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识记
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方法识记理解运用
魏晋时期儒魏晋南北朝1.一定思想通过对历史提取图三教合一局面的出
学的发展隋唐时期儒文化是一定上儒学的发片信息,现,反映了不同文
学吸收佛道社会状况的展变化的有拓展课化的互补可以促进
精神,出现产物,社会存关知识的掌本知识,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教合一”在决定社会握,认识意识探究历反映了维护互补的
的局面意识,社会意形态在社会史问题重要性
识反过来又发展中的地宋朝的程朱宋代理学是了解思儒学从佛、道中汲
会影响社会位和作用,把理学儒、佛、道三想观点,取了有益的内容,
握中国历史存在家融合的产观察发完成了更为理论
上的思想文物,发展为新展变化,化、思辩化的过程,
2.儒学在中国化发展脉络,兴的儒学分析地这是中国儒学的一
封建社会的了解其发展位价值大进步
不同历史时规律,探究宋王阳明的心王阳明是明联系相心学的出现既反映
期的发展变明理学的历学朝中期儒学关知识,了理学在明代的发
化,正确看待史价值和社的代表人物,比较综展,也预示着新的
和评价各个会影响他把理学发合归纳、理论即将出现
时期儒学的展到“心学”探究历
历史地位的新阶段史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导入:儒学在西汉取得正统地位以后,它的发展是不是就一帆风顺呢?(学生回答:不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成为了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下魏晋以来儒学的新发展。

一、魏晋到唐朝的儒学(主要由教师讲述)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叫学生看肯本的孔子像,然后找出来)
3、唐太宗支持儒学发展的措施:(在孔庙建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编定《五经正义》)教师需要解释的地方:
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1)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2)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
合了这种需要
(3)佛教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1
(4)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
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5)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二、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教师作简单介绍) 1、宋代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打着“辩异端、辟邪说”的旗号,吸取佛道的思想建立自
己的理论体系。

2、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3、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
的主观努力。

4、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
其引人注目。

5、当时的学风比较自由,学者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
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三、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这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比较抽象,主要办法是由学生把个人的主要
思想概括出来然后教师做必要的解释就行了。

)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C、进一步发挥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性本善。

(3)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4)作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四、王阳明的心学
1、王阳明的生活轨迹
2、特点:更多地吸收了佛家的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新式世界万物的本原。

离开了人的意识,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2)提出“致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了“仁”的学说
教学后记:
这一节内容是本单元最抽象的,基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水平都不足的情况,在上课的
时候应该以教师讲述为主,而且在讲述的时候只要把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如果过
分展开的话,学生会产生混乱的。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