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元代戏曲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
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
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
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
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
《西相记》的演变《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2)有关送别名句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③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④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学评价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迍迍.()金钏.()笑靥.()争揣.()拾芥.()余荫.()蹙.眉()谂.知()玉醅.()泠.泠()谨赓.()厮.守()禾黍.()绣衾.()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挣揣..信状元回来阁.泪汪汪不敢垂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暖融融的玉醅...似水,..,白泠泠蜗角..微利..虚名,蝇头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一春鱼雁..无消息3、填空(1)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3)《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4、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
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
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
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二、文本研习1、课文情节:《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为由,硬逼张生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人物形象作者在本折中一方面描写了莺莺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最重要的是。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思想。
“”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艺术特色⑴曲文美:①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