稳定和完善。
资料来源:根据实例整理依据及相关法规:材料费用分配方法【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上述问题并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适当的费用分配方法,指费用分配所依据的标准与所分配对象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而分配结果比较合理,而且分配标准的资料比较容易取得,计算比较简便。
分配间接计人费用的标准一般有3类: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消耗类,如生产工时、生产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量或原材料消耗费用等;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
对于材料费用来说,其分配方法主要有按照产品重量(体积、面积、产量、产值等)比例分配法、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法、标准产量分配法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所分配费用与分配标准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材料费用分配方法选择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材料成本的合理、正确计算。
4.燃料动力费用核算案例【情境与背景】小肖于200X年6月从某职业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某地方小厂从事会计工作。
该厂是一个小型制造企业,生产A和B两种产品,日常发生的燃料和动力费用很少。
小肖想起在学校成本会计课上老师讲过:如果企业成本核算中,燃料和动力费用较少,可以不专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以及对应的会计科目。
可是,该厂在7月15日,即他工作的第二个月,购买了8000度电,每度电0.38元,共计3 040元,用于产品生产和照明。
小肖一时间不知该怎样记账,于是想起权责发生制与受益原则的要求,做了如下会计分录:借:待摊费用3040贷:银行存款3040等到了月终,根据仪表指示数知道该月生产用电5200度(根据A和B产品的机器工时1 600小时与1000-7--时的比例分配),1 700度为照明用电,尚余1100度电。
小肖又做了如下会计处理:借: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 1216基本生产成本——B产品(直接材料) 760制造费用646贷:待摊费用2622资料来源:根据实例整理依据及相关法规:材料费用分配方法【问题】分析上述处理是否合理?为什么?【分析提示】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对于燃料和动力费用,应视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相关科目进行核算。
一般来说,如果燃料和动力费用所占比重较大,需要单独设置“燃料”和“应付账款”等科目进行核算,而不应随意使用不当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5.工资费用计算案例【情境与背景】某制造企业劳资科新来的职员小刘负责计算工人的计时工资。
经过岗位培训和了解,他知道企业计算计时工资的方法是:按20.92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出勤日计算全月工资。
例如,某生产工人的月标准工资为570元,5月份日历天数为31天,其中病假2日,事假1日,法定节假日3日,星期休假8日,出勤17日。
根据该生产工人的工龄,其病假工资按标准工资的90%计算。
该生产工人的病假和事假期间没有节假日。
按照企业现行算法,该工人该月应付工资为:日标准工资=570/20.92=27.24665(元/日)应付月工资=27.24665×17+27.24665×2×90%=463.19+49.04=512.23(元)出于好奇,小刘根据在学校所学的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另外几种方法重新计算了一下该工人的应付月工资。
(1)按20.92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的方法:日标准工资=570+20.92=27.24665(元/日)应付月工资=570-27.24665×1-27.24665×2×(1-90%)=537.30(元) (2)按30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的方法:日标准工资=570/30=19(元/日)应付月工资=570-19×1-19×2×(1-90%)=547.20(元)(3)按30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出勤日计算的方法:日标准工资=570/30=19(元/日)应付月工资=19×(17+11)+19×2×90%=566.20(元)小刘觉得很奇怪,4种算法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到底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资料来源:根据实例整理依据及相关法规:工资费用分配方法【问题】分析上述各种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到底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为什么?【分析提示】企业的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其中,计时工资是根据考勤记录登记的每一职工的出勤情况和按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
工资标准按计算的时间不同,如按月计算的月薪制、按日计算的日薪制或按时计算的小时工资制,所得的计算结果多少会有些偏差。
为了使偏差最小,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选用合适的计时工资计算方法。
6.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案例【情境与背景】某钢铁企业除了基本生产部门夕卜,设有动力、机修、运输3大部门。
属于动力部门的有发电、给水、燃气等车间;属于机修部门的有生产修理用备件的铸造、锻造和机械加工车间,以及专门从事修理工作的机械设备修理车间、电气设备修理车间和冶金炉修理车间等;属于运输部门的有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等。
该企业辅助生产部门的职工人数约占全部人数的30%,这些部门提供的产品、劳务和作业的价值,在基本生产车间产品成本构成中达10%。
然而,该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这些部门只是为基本生产提供服务的辅助生产部门。
因此,为了简化核算,只根据动力、机修、运输3大部门设置了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并且辅助生产部门的间接生产费用也一并直接归入相关部门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而没有通过专门设置“制造费用——X辅助生产车间”进行归集之后再分配。
资料来源:根据实例整理依据及相关法规: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方法【问题】分析该企业辅助生产核算的账户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呢?为什么?【分析提示】工业企业的生产按其生产职能不同可以分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