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出现理想淡漠,心灵脆弱,重利轻义,待人冷漠,缺乏真情和爱心,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面对当前农村学校德育低效的现状,面对学生品德滑坡的事实,面对学校德育环境的诸多变化,面对德育工作者们付出了辛勤努力却不能获得明显的预期效果的困惑,无一不令人忧虑。

借于此情况,就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做法谈谈笔者肤点的看法:
一、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德育工作的核心难以体现
(1)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可是,往往人们一谈到素质教育就认为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一些谋生所必须的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

教育制度依然行使着应试的功能。

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由于环境、条件、场地等限制,无法开展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教育,整天读死书,死读书,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德育。

(2)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渠道不畅通。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功能。

(3)学校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升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社会各方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的现实,学校在衡量教学质量及教师工作时不得不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重要依据,由此德育工作似乎永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2.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1)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

学校德育的主体应是学生。

但现实中学校德育虚多实少,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为什么学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等待加工的“原料”。

(2)学校德育注重灌输,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

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直接导致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3.德育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1)“西方”思想、市场经济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一
些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把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法律、纪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与民主、人权概念对立起来,把正常的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不民主、不尊重人权,对老师的正面教育产生逆反的心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

(2)不良文化制品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些音像、书刊大肆宣扬暴力、色情,黄、赌、毒泛滥成灾。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影响迅速扩大,这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3)不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旧的应试观念的影响。

家长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很少过问,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无微不至”。

其次是过分溺爱。

形成了孩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

第三是家长双双外出,对孩子放任自流。

第四是不少家庭存在着许多家庭精神污染。

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不正之风,低级趣味等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开展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
针对农村学校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开展德育管理工作:
1.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诸多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可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学校将学科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100%体现情感教育,并要求各备课组每学年都要制订德育教育计划,每个学科都要有与德育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德育主题活动,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而且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2.发挥校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教育成果汇总,是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可根据学校的具体环境,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订制多种校本课程,按计划实施教学。

学校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感。

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生观教育,学校德
育处可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收集中外名人的不平凡人生的资料,也可组织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撰写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后,并由德育处装订成册后发放到各个班,并由班主任组织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可邀请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法制的图片展览,通过看、听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鉴别水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些有益的尝试,这样德育教育的效果会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3.充分挖掘优化校园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

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要先做到。

要求教师做到讲民主不专制,和蔼待人不粗暴,有个性但不张扬,在学生面前不抽烟不随地吐痰,整理好办公桌等,力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增强德育效果,从而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可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德育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里、教学楼的走道上和楼梯口,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的主要宣传教育工具,每周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讲话内容应扣紧德育教育。

4.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
德育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学校围绕德育课题目标,可组织开展一系列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如“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法制教育”、“珍爱生命”的教育、“感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等。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宣传改革开发成果,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意识;加强珍爱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重视交通安全等。

5.优化家庭生活环境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在这方面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其次,家长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
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

同时,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获得了比在学校更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

因此,我们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构建完整的家庭德育体系为宗旨。

6.加大表彰力度,寻找不同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求信任的心。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应想办法让这颗渴求信任的心能得到信任。

这样,德育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收到成效。

学校可以把每星期各班的好人好事都公布在德育窗口处,并且每学期开展一次表彰大会。

针对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表彰,既是对活动的总结,又是对学生的肯定。

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找到自信心,从而确保德育教育的成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新时期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树德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