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孤岛解决方案
1. 孤岛效应
所谓孤岛效应,是指当电力公司因故障或停电维修而停止供电时,用户端的并网逆变器系统仍处于工作状态,使得并网逆变器和周围的负载形成了电力公司无法控制的自供电网络。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处于孤岛运行状态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电网无法控制孤岛中的电压和频率,若电压和频率超出允许的范围,可能对用户的设备造成的损坏;
(2)若负载容量大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光伏发电系统过载运行,易被烧毁;
(3)与光伏发电系统连接的电路仍会带电,对检修人员造成危险,降低电网的安全性;
(4)对孤岛进行重合闸操作时会导致该线路再次跳闸,还有可能损坏光伏发电系统和其他设备。
因此,光伏并网逆变器具有孤岛检测和反孤岛的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2. 孤岛检测
检测孤岛效应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两种:被动检测和主动检测。
被动检测就是光伏并网逆变器检测与电网连接处的电网电压或频率的异常来检测孤岛效应。
主动检测是有意的引入一些扰动信号,来监控系统中的电压、频率和阻抗的相应变化,以确定电网的存在与否。
比较被动检测和主动检测的区别,被动检测的软件实现比较简单,但是检测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并网发电系统反孤岛保护安全标准的要求,因此我们选择用主动检测的方法;而主动检测可以使孤岛检测的盲区尽可能的小,孤岛检测比较有效,但是软件实现比较复杂,并且会使并网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有所降低。
国际上对反孤岛检测方案和响应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 IEEE Std.929[2]和IEEE Std.1547[3]根据孤岛效应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推荐了不同的孤岛效应检测时间。
表1为IEEE Std.1547[3]允许的孤岛效应检测时间。
n n n f 指电网电压的频率值。
对于中国的单相市电,n f 为50Hz 。
经研究讨论,根据逆变器的控制策略,我们选择了两种的孤岛检测的方法,滑膜频率偏移法(slip-mode frequency shift, SMS )和主动电流扰动法。
3. 滑膜频率偏移法
并网光伏逆变器采用电流控制并网,即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使其成为与电网同频的正弦波,而对输出电压却不直接控制,输出电压或受电网钳制(并网工作时),或取决于输出电流和负载(孤岛运行时)。
滑膜频率偏移法在逆变器电流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逆变器输出电流的相位控制,使公共点频率在电网失压后偏离额定值而检测出孤岛。
3.1 滑膜频率偏移法的工作原理
在不加SMS 算法时,逆变器输出电流和公共点电压PCC v 同频相加;加入SMS 孤岛检测算法后,逆变器电流给定的频率不变,但相位发生偏移(大小由SMS 算法决定),如图1所示。
逆变器的电流控制为:由锁相环(PLL )检测公共点电压上升沿时间,得到公共点(PCC )电压频率,作为下一个周期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频率;下一个周期电流的起始时刻为公共点电压过零上升时刻,其初始相位由SMS 算法决定,通常取
)2sin(g
m g m sms f f f f --⋅=πθθ 其中m θ为滑膜频率偏移算法期望的最大偏移,m f 为产生最大相移时对应的频率,g f 为电网额定频率,f 为公共点频率。
图1 滑膜频率偏移法孤岛检测方法示意图 由逆变器电流控制系统等效模型(参见图2)可知,电流PV i 和电压PCC v 的相位差受SMS 算法和RLC 负载相位角∠G(j ω)的影响,当sms θ+∠G(j ω)>0时,PLL “看到”电流滞后于电压,会增加给定电流的频率;当sms θ+∠G(j ω)<0时,PLL “看到”电流超前于电压,会减小给定电流的频率。
因此,要使电网断开后公共点频率因电
流频率的变化而逐渐远离额定值,必须满足:
sms θ+∠G(j ω)>0, f ≥g f 时;
sms θ+∠G(j ω)<0, f ≤g f 时。
如果上述关系成立,在电网断电后,公共点的电压的相位就会始终超前(或滞后)于电流相位,在锁相坏的作用在频率逐渐推高(或降低),最后超出正常范围,检测出孤岛。
PV 系统电流控制
RLC 负载
图2 PV 系统等效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孤岛运行时,由于只控制电流输出,电压与电流的位置主要受负载的类型所影响,主要分为容性负载和感性负载。
感性负载的特性是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并且总有超前电流的趋势。
图3 感性负载电压/电流相位图
容性负载的特性是电压的相位滞后电流,并且总有滞后电流的趋势。
图4 容性负载电压/电流相位图
滑动频率偏移法是根据负载的类型,计算相位角 ∠G(j ω) 与滑动频率偏移角sms θ人为的造成电流相位一个微小的偏移。
在并网时,由于电网频率钳制电压波形,导致电压相位不会受到电流相位的影响;在孤岛发生时,电流相位的微小偏移会在电压波形的超前/滞后的特性下导致电压的频率不断减小/增大,而电流频率又反过来受到电压频率影响,电流频率不断减小/增大,与额定值的偏移量就会不断增大,因而由SMS 算法得出的每个周期所施加的偏移相位也不断增大,进而再导致频率偏离额定值越来越大,直至超过限定值,从而快速检测出孤岛。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sms θ+∠G(j ω)=0时,即SMS 算法得到的相位偏移量为0,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可能会出现孤岛无法被检测出的情况,即所谓的孤岛检测的盲区,这个盲区是无法的被消除的,只能尽可能去减小盲区,使上面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尽量小。
从各方面的资料文献上,我们了解到m θ取5°时,能使这个盲区比较小。
我们取m θ为5°,对应的弧度值约为0.0873;g f 取电网频率50.0Hz ;m f 取49.5Hz ,也就是当频率偏移至49.5Hz 时认为孤岛出现。
当前电压频率通过锁相环得到,代入公式后为:
)50
5.49502sin(5--⋅=f sms πθ。
化简后,得到最终公式:
))50sin(5-⋅=f sms (。
πθ
根据计算出的相位差代入程序中电流相位的补偿项AngleIref ,得到了新的电流相位补偿项。
模拟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5 孤岛出现时频率的变化
3.2 滑膜频率偏移法的程序流程
根据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将滑膜频率偏移法编入到程序中,作为电流控制的一部分,每个周期都对电流施加相位偏移,当孤岛发生时,能够快速的检测出。
图6为程序实现框图,图7为程序运行流程图。
是否一次计算
图6 程序实现框图
图7 程序运行流程图
4.主动电流干扰法
4.1 主动电流干扰法工作原理
图8 主动电流扰动法检测孤岛系统图
主动电流扰动法检测孤岛系统如图8所示。
并网逆变器工作在电流控制模式,在不添加电流扰动的情况下,控制逆变器输出电流跟随给定信号g v (一般为电网信号或者与电网同频同相的正弦),此时
L i =g v
在添加干扰信号时,电流的参考信号为正弦信号g v 和干扰信号gi v 的差,则
L i =gd v =g v -gi v
并网情况下,公共点PCC 的电压PCC v 为电网电压,如果逆变器输出和负载消耗的功率相匹配,那么在不添加扰动情况下电网断电时,PCC 点的电压不发生变化,会导致孤岛发生。
而在添加电流扰动的情况下,电网断电时,PCC 点的电压取决于逆变器输出电流和本地负载。
PCC v =L i Z=(g v -gi v )Z
PCC v 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gi v Z 的电压降,超出欠电压保护的阙值范围,即使在功率相匹配的情况下孤岛也可以检测出来。
4.1 主动电流干扰法软软件实现
图9 主动电流扰动法检测孤岛的流程图
主动电流扰动法检测孤岛流程如图9所示。
在这个方法中,要主动给电流幅值施加偏移量,那这个偏移量只能是负的,即减小电流的幅值,因为如果增大电流幅值,就有可能使逆变器过载。
另外,施加的偏移量不能过小,如果过小就有可能电压幅值变化也不够大,没有超出电压的限制,导致检测孤岛失败,所以施加的偏移为给定值的50%是合理的。
主动施加的偏移量比较大,导致逆变器的输出效率会有明显降低,因此不能每个周期都施加电流偏移量,要根据反孤岛检测时间和逆变器的输出效率综合考虑,来确定主动扰动的频率。
我们设定每隔20个周期施加2个周期的电流扰动,numA=20,numB-numA=2,即numB=22。
使用NUM计数周期,NUM初始值为0。
首先检测公共点电压的频率,如超出限制,则判为孤岛,逆变器停止;若频率检测正常,采样公共点电压和电流,若电压超过限制,则判为孤岛;若电压检测正常,NUM计数加一,然后和numA比较,若小于numA,即计数周期还未计满20次,不施加电流扰动,给定正常电流,然后重新开始循环检测;若大于numA,则表示计数周期已有20次,接下来两个周期要施加电流扰动,即NUM计数到第20,21周期时为施加扰动周期,和numB (numB=22)比较,小于numB时,给电流施加扰动,我们给定电流的偏移量为50%,然后开始下一次循环,若计数到了22,即表示电流施加扰动结束,NUM清零,开始下一轮的施加电流扰动的大循环。
从以上分析,主动电流扰动法软件实现不算复杂,单台运行时没有检测盲区,施加的电流扰动不产生谐波,不会污染电网,但是也有几个不足。
首先,施加电流扰动时会明显逆变器的输出效率,减小了发电量;另外,每隔N个周期给电流施加扰动,当发生孤岛是,检测出孤岛的时间可能会大于0.02·N(s),如果N取过大时,检测出孤岛的时间就比较长,如果N去过小,则对逆变器的输出效率有比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