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徐炜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徐炜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培养阅读习惯,加强阅读积累。

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明确阅读任务和要求,勤于督导,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通过深入的阅读,去体验、感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三、立足文本阅读,并举课外阅读。

教材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要窗口,而开辟好第二课堂,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总之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所以,我认为搞好阅读教学,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阅读习惯,加强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当然也是如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加强阅读积累,厚积薄发,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明确阅读任务和要求,勤于督导,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1、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朗读课文、扎实背诵名段名篇的习惯。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名段名篇,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使之享受到阅读的愉悦,从而增强阅读的激情和愿望。

只有学生愿意读,他们才能读得好。

2、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例如,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且声律协畅、意蕴丰富;名言警句精辟且闪烁着哲理和智慧的光芒,这些都是积累的好素材。

我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在课本的固定位置建立一个“成语角”,内容由自己确定,形式由自己设计。

开始时,“成语角”的内容、形式都很单薄,多数同学的“角”里只有几条干巴巴的成语,有的同学就想放弃。

我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首先让各小组长加强督促,告诉同学们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同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有创意的同学。

果然,不到两个月,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角”的内容也随之丰富了:有成语典故、成语接龙、成语谜语、成语对联、成语笑话等,有“动物系列”“花草系列”“天地系列”“情感系列”“智慧系列”等,有阅读成语的心得感悟,有运用成语的精彩创作等等。

同学们在积累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有了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

后来,同学们又利用黑板、墙壁等可利用的空间开辟了“诗词花朵”“艺海拾贝”“名人脚步”“心灵火花”等综合栏目。

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形成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劲头自然就足了,他们不仅爱读,而且善思、会写,思想素养、审美情趣等都有了很大的长进。

阅读习惯的培养要重视过程,讲究方法。

开始时,老师的要求要严格,甚至要“逼”得紧一些。

俗话说“人要逼,马要骑”,正处在自然发展时期的中学生,还很贪玩,自制力较薄弱,老师的“逼”是很必要的。

等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产生了阅读的兴趣,老师就得依据其基础、利用其兴趣加以引导、指导,他们定能够品尝阅读的甜蜜,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些理念体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把文章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读,让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通过深入的阅读,去体验、感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老师不要用各种花样和形式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力。

现在“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不多见了,但“满堂闹”“放羊式”是不是较为普遍呢?有时候听一些老师的课,总觉得课堂不是学生的。

如:镜头一、老师:“朗读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们放开嗓门,一阵人声鼎沸之后,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迎刃而解。

镜头二、老师:“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们立刻各抒己见,热闹一番之后,纷纷发言,答案往往都很“标准”。

以上现象在各种公开课上尤为普遍,老师总有一大堆问题要问,学生总能在热烈“讨论”之后圆满解决问题,师生配合默契,表演很是成功。

但静下心来想想,听课老师都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学生们竟能回答的那么圆满,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学生说出来的答案是否真正来自学生的思考。

如果每堂课都是这么个上法,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他们会对语文感兴趣吗?有一次,我听一个老师教学《紫藤罗瀑布》,朗读、置疑、讨论、解疑,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各个环节进展顺利。

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我听到我旁边的两个同学的对话:“你认识紫藤萝花吗?”“不认识。

你呢?”“我也没见过。

花怎么会像瀑布呢?”“资料上有答案,看看就是了。

”……我想,在这个班里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呢。

科学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质疑——解疑”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老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

“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我们应当珍视这样的时刻。

”(苏霍姆林斯基语)有时候,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寂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读,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增强感悟,全面提高素养。

对于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少老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

担心老师讲得那么认真、那么透彻,学生尚且不会,让他们自己读怎么能行?特别是基础薄弱的,恐怕更是难以落实,一到考试岂不抓瞎。

其实不然,因为你讲得再好,他听不进去也没有什么用;就是死记住了,不理解也是白搭。

还有人认为,课堂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他们不会读,不愿意读,或阅读质量不高,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怎么办?这就得看老师的功夫了。

老师引导得好,学生就有兴趣;老师指导得好,学生就掌握了方法;老师点拨、启发得好,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就多。

学生通过自由阅读,既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得到了精神享受,怎么会不乐意呢?再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获得的东西可能是少了点、浅了点,可这点点滴滴都是学生自己的,是他们自己“放出眼光,运用脑髓”拿来的,比起被动的接受老师的“送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云里雾里地听,讲得再好也是枉然。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的私塾老先生上课时,自己很入神,学生却在下面画绣像。

若干年以后,鲁迅先生在回忆这一段学习经历的时候,记忆犹新的也只是老先生读书时“将头拗过去又拗过去”的滑稽神态,至于课文,鲁迅先生也只能“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了。

所以,老师的任务是组织好、引导好学生阅读。

钻研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去读。

备课的内涵也不只是钻研教材,更包括研究学生,教学为学习者而设计。

老师要学会倾听,听听学生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想会什么,告诉学生要想提高自己还需要懂得什么。

《新课标》一再强调,老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

老师越俎代庖,就等于把自己咀嚼过的残渣喂到学生的嘴里,不要说学生吃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了,也不起什么作用。

三、立足文本阅读,并举课外阅读。

首先,教材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要窗口,所选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教与学的依据,抛弃它,就等于缘木求鱼。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在此基础上,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感情,不仅可以为学生阅读、鉴赏、写作写景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审美体验,提升思想素养。

其次,阅读应有量的保证。

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量为前提。

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生,阅读量很少,原因可能很多,但老师布置的各色练习太多,学生无暇阅读,恐怕更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明明知道大量阅读对于学好语文尤为重要,但老师们还是舍不得让学生放下五花八门的考卷而捧起丰富多彩的书报。

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甚至语文课上偷看课外书籍,可见,学生有着多么强烈的阅读愿望。

事实上,课外读物以其丰富的内容、强烈的趣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语文老师要懂得利用这一点,开辟好第二课堂,激发阅读兴趣,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永远活跃,才能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当然,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老师不能听之任之撒手不管,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把好阅读内容关,严防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内容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阅读教学和其他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一样,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遵循教与学的规律,“让学生更多地直接的接触语文材料”,才能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我们期待的教育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新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解析。

陆志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二:2012年度宿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