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食品的气味
某些嗅感物质的阐值(CT)* * mg/L为空气中,mg/kg为水溶液中
名称
甲醇 乙酸乙酯 丁香酚 柠檬醛 硫化氢 甲硫醇
mg/L
8 4×10-2 2.3×10-4 3×10-6 1×10-7 4.3×10-8
名称
乙醇 香叶烯 乙酸戊酯 癸醛 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 1,3-二硫杂茂苯并吡喃
mg/L
• ������ 醚类及酚醚多有香辛料香气。 • 如:茴香脑(茴香香气),丁香酚(丁香香气)
(3) 萜类 如:紫罗酮(紫罗兰香气); 水芹烯(香辛料香气)
(4) 含硫化合物
• 硫化丙烯化合物多具有香辛气味。 如:葱、蒜、韭菜等蔬菜中的香辛成分的主体是硫 化物。 – (CH2=CHCH2)2S 二烯丙基硫醚 – CH2=CHCH2SSCH2CH=CH2二硫化二烯丙基
•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良好的气味会使人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 4、对神经和精神方面的影响
美好的气味使人心情愉快、心旷神怡,并可 降低紧张和疲劳感;恶臭使人焦虑、烦躁,进 而丧失活动欲望。 •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实验表明,气味能促进或抑制子宫运 动,严重的会导致流产。
六、化合物的气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嗅觉的特性
(1)敏锐
(2)易疲劳、适应和习惯 (3)个性差异大
(4)阈值会随人体状况变动
二、嗅觉产生的理论
• 关于嗅觉产生的理论很多,不下50种,能说明嗅 觉过程的第一阶段,关于刺激传导和嗅感之间的 关系的研究很少,无法得到解释。
• 这些理论可归纳为两方面: • (1)微粒理论:嗅感是气味分子以微粒的形式
2.酶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Enzyme)
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成分。 3.酶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of Enzyme)
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前体,形 成香气成分。
4. 加热分解 (Decomposability of heating )
(5)含氮化合物
• 食品中低碳原子数的胺类,几乎都有恶臭,多 为食物腐败后的产物。
• 如:甲胺,二甲胺,丁二胺(腐胺),戊二胺 (尸胺)等,且有毒。
(6) 杂环化合物
•噻唑类化合物具有米糠香气或糯米香气, 维生素B1也有这种香气。
•有些杂环化合物有臭味。如:吲哚及β-甲 基吲哚
有气味物质的一般特征:
• ������ C8~C12的饱和醛有良好的香气,但α, β-不饱和醛有强烈的臭气。
• ④酯类 • 由低级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醇形成的酯具有各种ຫໍສະໝຸດ 果香气。内酯、尤其是γ内酯有特殊香气。
• ⑤酸 • 低级脂肪酸有刺鼻的气味。
(2) 芳香族化合物
• 此类化合物多有芳香气味。 如: 苯甲醛(杏仁香气), 桂皮醛(肉桂香 气),香草醛(香草香气)
②酮类
• ������ 丙酮有类似薄荷的香气; • ������ 庚酮-[2]有类似梨的香气; • ������ 低浓度的丁二酮有奶油香气,但浓度稍大
就有酸臭味;
• ������ C10~C15的甲基酮有油脂酸败的哈味。
③醛类
• ������ 低级脂肪醛有强烈的刺鼻的气味。随分子 量增大,刺激性减小,并逐渐出现愉快的香气。
• (4)嗅觉响应时间 嗅感是一种比味感更 复杂、更敏感的感觉现象。人们从嗅到气 味物质到产生感觉,大约仅需0.2~0.3s的 时间。
• (5)嗅感物 嗅感物是指能在食物中产生 嗅感并具有确定结构的化合物。
(6)香气阈值
• 不同类的嗅感物质所产生的气味不同, 就是能产生具有类似气味的嗅感物质, 其嗅感强度也有很大差别。
1、发香团(原子):是指分子结构中对形成气 味有贡献的基团(原子) 。
������ 发香团:-OH, -COOH, C=O, R-O-R′,-COOR, -C6H5,-NO2, -CN, -CONH2,-RCOO。 ������
2、化合物的类别与分子
(1)脂肪族化合物
①醇类 • ������ C1~C3的醇有愉快的香气, • ������ C4~C6的醇有近似麻醉的气味, • ������ C7以上的醇呈芳香味。
2 1
具有挥发性;
•既具有水溶 性(才能透过
嗅觉感受器的
粘膜层),又
具有脂溶性
(才能通过感
受细胞的脂
膜);
3
分子量在 26~300之 间
七、食品中香气形成的主要途径:
• 生物合成
• ������ 酶促作用(直接酶) • 氧化分解作用(间接酶作用) • ������ 加热分解 • ������ 微生物作用
• 强度用数字来表示,1最弱,8最强,称为克拉克
4位号码。
数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代表香型 芳香度 酸臭度 焦臭度 脂臭度
4、香味轮分类法
• 是以轮形图的形式对食用香料香味进行分类的 方法,实用性强。
• 在轮形图的中心,是要调配香型的“香味矩 阵”。16种香味及各香味的典型代表香料化 合物环绕在矩阵周围,相邻的香味相似。
1.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 ������ 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 • ������ 前体物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 • ������ 产物为C6和C9的醇、醛类以及由C6、C9
脂肪酸所生成的酯。 • ������ 例如:己醛是苹果、葡萄、草莓、菠萝、
香蕉和桃子中的嗅味物;2t-壬烯醛(醇)和 3c-壬烯醇则是香瓜、西瓜等的特征香味物质。
1×105 15 5 0.1 2×10-3 4×10-4
(7)香气值
• 判断一种嗅感物质在体系的香气中作用的大小, 也常用香气值(或嗅感值)来表示,它是嗅感物质 的浓度与其阈值之比值:
• 香气值(FU)=嗅感物质浓度/阈值 • 如果某物质组分的FU小于1.0,说明该物质没有
引起人们嗅觉器官的嗅感;FU值越大,说明它是 该体系的特征嗅感化合物。
五、气味对人体器官的作用
•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香气会使人不自觉地长吸气;可疑气味会 使人采用短而强的呼吸以鉴别气味;令人厌 恶的气味会使呼吸下意识的暂停,然后再一 点点试探;辛辣气味会引起人的咳嗽。
•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美好的食品香气会促进消化器官的运动和 胃液的分泌,使人产生饥饿感,有利于营养 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变质腐败食品的臭气会 抑制胃肠蠕动,使人食欲下降及丧失,甚至 引起恶心呕吐。
分类方法
三角形分类法 点击添加标题
四、香气的分类
Crockor分类法
香点味击添轮加分标题类法
1、Rimmel分类法
• 将香气归纳为18种香气类型。 • 接近于客观实际,容易被人们接受,对于天然
香料的使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玫瑰香型、茉莉、橙花、晚香玉、紫罗兰、树 脂膏、辛香、丁香、樟脑、檀香、柠檬、薰衣 草、薄荷、茴香、杏仁、麝香、龙涎、果香型。
加了甜香,成为8种“原臭”。
嗅盲分类法
• 又称特异嗅觉缺失,是指对某种气味没有 感受能力,而对其他气味则与普通人又同样的 嗅觉。
心理学分类法
• 先让人闻了许多气味后,把他所感受到的 印象用某种基准来判断表达,然后根据分析结 果找出气味内在的基本性质。
四、香气的分类
Rimmel分类法
点击添加标题
第三章 食品的气味— —“香”
一、嗅觉
• 1、嗅觉的概念 • (1)嗅觉 • 嗅感是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而在
中枢神经中引起的一种感觉。
•挥发性香味物质→ 嗅觉感受器→ 嗅觉→ 大脑 中枢神经→ 反应
• (2)香气 产生令人喜爱感觉的挥发性 物质叫香气。
• (3)臭气 产生令人厌恶感觉的挥发性 物质叫臭气。
2、三角形分类法
要点:
①香气分为动物性香 气、植物性香气和化学 性香气三类,分别位于 三角形的3个顶点。
②在三角形的同一边 上的香气性质相似,相 邻的香气更具有类似性。
③在三角形不同边上 的香气性质相反。
3、 Crockor分类法
• 克拉克和狄龙将“香”分为芳香(Fragrant)、 酸臭(Acid)、焦臭(Burnt)和脂臭 (Caprylic)4个基本香,每种香料都具有这4中 基本“香”。
• 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 应可产生风味物质。
• 油脂,含硫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 有的香气。
5.微生物作用 (Action of microorganism)
• 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 • 微生物产生的酶(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异构
化酶、裂解酶、转移酶、连接酶等),使原料 成分生成小分子,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 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
扩散,进入鼻腔后与嗅细胞之间发生了某种化学 反应或物化反应而形成的。
这类学说比较有名的 有三个:
立体结构学说
渗透和穿刺学说
外形—功能团学说
嗅感都由有限的的几 种原嗅组成,每种原 嗅都有特定的嗅细胞 嗅细胞能受被体气味的刚
性分子所渗透和极化, 定向双气脂味膜分可子能形暂状时、被大 穿小孔和,功并能借团此性进质行、离位子置 交不换同,,产吸生附神在经嗅脉黏冲膜后 的排列状态也不一样, 使嗅细胞产生不同刺激 而形成嗅感。
(2)电波理论
• 即振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香物质的分子由于 价电子振动时将电磁传达到嗅觉感受器而产生 嗅觉。
三、气味的分类及作用
1、气味的 分类
物理、化学分类法 按嗅盲分类法 心理学分类法
LOGO
物理、化学分类法
• 提出了7种基本气味,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