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接纳爱是包容
时光如梭,和班里的孩子的朝夕相伴已度过了三年。
三年里,孩子们已从“小宝宝”长成了“小大人”。
能够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心里尽是满足。
马上要毕业了,回想起三年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初入园时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和一件件趣事,却是我一生难忘的珍贵记忆。
记得接小班时,我们班的孩子基本都是没有入过托班的“新生”,孩子们大多是使出浑身解数表现出各种不要离开爸爸妈妈的行为。
但是班里有一个小姑娘却是十分的安静和听话。
她长着一张圆圆的小脸,圆圆的眼睛,留着齐刘海的娃娃头,简直可爱极了,老师们都很喜欢她,都亲昵地叫她“小苹果”,而她每次都会对老师报以甜甜的微笑。
可是我们渐渐发现,每到中午睡觉时,小苹果总会偷偷地拿出一块看上去脏脏的“抹布”,然后拿在手里,有时候还要含在嘴巴里,才能甜甜的睡着。
我们两个老师意识到孩子是一种恋物的表现,可是我们见过恋小熊、恋娃娃的孩子,却从没见过恋“抹布”的呀。
后来通过与孩子妈妈联系后才了解到,这块不是脏脏的“抹布”,而是从小包裹她的床单的一角,自从断奶开始,她就几乎不离手,她说那上面有妈妈的味道,是她宝贝的“妈妈布”。
因为每天都洗,所以看上去已经不那么漂亮了。
原本不想让她带到幼儿园去的,可是她哭闹不已,没办法只好带去幼儿园了。
作为幼儿教师,我很了解初入园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分离焦虑症,
而孩子的恋物行为也多由缺乏安全感而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恋物行为,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其实孩子出现恋物行为,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因为老师、家长越紧张,孩子就越不知所措,这更不利于孩子改正。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孩子产生恋物现象的原因,给与温和的心理疏导,促进孩子喜欢多种物品,分散她的注意力,从而尽量减少孩子对物品的依恋。
为了让小苹果能够克服对“妈妈布”的依恋,我们老师也采取了很多潜移默化的方法。
安排好每一堂课,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快乐,利用幼儿园里的各种玩教具,让孩子们感觉到幼儿园的生活比家里的更精彩,更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在每天睡午觉时,我们都会轻轻地走到小苹果的床边,轻轻地对她说:宝贝,老师就在你的身边,好好睡觉吧,祝你做个甜甜的梦。
渐渐的,小苹果拿着“妈妈布”的时间减少了,因为她从幼儿园里老师及小伙伴那里获得了快乐,因为在幼儿园里她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有一天,小苹果的妈妈给我打来了电话,她说孩子对她说她可以不用带“妈妈布”到幼儿园里来了,因为幼儿园的老师们就像妈妈一样。
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心里十分感动,孩子虽小,可是她感受到了我们的爱,同样也回报给我们她的爱。
爱是接纳,爱是宽容。
面对孩子们出现的恋物的行为,我们更应该敞开怀抱,让孩子在爱中学会克服,在爱中逐渐成长,在爱中学会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