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专利法学习

3、专利法学习

第1单元专利制度、专利法概述 (5)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 (5)(一)专利制度的涵义、特征 (5)(二)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5)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6)(一)世界范围内专利制度、立法的情况 (6)(二)我国专利制度、专利立法的情况 (7)三、专利制度的目标与功能 (8)(一)专利制度的目标 (8)(二)专利制度的功能 (9)四、与专利制度相关的重要国际条约 (9)(一)《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9)(二)《专利合作条约》 (10)(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10)第2单元专利权的权利归属 (12)一、专利权的权利归属概述 (12)二、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 (12)(一)我国法律关于职务发明创造权利归属的规定 (12)(二)职务发明创造的种类 (12)(三)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13)三、合作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 (14)(一)共同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 (14)(二)委托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 (14)第3单元专利权的客体 (15)一、发明 (15)(一)发明是一种新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15)(二)发明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方法 (15)二、实用新型 (15)三、外观专利 (16)四、不授予专利权的主题 (17)(一)违反法律、社会公德的发明创造 (17)(二)专利法授予的例外或排除领域 (18)第4单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实质性条件 (20)一、新颖新的条件 (20)(一)现有技术 (20)(二)抵触申请 (20)(三)新颖性的判断 (21)二、创造性的要求 (22)(一)创造性的涵义 (22)(二)创造性的判断 (22)三、实用性的要求 (24)(一)实用性的涵义 (24)(二)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性的判断 (25)第5单元外观设计授权的实质性条件 (26)(一)不属于现有设计 (26)(二)不存在抵触申请 (27)二、明显区别于现有设计或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 (27)(一)涉案专利不明显区别于现有设计 (27)(二)涉案专利不明显区别于现有设计的转用、现有设计及其特征的组合 (28)三、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29)(一)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商标权冲突 (29)(二)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著作权的冲突 (29)第6单元专利的申请与审批(1) (30)一、专利申请概述 (30)二、专利申请原则 (30)(一)先申请原则 (30)(二)单一性原则 (30)(三)优先权原则 (31)三、专利申请文件 (31)(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文件 (31)(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文件 (33)四、专利申请的修改和撤回 (35)(一)专利申请的修改 (35)(二)专利申请的撤回 (36)第7单元专利的申请与审批(2) (37)一、专利申请的审查 (37)(一)发明专利的审查 (37)(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初步审查 (38)二、专利申请的批准 (39)(一)专利授权决定、登记和公告 (39)(二)专利权的期限、终止 (39)三、专利申请审批中的复议程序和复审程序 (40)(一)专利申请审批中的复议程序 (40)(二)专利申请审批中的复审程序 (41)四、请求专利无效宣告的审查 (42)(一)请求专利无效宣告的启动 (42)(二)宣告无效专利的理由 (42)(三)请求专利宣告无效 (43)第8单元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45)一、专利权的内容 (45)(一)排他使用权 (45)(二)实施权 (45)(三)实施许可权 (47)(四)转让权 (47)(五)其他权利 (47)三、专利权的限制 (47)(一)不视为侵犯专利权情形 (48)(二)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50)第9单元专利侵权的判定(1) (52)一、专利侵权的涵义、构成 (52)(一)专利侵权的涵义 (52)(二)专利侵权的构成 (52)二、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 (52)(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 (52)(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 (55)第10单元专利侵权的判定(2) (58)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的判定规则 (58)(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的基本步骤 (58)(二)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的基本方法 (58)(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的基本原则 (58)二、相同侵权(字面侵权)的情形及其判定 (58)(一)技术特征完全相同 (58)(二)被控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为下位概念 (58)(三)被控侵权技术方案增加了其他技术特征 (59)三、等同侵权的情形及其判定 (59)(一)等同侵权的涵义 (59)(二)等同侵权(等同特征)的表现形式 (59)(三)等同侵权适用的限制 (60)第11单元专利侵权的判定(3) (62)一、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涵义及评定方法 (62)(一)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涵义 (62)(二)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步骤 (62)二、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主体 (62)三、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客体 (62)四、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相同或近似种类产品的判断 (63)(一)相同或近似种类产品的判定依据 (63)(二)相同种类的产品 (64)(三)相似种类的产品 (64)五、与授权外观设计相同或者近似的外观设计的判定 (64)(一)相同或近似的判定方法 (64)(二)相同或近似的判断 (65)第12单元专利侵权的法律救济 (67)一、专利侵权的民事救济 (67)(一)停止侵权 (67)(二)损害赔偿 (67)二、专利侵权的行政救济 (69)(一)处理专利侵权纠纷 (70)(二)调节专利纠纷 (70)三、假冒专利行为的法律规制 (71)(一)假冒专利行为的表现 (71)(二)假冒专利行为的法律责任 (72)第1单元专利制度、专利法概述一、专利制度的一般理论(一)专利制度的涵义、特征1、专利权的涵义专利权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就涵义而言专利权是政府授予专利人拥有排除他人对其发明创造进行实施和利用的权利。

专利权在性质上同许多民事权利一样,主要表现为一种财产权利。

就专利权的取得而言,与一般的财产权不同的是,专利权不因发明创造的完成而自动取得,它需要经过申请人申请、专利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等程序。

2、专利权的特征相比一般的民事权利,专利权主要具有排他性、地域性、时间性的特征。

(1)排他性专利权的排他性是指专利权具有排除他人实施、利用的特质。

严格意义上,一般的物权和商标、著作权(简称其他财产权)都具有排除他人对其进行利用的特征,否则无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财产权的设立将毫无意义。

但排他性对于专利权而言,具有不同于其他财产权的意义。

对其他财产权而言,权利人是在自己拥有对财产进行利用的情况下,同时具有可以排除他人对其财产利用的权力,而专利权人对专利权的拥有,除具有可以排除他人对其专利的实施、利用外,并不当然意味着,专利权人自己可以实施、利用自己的专利。

(2)地域性由于专利权一般是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本国法律授予的。

因而专利权通常仅在授予国主权范围内有效。

或者说在一国取得权利授权的专利权人无权在他国就其专利组长权利。

专利权的地域性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的要求。

如果想使得相关发明创造在他国受到保护,则应按该国的法律要求向该国提出专利申请。

否则无法对他国实施、利用相关发明创造的行为主张权利。

(3)时间性专利权保护的时间性意味着,仅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专利权予以保护,超过这一合理期限,专利权失效,相关发明创造所涉及的知识和信息将进入公共领域。

专利权的时间性体现了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有效期限都进行了规定。

我国《专利法》第42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从申请日期计算。

(二)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西方社会关于专利制度产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两大理论:1、自然权力理论(natural rights theory)自然权理论的核心是英国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劳动财产”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发明创造是发明人劳动财产,对其拥有自然权利。

自然权利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按照该理论,权利人对作为财产的发明创造的拥有权是没有期限的,无法回归到公共领域,因而它无法解释专利权的时间性特征。

同时,依据这一理论,专利权将和其他有形财产一样属于自然权利,享有同样的保护水平。

此外,自然权利理论还将导致对科学发现主张专利权。

基于这些不足,自然权利理论已近无法对现代专利制度进行合理的解释。

2、功利主义理论(utiliarian theory)功利主义是风行于19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尔滕.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按照功利主义,政府理发只有处于增进大多数人的福利时,才是符合功利原理的。

专利制度的产生是政府出于功利主义原理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结果。

专利制度功利主义理论分为激励理论和披露理论两种理论。

激励理论的核心在于专利制度的产生是出于激励创新的需要。

该理论关注企业的创新激励问题。

对企业而言,从事研发活动也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投资决策。

只有当企业能获取其发明创造的全部社会价值时,创新的激励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反之,企业创新激励就会收到抑制。

专利制度就是一种通过对发明创造的保护来证明创新者获取其创新的收益,从而激励发明创造的机制。

(2)披露理论披露理论也称为合同理论,该理论将专利制度视为社会和发明者之间定力的合同或契约。

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双方交易的标的就是体现在发明创造中的知识。

发明者的义务是向社会公开其发明创造,而社会所付出的对价就是授予发明者对其发明创造具有排他性的专利权。

二、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一)世界范围内专利制度、立法的情况1、专利制度的萌芽阶段在中世纪的欧洲,为抵消封建行会对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遏制,特权制度应运而生。

特权赋予在行会管辖地域和行业内从事经国王或君主授权的贸易的权利。

这种特权是以一种由国王或君主签发的证书形式授予的,该证书名称为“letter of patent”(专利证书)。

在英国,1311年签发了第一个“letter of patent”,由英王签发,授予发明人或者将技术引入英国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技术享有垄断权。

专利或专利权对应英文为“patent”,即起源于这一名为“letter of patent”证书或文件。

2、威尼斯元老院1474年法令1474年威尼斯颁布了最接近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威尼斯参议院1474年法令。

该法令具备了现代专利制度所有实质特征,包括专利授权要求、专利权利内容、专利申请程序、专利行使以及侵犯专利权的救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