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

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中华石氏网 2012年10月29日万家姓石氏家族的祭祖习俗传承久远,仅据其家谱、神谕详细记载的,至今即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祭礼中,不仅传承着满族所共奉的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祭祀始母神“佛多妈妈”的礼仪,而且有独具家族特色的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随其家族变迁而生成的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家祭、野祭礼仪。

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满族祭祖习俗的渊源和历史变迁;从内容上看,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既是古今神话、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的真正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地理的乡土方志;形态各异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展现着满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语言和手段——鼓乐歌舞,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是满族音乐、歌舞、美术等现存多种艺术的真正源泉。

总之,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记载传承着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

蕴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维、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音乐、歌舞、美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价值。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是世界共有的民族文化瑰宝!石氏家族祭祖习俗集各种表演艺术和满族民俗事象于一体,丰富的内在思想内涵和多样的外在动态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娱乐功能,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九台市位于东经125°25’—126°30’、北纬43°51’—44°32’之间,地处吉林省中部,吉长两市之间(距长春市49公里,距吉林市76公里),是长吉两市交通走廊地带和长(春)、吉(林)一体化经济区西靠东移的重要“支撑点”和“接力站”,素有“吉林腹地明珠之称”。

九台市东及东北隔松花江与舒兰、榆树两市相望,南及东南与双阳、永吉县(区)毗邻,西与长春市宽城区为邻,北与德惠市接壤。

九台市属松嫩平原东南边缘与长白山余脉过渡的台地,境内地形地势呈西南东北狭长状,东南高,西北低。

境内河网密布,低山耸生。

一江三河(松花江、饮马河、雾开河、沐石河)纵贯南北,长白山余脉即大黑山脉横亘东西。

境内平原、台地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4%、34%和22%。

自清顺治时期在吉林设立乌拉打牲衙门后,吉林及九台一带成为供应皇族生活资料的重要基地,满族人口回迁逐年增多,今天的满族人多为当年打牲丁或屯田兵的后裔。

因此,这一地区有着丰厚的满族文化遗存。

2006年九台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协“萨满文化之乡”。

二、分布区域活态的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以九台市莽卡乡为中心,辐射流布于今吉林省永吉县、舒兰市、集安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满族石氏家族后裔聚居地。

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习俗,虽然是本族族传礼仪。

但近百余年来,其家族原生态的祭祖习俗,对东北地区其他满族家族的祭礼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影响,而且其影响已波及国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习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对其祭祖习俗作了专题研究。

三、历史渊源满族石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家族历史悠久。

据清史、方志记载及满族历史学家考证,石氏家族原居于黑水之滨三江交汇处的招远、抓吉一带,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向南迁徙,途经今阿城、扶余、安图等地,到达桦甸境内的福兴屯,在此居住约20余年,再次迁徙至今辉南境内的扈尔奇山脚下,经与土著部族多年征战,在扈尔奇山上,构筑辉发城并建立了辉发国,即史书上所说的“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发部。

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便是辉发部部主直系后裔。

17世纪初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沈阳)后,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被迁至盛京西南花月堡护城。

清朝顺治初年,乌拉定为打牲地后,石氏家族迁至乌拉辖地郎通屯,不久石氏家族又迁至九台市莽卡,至今已有310余年。

石氏家族(家谱、神谕)的祭祖礼仪的源起,十分久远,但由于当时满族没有文字,只在其家族萨满神话中,可知总体概况,礼仪详情,已难于核考。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有文字记载的(家谱、神谕),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的第一代大萨满,即头辈太爷—崇吉德(生于1650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的神谕中清晰地记载了祭祖礼仪中家祭、野祭的完整程式和传承方式。

从此即以神谕及口传心授的方式稳定地传承着,而且每代萨满都依其家族的生存环境的变迁,社会大文化圈的改变,不断丰富祭祖内容及形式。

从较为单一的原始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扩展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成熟完善于清代同治至民国前期(1862-1930),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中央政权内忧外患频仍,对满族祭祖礼仪的统一约束日渐松弛,故而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更加自主地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后,这一时期石氏家族涌现出了多明阿、石殿峰等大萨满,祭礼中的“跑火池”、“吞炭喷火”、“钻冰窟窿”等绝技表演在这一时期更加完善,这一时期石氏家族的祭祖神器、神偶、影像及祭礼内容更加丰富,并传承至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石氏家族祭祖礼仪濒于失传状态,祭祖活动停止30余年。

80年代中后期,在宽松的政治形势下,石氏家族在族长(穆昆达)石文尧及传承人(大萨满)石宗轩、石宗祥的精心组织下,按族规恢复了祭祖活动。

这一原生态的满族祭祖习俗的复生,受到民俗学、萨满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前往该家族进行考察研究,以其为典型素材,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和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习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已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对其祭祖习俗作了专题研究阐释。

自本世纪初,石氏家族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祭祖礼仪传承人的培训工作,现已有3名萨满传承人和众多助手,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还不能独立主持祭礼。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不但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倍受旅游界青睐,近年来,长春、吉林地区的旅游景区,纷纷邀请石氏家族到景区进行祭祖礼仪演示,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盛赞。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从石氏家谱、神谕记载中统计,截止目前已传承了十一代。

四、基本内容石氏家族祭祖礼仪的宗旨是“慎终追远”,不忘根基,牢记祖宗。

内容是:祭典祖先,垂念根基,祈祝天地,风调雨顺;祈求家族,人丁兴旺;祈福延年,祛病消灾;祈祝行人,平安早归;祈祝将士,凯旋荣升;祈福祈寿,合家平安;娱神娱人,人神同乐。

形式是:通过通宵达旦的狂歌漫舞、游戏竞技,阖族共聚的喜庆筵宴,培养铸就族人豪爽开朗、热情奔放、英武膘悍的性格和为民牺牲精神。

以及抵御外侮、共抗强敌,为开疆拓土而战的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场面恢弘,并有诸多场地器材;全族参与,分工明细;阵容庞大,气势雄伟。

祭祀程序讲究,神祗众多,且大多都有实体偶像,必须依次在偶像前祭拜。

基本过程是:(一)、起坛“起坛”即是祭祖习俗礼仪的序幕,主要工作是检查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场地器材、神器、牺牲品与不牺牲品是否完备,再进一步添置或购买。

准备就绪后,萨满焚香请示并祈祝太爷神保佑此次祭礼顺利成功,并对祭祀所需辅助器材进行虔诚地逐一置放。

(二)、正祭“正祭”一般根据时间或内容可进行三天、五天或七天。

1、家祭起坛的当天晚上先隆重地悬起家神案子,在祭祀前,要进行淘米、击鼓震米、打打糕、做供糕等活动。

然后跳起腰铃舞,萨满带领族人对家神案子叩拜,击鼓颂唱祭拜南炕家神、西炕家神、敖都玛发、佛多妈妈等神祗。

这段祭礼一直持续到天明。

2、大神祭家祭后稍事休息,便开始石氏家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大神祭礼。

(1)、悬大神案子萨满与族人虔诚的焚香礼拜后,从西墙祖宗板上庄严肃穆地请下祖爷匣子,从中请出绘有石氏家族六位大萨满——太爷神像以及各种动物神象的大神案子,悬挂在西墙上。

(2)、摆供品大神案子悬挂完毕后,要将所有供品逐一有序地摆放在大神案子前面的供桌上。

其供品主要有:供酒、供糕(即打糕)、供果、供馒头、香炉,个数也有讲究,神案上有几位太爷,就摆放几份供品。

同时,要将诸多木雕瞒尼神偶依序排列在供桌的前面。

一切就绪后,族人依照长幼辈份分批拜祭。

(3)、排神全族人拜祭后,举行隆重的排神仪式。

排神分室内、室外两个场地进行。

室内也称神堂,由德高望重的老萨满承担。

室外也称神坛,由家萨满协同两个助手完成排神任务。

承担排神的两位萨满都要穿上神服、系上腰铃,击鼓诵唱。

诵唱的内容是:恳请各位太爷神、瞒尼神、动物神下山享祭,并祈祷各位神祗保佑其家族平安康泰、子孙兴旺,保佑本次祭祖活动一切顺利、圆满成功。

(4)、放神首先恳请首席瞒尼神——按巴瞒尼降临神坛,巡视检查此次活动还有哪些不周不足之处。

按巴瞒尼神降后具体表现为手执两面铜镜,四处巡查,边歌边舞,驱魔除邪。

其次,要将所有瞒尼神统请一遍,逐一表演,每一位瞒尼神所用的兵器(即神器)均有所不同,刀、枪、剑、戟、棒、叉、锤、鞭等无所不有。

所谓看神实际上感受到的是鼓乐之响,舞蹈之形,声乐之音。

再次,是对动物神的祭典。

该家族主要崇拜的动物有:狼、豺、虎、豹、蛇、蟒、鹰、雕、野猪、黑熊等等。

在其虎神中,又分为飞虎、卧虎、悬虎等不同类别。

动物神祗降临后,多数为模仿动物的觅食、奔跑、嬉戏、哺乳等动作,其中也有夸张的表现。

如飞虎神上到树梢玩耍,悬虎神从大墙内外纵跳,白水鸟神的飞沙走石等。

最后是该家族不同绝技的表演。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跑火池在庭院中,铺一条宽2米,长13米,厚0.2米长方形熊熊燃烧的炭火池。

萨满请下头辈太爷后,手持钢叉在前,众栽力随其后,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往返穿行数次。

②含炭喷火由爱心托亚拉哈盗取天火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成,降神后,萨满将烧红的柳木炭火含在口中吹玩,映出一道道火红的光柱。

③钻冰眼在数九寒天的江心急流处,顺流一字打出十数个冰眼,每个冰眼间距2米左右。

降神后,萨满身裹白布,从最下游的冰眼依次逐个向上钻出。

五、传承谱系石氏家族祭祖习俗的传承,有两种方式:前六代传承人(萨满)的产生均为“神抓”,即已故萨满修炼成圣后,又抓弟子,被抓之人称之为“神抓”萨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