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第一章概论1.1 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 民俗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2、项目拟建地点:****3、项目性质:旅游基础设施4、项目投资人:***5、项目负责人:***1.2 工程概况:博物馆建设项目拟建设在*** 机场路南侧、项目计划建设** 民俗文化博物馆一栋1391.3m2,项目投资经估算为355.99万元。
项目由*** 收藏家*** 先生投资,开发与经营,工程实施后能改善*** 核心区块旅游的设施条件,增加景区旅游文化内涵,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民间工艺品加工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1.3 土地使用:本项目计划用地1.99 亩1.4 项目建设背景***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汉、回、藏、羌等多民族生活的地方,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现实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历史遗物复杂多样、数量庞大、特色鲜明,在全省都是独树一帜、璀璨夺目的,且亟待开发。
需要不断丰富内涵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
1.5 项目编制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 2008) 216 号;建设单位项目委托书。
1.6 结论与建议: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积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学科,是人们在民族宗教、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方面享受并传承的一个庞大“信息载体” 。
由于受环境封闭与群众民俗信仰浓厚的双重原因,使传统风俗在** 大地上保留并具有极其顽强的渗透力,使民俗文化即有一定的区域性,又具有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俗文化博物馆工程项目的建设,是适应*** 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建设可给当地经济建设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 文化品位,改善旅游服务的硬件设施,能起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项目的建成使用,可改善*** 的文化环境条件,还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 余个。
1.7 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分析1、项目建成后,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配合我县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花儿文化、剪纸文化、洮砚文化,能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2、项目建成后,促进全县小康目标的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人民代代受益;3、项目建成后,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深挖内涵、普及知识,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4、项目建成后,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本县与其他地方的交流学习;5、项目建成后,能成为*** 的一张城市名片。
第二章投资人简介*** 出生于上世纪70 年代,幼年随家人下放农村,从小因家里贫困上不起学,小时候放过牛,砍过柴,烧过炭,多舛的命运和残酷的现实并没有阻遏他对知识和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孩提时家里贫困供不起他上学,无缘踏进学校这个梦中的殿堂,不甘接受“捣牛沟子”命运摆布的他,就暗下决心,以社会、人生为课堂,毅然开始了漫漫的自学之路,一边放牛,一边自学,终于学会了阅读、写作、分析、研究和交流。
希冀用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精华来的滋养、丰富、武装自己,是他的禀赋和至高的理想。
改革开放后,回到城里的他,开始做一些小买卖来养家,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一边外出做工,一边拜师求学,从家乡出发一段一段往前走,先后到过北京、西藏、青海、新疆、西南,云贵、秦渝、巴蜀高原的好多地方。
经过5 年的在外奔波拜师求学,在经商贸易管理和中医、古玩领域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造诣,得到了行内和社会的认可。
*** 在这块养育了** 儿女的热土上从事文化事业20 余年,愿将自己这20 年收集来的2000 余件、价值400 万元的反映地方文化的物品和资料向公众开放,以此来展示我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并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面对以上现状,立志将其保护开发、传承发扬。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设计3.1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1、严格按《*** 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布局,使该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又有利项目可持续发展。
2、根据本项目建设规模要求,本项目在设计上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旅游接待建设的规范及功能配置要求相适应的原则。
2)遵循环保要求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4)人性化设计原则5)核心特征—生态学、美学和精神特征综合发展的设计原则。
6)将景观感受与环境意境相融合的指导思想。
7)承接传统文脉、体现地域文化、营造瓯江玉文化旅游休闲园的指导思想。
3.2 项目总平面布局3.2.1 建设布局要求:1、总平面布局:要注重道路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特别要处理好园区地势的高差,主动融入山水之间,追求幽静与恬适,回归自然,反璞归真。
2、绿化方面:尽可能不破坏现有植被,并注重绿化结构,如苗木花卉的品种搭配、空间层次及色彩视觉的安排等,植物造景应尽可能体现自然,真正反映“秀山*** 、** 绿谷”。
3、结合周边道路及出入口,尽可能提高风景名胜区的通达性,风景名胜区出入口与周边道路上人行横道的衔接。
体现以人为本,在风景名胜区专用入口、设置好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停车位,真正方便游览者。
4、建筑采用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古建筑结构形式。
以一至二层为主。
将** 民俗文化博物馆作为*** 的一个重要景点来建设。
3.2.2 总平面布置项目用地呈长方形状,南北长47m东西宽28m,总占面积1327.33川。
依据项目用地地形及建设原则博物馆座南朝北布置,出入口停车场布置于项目用地的北侧详见附图1。
1 、总平面布置功能要求①在充分考虑项目功能和人流需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建筑物的采光、通风,以及卫生要求;②结合用地条件及周边道路交通,合理设置出入通道;③绿地率和停车场的用地面积不应低于当地城市规划要求。
2、竖向设计⑴采用平坡式布置;⑵场地内排水坡度为0.5%,整个场地的雨水由排水管和经道路汇水后排入院外道路一侧的排水沟。
3、交通组织设计⑴项目设出入一处,位于项目用地的北端。
4、无障碍设计主入口为防滑坡道,设计坡度为小于1/12 。
5、绿化及景观设计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本项目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在四合院内设后花园、外空闲地设计花坛、零星绿地及绿化带,总绿化面积约175川。
同时,在四合院外设计仿古景墙123m以增加观赏内容,丰富项目内涵。
7.日照影响分析项目用地北侧位机场路南,对项目各建筑物无日照影响;南侧为草坡,所以对项目各建筑物影响不大。
同时由于项目建筑最高9.08m,所以对周边环境的日照影响较小。
3.3拟建规模工程项目计划总用地1327.33 〃,总建筑面积1391.30 m2,类别属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 m)。
见表1-1.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4建筑设计3.4.1设计依据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36-2012;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⑷《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⑸《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104-2010;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⑻《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 号);⑼《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号;⑽《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8)216号;(1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圍《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87。
3.4.2 建筑设计艺术和风格项目工程按仿明清风格的古建四合院设计建造。
3.4.3 建筑物主要特征项目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屋面防水为H级,合理使用年限为20 年。
3.4.4 平面设计建筑占地东西宽28m南北长47m占地面积1327.33 〃。
临街房南宽北7.98,东西长27.48m,一层,建筑面积219.3 〃。
主楼房南北长39m东西宽25.34m,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1391.30 〃。
详见附图1、2、5、6、7。
3.4.5 立、剖面设计项目工程临街门房檐高4.20m。
南侧主楼一层高3.10m,二层高3.00m,总高8.02m。
室内外高差0.30m。
详见附图3、4。
3.4.6 无障碍设计⑴建筑物主入口设有防滑坡道,坡度小于1/12 ;⑵建筑物楼梯要采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 其净宽不得小于1.20m,且双侧设置© 40〜50mm H杆横向扶手;⑶卫生间及公厕设有残疾人厕位,门净宽不应小于90cm要安装扶手、有暖气,卫生洁具色彩以淡色为佳,坐便器高度不应大于0.4m;3.4.7 交通组织设计本项目工程设出入口一处,布置于工程北侧位置。
3.4.8 建筑功能设计⑴临街门房安排:接待室、办公室、值班室及技术室;⑵主楼安排:一层:研究阅览室、鉴赏室、民俗展室、书法绘画交流室、青少年活动室、摄影室、图书资料室,附房,厕所;二层:技艺交流室、剪纸、编竹、铸铜、展示室,休息室,演讲厅,电化教育室,教师办公室,藏品库,保卫值班室。
3.4.9 建筑装修设计⑴外墙面:刷青灰色外墙涂料,白色泥浆沟砖缝;⑵内墙面:卫生间用面砖镶贴,其余均刷白色洗乳胶漆;⑶天棚:卫生间及公厕采用PVC吊顶,其余均采用石膏板吊顶;⑷门窗:采用仿古木门窗,刷朱红色调和漆;⑸地面:80-100 厚防滑地面砖;⑹屋面:小青瓦。
第四章结构设计4.1 设计依据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⑷《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⑸《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⑼《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DB62/T25-3055-2011 ;(1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规范技术措施》结构-2009年;(1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67-2008;圍《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1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 2008) 216号;(16)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4.2 自然条件⑴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取值为0.30kN/ m2;⑵基本雪压:按50年一遇取值为0.15kN/m2;⑶冻深:最大季节性冻深1.0m;⑷地面粗糙度:B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