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是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他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白居易的童年时光可以说很难挨,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白居易直言上谏,为人坦荡。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任职过苏杭,贬谪过江州。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
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作品分析:白居易的一生是从清教徒到浪荡子,晚年重返本真,归于寂然的一生。
他从儿童时代就不得快乐,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环境所迫,总之学习非常刻苦,饱读诗书,因过于劳心费力,导致头发全白。
当你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满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首苍凉凄恻的诗是出自一名十六岁少年的手笔。
这首诗写尽了宇宙间的本质,长江后浪推前浪,生命一代一代更替,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去的永远逝去了,我们每天都在向自己告别,向时间告别,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
所谓向死而生,即是如此。
老话说得好,三岁看老。
有时候人的气质更多的是天赋,敏感是天赋,多虑是天赋,深沉是天赋,有同情心是天赋,而这些天赋,构成了白居易诗歌的底色。
在白居易成年以后的诗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这是白居易写给青梅竹马的湘灵的《潜离别》。
湘灵是邻家女子,跟白居易一起长大,两人情投意合。
但是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是无法完婚的,要想冲破社会的阻力谈何容易。
尤其当白居易跟母亲提出要跟湘灵在一起的时候,正赶上白居易的父亲去世。
白母软硬兼施,一方面告诫白居易自己跟湘灵家庭有等级差别,将来结婚可能要承受经济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发动泪海战术,就像惯常的中国家长最愿意使的那招一样,诉述自己养育儿子的辛苦,中年丧夫的凄惨,指责白居易是个不孝子。
在中国“忠孝”二字是对一个人最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对君不忠要被灭门,对父母不孝则会被群众的唾沫星子淹死。
农业文明的国度,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倚老卖老,所以发展缓慢。
要知道“老”未必代表有智慧,很可能是越老越糊涂,成为妨碍年轻人自由和创造力的绊脚石。
白居易曾多次向母亲提出要跟湘灵结婚,但是得到的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反对。
最后一次,母亲干脆带着白居易搬家,远离湘灵。
白居易拗不过,终于带着深深地遗憾跟湘灵分手了。
他一边身体上顺从母亲,不跟湘灵再继续谈恋爱了;另一方面,也暗地里用自己的独身,坚决不娶来跟母亲抗衡,作为对她反对自己与湘灵婚事的惩罚。
这段感情给白居易带来的是终身的相思和悼念。
看看白居易给湘灵写了多少诗,再看看这些题目多么哀婉便可体会他的心情。
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这两首诗,一首写了白居易对湘灵的爱慕,湘灵是个天仙般的女子,也是自己的邻居,自己对她的爱慕就像《读你》那首歌词写的一样: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怜。
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
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初恋总是这般难舍难分。
而另一首《寄湘灵》则满篇凄怆,看这些意象:“眼泪”“寒”“冻”“回头”“别后”“独自愁”,可谓字字啼血,凄风惨雨。
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白居易这缠绵不绝的思念,“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跟那首著名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所表达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生离别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其中《长相思》里那句“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应该是后来那首著名的《长恨歌》里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在三十七岁之前,白居易一直没有谈恋爱也没有结婚。
后来在母亲的高压下,终于不得已娶妻,但婚后还是没有停止对湘灵的思念。
据说在白居易四十五岁的时候,跟湘灵有一次重逢,当时的湘灵也四十岁了,仍没有嫁人,俩人抱头痛哭一场。
白居易是个情深情也长的人,只可惜家有悍母。
妻子是同僚杨汝士的妹妹,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人,白居易跟湘灵的这次重逢,她也在场,但她并没有阻止白居易或者跟他闹,而是给了自己丈夫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跟初恋相见又告别。
白居易对湘灵的思恋一直持续到五十岁。
白居易二十七岁通过乡试,二十九岁再赴长安,考进士,位居第四。
三年后又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他榜上有名。
白居易从此之后,做了三十多年的官。
据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口碑还不错,有忠君爱民的荣誉称号。
忠君不用说,一生被贬多次,从未提皇帝一个“不”字,并且对皇帝写诗表忠心,大意是一个人忠诚与否是要通过时间的检验的,总有一天您会知道我对您的一片赤诚。
皇帝也算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他死后,终于幡然醒悟,并给他题诗一首,以表达对他的追思和赞赏。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乐天和居易都是白居易的名号,皇帝的意思是,爱卿白居易的诗传遍天下,大家都在争相诵读你的诗篇,连外国人都钦佩你的才华。
越发让我想起你,便一阵怆然。
能让皇帝亲自写诗悼念,并且高度承认他的才华,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而且白居易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兼济天下的前提是“达”,即,你得有这个能力帮助别人。
白居易可以说是作家卖文获得财富的典范,连朝鲜人都愿意拿最珍贵的国宝高丽参来交换他的诗,愿意请他题写碑文和润笔的人趋之若鹜,并以此为荣,所以他非常有钱。
他当时有钱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家里有大片的池塘,池塘里停泊着好几艘船,当他跟客人一起泛舟玩耍时,会让家丁准备几百个空囊随船而行,空囊里装着酒肉饭菜,吃完一个就再拉过来一个,跟酒池肉林也差不多了。
有钱,又豪爽大方,对下属体贴,让他人缘非常好,广交朋友。
据说他被外放到杭州的时候,他把自己在杭州这几年的工资全捐了出来,为杭州政府设立了一个小金库基金,用来调剂“公用不足”的专款特用,这笔钱一直用了五十年。
对于某些境遇不好,但又品行高洁的同事同行,他丝毫不吝啬钱财,甚至动辄给对方买一栋房子来安顿。
白居易是个做事很妥帖的人,据说他在给别人救济的时候,还要变换方式来保护对方的自尊,比如给别人房子的时候,他不说这个房子是我特意给你买的,他说这房子是我闲置的,闲着也是闲着,房子长时间没人住容易腐坏,不如麻烦您帮我看一看家。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后世在传诵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时,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一定是一个重要的蓝本。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盩厔县城当县尉,离周至县不远的地方有个仙游寺,他闲暇时刻常跟好友去那里踏青喝茶晒太阳,谈古论今。
他们谈论起了几十年前发生的安史之乱,谈到了贵妃之死,朋友便鼓动他写一首关于杨贵妃和唐明皇的诗歌,用来纪念这段历史,否则这样的好故事如果没人记录传播,恐怕会失传,那就太可惜了。
那时候的白居易还没结婚,也没有后来那样名气大,所以他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下了《长恨歌》。
陈鸿和元稹甚至连夜写下《长恨歌传》,为了记录下白居易写就《长恨歌》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长恨歌》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引起轰动,白居易成名了。
朝廷封他为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
皇帝对各个领域和行业所做的重大决策,都是咨询他们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他们草拟和完善。
自南北朝以来,有很多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进阶而来的。
《长恨歌》实在是中国古代诗歌里叙事诗的一个典范和高峰。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段行云流水的白描,把杨贵妃的身世和魅力写得很巧妙,而且白居易应该是品鉴女人的高手,他选择两个特定的场景来展现杨贵妃的妩媚和娇艳欲滴,“回眸一笑”和出浴之后“娇无力”这两句并非静态地形容,而是活脱脱勾勒出两个香艳的场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对宫廷生活非常熟悉,不管是洗温泉还是承恩泽。
这首《长恨歌》是非常具有史料价值的,原因在于它的诸多细节都非常有代表性,没有经历的人,对女性的美不敏感的人也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诗细节别致又丰富详实,诗里的元气和感情都非常饱满,娓娓道来。
这既是一段佳话,又是一段生动凄美的爱情,这未尝不是白居易对自己爱情的感怀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