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1-4)节【圣才出品】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1-4)节【圣才出品】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学科,至今尚无确切定义。

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称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在这种两难处境中,心理学家们仍然采用前面的名称,即“abnormal psychology”来命名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

这部分知识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李心天对正常异常区分的非标准化的区分和标准化的区分;(2)郭念锋对正常异常区分的三个原则;(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的分类;(4)常见精神障碍的分类;(5)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与否的三标准;(6)郭念锋评估心理健康与否的十标准;(7)神经症与心理正常的分界线;(8)心理不健康状态的三大类和分类标准;(9)压力强度三大类的区分标准、压力适应的三阶段的特点处理;(10)造成症状的三个应激源、三个中介系统症状表现的三个临床相。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考查目标】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变态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3.变态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内容详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由此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常群体。

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比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

而且,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这一事实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本书参考ICD-10的方法,用“精神障碍”描述心理异常,如果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则称之为精神病性问题。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一、变态心理学的含义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具体说,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坏,等等。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2.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西方人最早关注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大概始于公元前400年。

(一)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天才的推论。

1.他用体液学说,即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他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2.尽管当时人类受到科学手段的局限,无法直接证实这种推论,但是,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二)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期间,希波克里特关于心理异常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时,心理异常现象完全被看作魔鬼附身,于是鞭扣、火烧、禁闭、捆绑作为驱鬼的手段横加在患者身上。

(三)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虽然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对象同是异常心理,但在17世纪以前,由于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障碍人的重任,所以他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

(四)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2.几乎与此同时,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这种强有力的形势,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应从20世纪算起,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作者,则各自有所侧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两个基本命题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这两个基本命题,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绪、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依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1)“固着”。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

这种“固着”,就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2)焦虑。

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压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我们就会体验到痛苦;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虽然意识不到痛苦,但是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就会彻底消失,它们只是隐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

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1.人物: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他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2.研究路线: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这也是行为主义的一般技术路线。

3.主要观点(1)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巴甫洛夫曾经有如下说法:“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2)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3)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

他始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

按照行为主义的一般技术路线,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他各类学习理论不断涌现。

如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这为我们对人类心理异常的解释与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潜能”概念,同时赋予“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本节小结】本节主要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简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的三个现代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考查要点】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2.标准化的区分原则;3.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内容详解】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以下三大功能: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1.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

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

其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