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性质和使命大学起源于何时何地,各家说法不一。
追溯到古代,我国汉朝的太学可称之为大学。
但教育界一般公认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行会组建而成的。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学者的利益,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
当时的教学内容很单一,主要设有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科,为贵族培养牧师、医生、律师等。
在黑暗的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控制一切,因而大学成为神权的附庸。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反动、愚昧的神权统治,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兴起。
18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受到高度重视,大学开始了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主的实科教育、专业教育,大学传授知识的使命进一步加强。
19 世纪末,大学开始从事科学研究。
20世纪初,提出大学应为社会服务。
可见大学的性质和使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随着社会的演变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那么,大学的性质和使命是什么?一、高等学校的性质(一)概述性质是指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它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正是由于不同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的不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姿态。
由此,所谓高等学校的性质就是指高等学校所具有的根本的属性,不同于中学、小学,例如,专业性是大学有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青少年的一般文化素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青少年的智能。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特点;另外,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大学学习活动的核心。
大学的学习与中小学相比,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性的教学多,指令性的要求少,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自主性的特点。
(二)高等学校的性质1. 教育性任何类型的学校都具有教育性,而大学的教育性却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是高学历教育,是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高深、系统。
二是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不能仅教会学生谋生, 还必须教会学生“为何而生,如何做人”,促成学生完善的独立之人格。
要教育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的,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有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而奋斗的精神;以及健全的心理等。
2.学术性学术性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蔡元培在就职北京大学期间曾精辟的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术为当以研究学天职,不当为大学升官发财之阶梯”。
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L ·Boyer) 是现代美国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学术教育思想对20 世纪后期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并引起了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对自身的反思。
他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 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
探究的学术。
博耶指出,“在学术界, 最高的宗旨就是对知识本身的追求, 就是探究的自由, 并以专业的方式沿着自己的调研前进, 而不管它导向何处。
”研究始终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 也是学术生命的心脏。
博耶认为探究的学术有助于知识的发现与积累, 有助于创造一种智力上的激励,并对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综合的学术。
“就是要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 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 在阐述数据中有所发现, 并常常教育非专业人员。
”博耶认为, 各种知识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联系, 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独立的学科探索。
作为学者, 如果只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自己专业的范围内, 而不是从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分析和理解问题, 则不能做到全面深刻的研究, 也不能发现新问题。
博耶认为综合的学术与探究的学术不是相悖的, 而是紧密结合的。
探究的学术问的是“要知道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而综合的学术则还要问“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能否对所发现的东西给予综合的理解”。
从探究的学术到综合的学术是可递进的, 首先在某一学科领域的边缘寻找问题, 从事探索, 然后进一步扩展到不同学科相互重叠的地方, 并努力发现新的知识。
应用的学术。
当知识被发现出来后, 应该运用到实践中。
学术应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学术可以从理论到实践, 也可以由实践返回到理论, 验证和修改理论, 同时发现新的理论。
双向的应用活动有可能会给人带来新的智力上的思想。
比如医疗诊断中、心理治疗中、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等可能会迸发出独到而新颖的思想火花, 就连“哲学和宗教也可以在学术的应用中变成为人的内在洞察力”。
博耶特别指出, 学术应用时应该区别公民性的服务和知识应用性的服务, 前者不属于应用的学术范围, 后者才属于应用的学术范围。
教学的学术即传播知识。
博耶指出, 教学的作用就在于传承知识。
倘若不存在教学, 知识的连续性将中断, 人类知识的积累就将大大削弱。
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性活动, 为此博耶要求教师要消息灵通, 要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之中。
其次,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它要试图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打通交流的桥梁。
再次, 好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传播知识, 同时还学习知识, 自身也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教学的具体形式多样, 作学术报告是一种形式, 在教室里上课也是一种形式, 它们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
3.自治性大学自治是一个历史概念。
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自治指大学作为社会法人机构,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任何机构的控制或干预,能够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施。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认为,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
无论它的经费来自私人捐赠还是国家补助,也不管它的正式批准是靠教皇训令、皇家特许状,还是国家或省的立法条文,学者行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中国当前与之类似的概念称之为“高校自主权”。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
大学为何需要自治?首先,大学自治能使高等教育更及时地反映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为专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与社会之间发生直接紧密的联系。
其次,大学自治有利于大学之间公平竞争、诞生一流大学。
另外我们还要必须认识到,大学自治并非完全自治:大学自治是有限度的。
事实上,绝对的大学自主与自治不仅现在没有,过去也不曾有过。
中世纪大学获得的只是某种程度的自治,而非完全自治。
政府要控制大学,大学想维护自治,这种斗争自大学产生以来从未停止过。
当前,西方国家高校虽然享有较充分的自治,但也是有限度的,国家同样要干预,只是干预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大学自治是有差别的。
实际上,不但国与国之间,而且一国之内的不同高校之间、同一高校的不同方面,其享有的自治权是存在差别的。
一般情形为,西方国家高校偏重于大学自治,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强调国家干预;性质不同的大学享有的自治存在差别,如美国、日本私立大学的自治权明显高于公立大学;大学的层次、类型高低与自治权的大小成正比,声誉、地位高的名牌大学拥有的自主权大,职业性学院的自主权相对较小;校内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自治存在差别,如传统的德国大学在内部管理、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当自治权,但政治、人事方面的自治权不多。
4.政治性尽管中世纪大学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尽管实现自治与独立是大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但大学还是难以成为游离于政治势力之外的“世外桃园”,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中世纪大学还是当代各国的大学,政治因素都从多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给大学打上了政治性的烙印。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制约着大学的管理体制和大学办学的方针与目的等。
因此,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是无法回避的。
人才因素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越大,大学就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复杂,大学虽然提倡自治与独立,但这种自治和独立只是相对而言的,是难以完全摆脱政治干预的。
政府对大学的直接干预和影响虽不断减弱,但政府运用财政拨款、立法和提供信息服务等间接手段对大学进行干预则会长久存在。
5.社会性大学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机构,大学与社会中其他机构之间存在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大学却具有相同的社会性,在社会中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职能。
大学的社会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从世界教育史看,资本主义前的大学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的大学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以来的大学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大学则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是大学要服务社会。
大学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大学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努力培养各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从资源配置来说,大学教育既不是公共产品也不是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 由此大学也具有社会公益性,必须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是大学要充分依靠社会、利用社会力量办学。
大学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投资, 而要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费来源多元化。
大学是为社会各方面培养人才的, 社会各方面都应支持和帮助大学的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6.开放性开放性是针对封闭性而言的。
大学的开放性, 其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是大学要拆除与社会隔绝的“围墙”,敞开大门,走向社会,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要大学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依此修订教育计划、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服务。
二是让社会走进学校。
大学是全社会的事业,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和欢迎社会有关部门参与办学,请他们帮助学校制订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体系,聘请有理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吸收社会资源办学,把学校后勤交给社会去办。
三是大学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大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很大的教育市场, 应对社会开放, 主动为社会服务, 如实行多种体制、多种办学形式, 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人才, 满足各部门、各种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是大学要对国外开放。
现代大学不仅要走出校门办学, 而且要走出国门办学, 加强与外国高校的交流、合作, 师生的往来,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吸收外国专家来校讲学, 吸收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我们的教师也可以到外国去讲学、进修, 鼓励学生出国留学, 一方面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一方面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
7.国际性和民族性从中世纪开始,大学就带有一定的国际性,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当时的学者们从四面八方向城市中心汇集,他们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