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开辟小语教学新天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小语教学界也空前活跃,大家的主攻方向就是全面地深入地探索这个规律,下面从下述这几方面进行表述。
一、语文学习的过程是长期的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从牙牙学语的孩童起,就已经开始学习语文,以后到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在学习语文,工作以后主要是应用语文,不过,仍在不断学习语文,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这充分说明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其他学科则不同,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学习,例如物理、化学到中学才开始学习,初、高中结束后就不再学习,甚至终生不再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渐进的
语文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学不学这篇课文,写不写作文,并不会立即看出什么差别。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会发现,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起三、四年级的学生来,是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的。
这充分说明语文学习的效果就像春天的麦苗一样,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日有所增”呢?最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多读和多写,只有长期扎实地不间断地读和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
三、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很强
古往今来,语文学习无师自通的大有人在,这是毋庸置疑的,这
说明语文学习,自己的主观努力特别重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好比农业生产,学习的人好比是天地里的禾苗,主要是他自己来长,我们给予阳光、水和养料。
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这又好比孩子走路,我们要小心扶持,但又时时不忘放手,要让他自己练,自己走,自己闯,达到“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一切包办代替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是熟读背诵
千百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熟读背诵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名言说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
为什么?因为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的各个语言要素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留下系统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语言刺激,就能凭借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进行比较筛选,从而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等,而其他任何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都不能达到熟读背诵所能达到的
效果。
五、语文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读教科书是学习,读课外书看报纸也是学习,看戏看电影等都可以看作语文学习,这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语文学习绝非限定在课堂内,只要是有生活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六、语文学习具有审美功能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最具有美育功能,它不像有的学科那样显得有些单调、枯燥。
语文具有形象性,容易产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的效果。
好的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走向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这种特点,这就给我们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语文学习规律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我想,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语文的这些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并在把握这些特点上下功夫,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可是,事实是,现在的语文教学直接间接违反语文学科特点的事例太多了。
例如:
1、一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学习过程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是扎扎实实地长期带领学生多读多写,从而达到“日有所增”。
教低年级的把重点只放在识书上的那几个字,把书上的那几句话会读就可以了,不去好好利用低年级时学生的很多大好时光,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看课外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写些看图作文啊,将遇到的事情写简短的几句话啊。
这样,学生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他们会觉得很突然,很无助。
结果,五、六年级的老师常会发出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差啊!
2、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老师必须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所长进。
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违反这一规律。
他们用自己的云山雾罩、海阔天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读写,代替学生的练。
上语文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既不能认真地读写,也不能扎实地练文,似乎老师少讲点就不是语文教学,如果老师腾出时间让学生多练些就是没尽到责任,老师包办
代替。
课课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教学该如何是好啊?
3、对于熟读背诵的好方法置之不理。
语文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熟读和背诵,无一人对此有疑义,可是在语文课堂上,又有几位语文老师肯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熟读和背诵呢?可悲的是,现在的小学生在毕业时,一篇文章也背不出的比比皆是(古诗词除外)。
这种奇怪的现象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的问题严重
吗?
4、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事实上,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通过多种渠道去学语文。
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益,就应该按语文教学规律办事,不是光在口头上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这样做: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吕叔湘先生指出,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有:
第一,是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漫不经心的习惯;
第二,是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叶圣陶先生还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
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
叶圣陶先生的这些精辟之论,使我们再也不能对
存在几十年的以教师包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听之任之,必须彻底改变。
第一、课堂上要给学生熟读和背诵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熟读若干篇文章,背上若干段诗文和名言警句,而不是象现在这样,读课文只是老师讲课时的佐料和调剂。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老师做到“相机引导”、“启发导引”,不要包办代替。
叶圣陶先生还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
第三、把必要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确实事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是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联系”有效途径。
第四、建立新的作文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任何能力锻炼总是越频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永远开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