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朱熹的故事——祝夫人煮莲教子
朱熹的故事——祝夫人煮莲教子
走出来,手中捧着一碗白莲汤,缓步走近朱熹说道:“沈郎,你且
歇一会儿,先把这碗白莲吃完,再读也不迟呀。”朱熹连忙放下手 中书卷,站起身来应道:“母亲你辛苦了,别总是劳费心神为我煮
莲子,我若想吃,自个儿可以动手的。”说着紧忙神出双手接过莲
子汤。
祝夫人煮莲教子
就在接莲子汤的那一刹那,朱熹看到母亲那纤瘦、枯细的手, 借着灯光又看到母亲那不经意中已斑白的鬓发,心头猛然一震,恍 然大悟:自从来到五夫后,家事均由母亲操劳,而自己只是知道读 书,没有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务,忽略了孝敬母亲了。想到这里,朱 熹好不愧疚,低头望着手中捧着的那碗清白的莲子,毕恭毕敬地送 到母亲面前说道:“母亲!孩儿真是不孝,父亲已故,母亲为家操 劳,而儿不能帮助分担,心中忐忑难安,只恳请母亲吃下这碗莲汤, 保重身体啊!” 祝夫人慈祥地望着朱熹笑道:“沈郎,你读书伤神,更需要补 助,为娘只是小劳家务,你无须担心,快把莲子吃了吧!”说罢, 又把朱熹端在面前的莲子汤推与朱熹示意他吃。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却掩不住 时光的刻印。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至今 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
每年仲夏时节,五夫镇的 万亩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吸 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纷至沓 来,着实叫人一往情深,注 莲忘返。五夫白莲种植历史 悠久,在闽北地区,乃至全 省闻名遐迩。早在南宋时期, 朱熹少年在五夫读书时,就 有祝夫人“煮莲教子”的传 说。
祝夫人煮莲教子
祝夫人这一番话语可谓意味深长,她用莲 子的成长生成的过程隐喻教诲朱熹:读书成才 有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下得了苦功,最后 才会有苦尽甘来的结果。 聪明的朱熹深悟其意,越加发奋图强,刻 苦攻读了。并决心要成为“出污泥而不染”的 花之君子。
朱子巷原全长300米,
现仅存138米,巷子路口
立有“朱子巷”石碑,路 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 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
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
起朱熹求学的足音。朱熹
定居五夫镇近50年,在 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 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 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
经过这条小巷。
五贤井
紫阳楼不在兴贤老街上, 而是在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 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 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 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 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 住了近50年。传说,朱熹的 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 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 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成为千古名句。
祝夫人煮莲教子
朱熹在屏山书院读书十分刻苦,每天晨曦微露,就可以听到从紫
阳楼内传来的朱熹吟嗵经书的朗朗书声。深夜又可以看到紫阳楼内
的明亮灯火。他的母亲祝夫人,忍受着丧夫之痛,悉心地照顾着朱 熹和他的妹妹,独自操荣家里的事务。
每当祝夫人见朱熹熬夜苦读,就经常煲煮一些五夫户的白莲汤给
朱熹食用,以滋补身心,提神养气。 一日,夜已深沉,朱熹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这时祝夫人从厨房
在兴贤古街里,由 于历史的沉淀,大 多的古建筑多为灰 白色,只有兴贤书 院的门楼,被涂为 红、黄、蓝等多种 色彩,使这座书院 建筑显得更为突出, 更加精美艳丽。
现在五夫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 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 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使之与朱熹 理学相得益彰,发挥着教化育人,激励进 步的作用。图为兴贤书院右侧门楼上的一 对“龙鱼”雕塑。
祝夫人煮莲教子
祝夫人望着朱熹诚恳不安的表情,好不感慨:自己的 辛苦没有白费,终于看到已经懂事长大了的朱熹了。想想 两年前,先夫临终嘱咐,来投靠依附胡、刘二氏,原本以 为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不曾想,五夫胡、刘及诸位贤 人深明大义、真城相待,不仅新建了房屋与他们安住,还 待朱熹如同子侄,且精心为朱熹授学,使朱熹学业日精, 不久可以再兴朱家儒业了。 想到这里,心中感到欣慰,但为了勉励朱熹继续虚心 进取,刻苦努力,她还是对朱熹意味深长地说道:“沈郎, 莲虽从淤泥而出,但污斑不染,吸天地朝露而生,摘采下 来又要经去皮、剥衣、取芯、烘干这四道工序后才成为这 出自乡野的益品,而最重要的就是取芯,莲子要是和着芯 吃是很甘苦的,但去了上两侧分别镌刻着 “三市街”和“过化处”横额。
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 式楹联。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 伟凝重,蔚为壮观。 作为朱子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 产,就有兴贤书院的功劳。书院门楼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 探花”三顶乌纱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朱子故里,五夫古镇: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镇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 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 “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 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 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
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 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全长1000余米。 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 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 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 厚的民风习俗。 五夫自宋朝设坊以来,有6个沿 兴贤古街设立的坊:籍溪坊、中和 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 溪坊。这6个坊组成了兴贤古街。 行走于兴贤古街,街中牌坊林立, 街头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 “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 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街 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时 遇见倒塌的土墙、霉烂的木板。更 难得的是,全长一千余米的兴贤古 街,仍居住着近千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