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增养殖学
在2003年的虾产量中:
南美白对虾60万吨(海、淡水养殖产量各50%),该虾等渗
点约20
斑节对虾5万吨、日本对虾4万吨
中国对虾、蓝对虾(细角滨对虾 Peanuts stylirostris)、新对
虾6万吨
全国出口产值10.7亿美圆。
1991年全国河蟹产量8400吨
2000年
23.2万吨
2002年
Agricultural Lime、生石灰等。透明度大摄食差,生长慢。
池中有些藻类,如微囊藻属、颤藻属的藻类多,养殖虾的虾
肉有泥土味,售价将降低。
泰国内陆开始发展养殖Peanuts monodon,盐度3~5‰,封闭
式,慢慢加淡水,密度25~30只/m²,2.5t/Rai。
养殖效果好的,10个Rai一季(120~150d)可赚30万港币。
特定病原(SPR)苗种。开展高新技术育种,选育种中国对虾
“黄海一号”正在推广;中国对虾三倍体、四倍体育种接近规模
化。
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16.2kg,第一位马尔代夫191
Kg,第二位马来西亚58.5kg。虾类消费除美国外,日本是第二消 费进口大国,人均虾年消费量3kg,每年约进口30万吨,1500亿 日圆,占日本水产品进口总值的17%。2004年主要从印度、中国 进口。
水交换:放苗一个月不换水,第二个月补水,尽量少换水。 蓄水池养水不一定消毒,但pH值要尽量一致。在不换水的情况下,
每3天可投放一次石灰,每次15kg/Rai;
增氧机:水车式,使水旋转,将脏物集于中间,通过底排水 排出。 增氧机的数量可随对虾的生长加多及加叶片,通常>8/Rai。
池水溶解氧标准>3ppm;
通常产量越高,风险越大,600kg/亩是比较适宜的。
年份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2007年
7.可利用养殖的地域、水域面积大,向海洋要粮食。
其他如:劳动力资源、水产技术力量、饵料资源、可供养殖
种类、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
三、虾蟹类增养殖发展概况
世界虾类捕捞量 1958年 44 养殖产量 1985年 22
(万吨) 1968年 68 (万吨) 1988年 60
1974年 124
1991年 70
2.日本
1964年突破人工育苗关
水泥池养殖(鹿儿岛)20~30t/ha
拦网式养殖(天草地区)
年产量2000~3000t
技术高,但地域有限。
3.印度尼西亚
1992年产量13万吨
2004年产量24万吨
2005年产量30万吨
4.厄瓜多尔
位于南美洲,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河口、港湾众多,雨
量充沛,海域肥沃。养殖对虾年产量10万多吨,养殖种类南美白
海洋生物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方向的一部分。
3.重要的出口换汇物资,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水养殖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海经济发展的重
要产业之一。虾蟹类由于价格高,养殖经济效益高,成为一些沿
海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瓦房店交
流岛乡水产总产值达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
经济发达程度—劳动力成本、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能力等。
1.中国
1999年我国渔业产量即达4212万吨,捕捞1800万吨、养殖
2400万吨,2004年达到4500万吨。虽然我国的渔业产量世界第一,
但入世以后,水产品的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尽管原因很多,但
能出口的精品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发展精品,提高规格,
和12.7%。2004年1~6月出口虾6.2万吨,3亿美圆。2004年下半年
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反倾销,使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
4.恢复和增加水域虾蟹资源的重要手段
由于发展水利事业,阻碍了某些种类洄游通道;而工农业污
染,使繁殖场受到破坏,资源减少,典型的如中华绒螯蟹,因此
必须进行增殖放流。
二、发展虾蟹类增养殖的有利条件
对虾养殖业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台湾的特殊政治地理位置 及经济
势力、技术水平,开始资金、技术的大量出口,此举对东南亚的
虾类养殖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对虾养殖主要危害的病毒
WSSV(白斑综合症病毒)
TSV(桃拉病毒)
YHA(黄头杆状病毒)
IHHNV(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针对上述病毒,有目的的生产无特定病原(SPF)苗种和抗
种中的抗病因子,抗病虫害,并能增加木质素的生成,抗倒伏,
提高产量。
从甲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虾青素,添加到配合饵料中养殖鲑
鱼,能大大改观鱼肉的色度。
饲料添加剂 乳清富含蛋白质,但不易被消化。加入几丁质
可使动物(牛)获得消化乳清的能力。
益力素(低聚糖) 作为添加剂与Vc配合使用,前者与饲料
比1:1200、后者与饲料比1:2000。8d为一个服用周期,连续服
系统研究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的生物学、生态学,奠定了人工育
苗的理论基础。80年代,突破了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难关,
掌握了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
育苗能力:1980年 育苗水体6万m³ 出苗量0.6万尾/ m³
1984年 育苗水体10万m³ 出苗量8万尾/ m³
1988年 育苗水体70万m³ 出苗量14万尾/ m³
虾蟹类增养殖学
绪论
虾蟹类增养殖学:研究虾蟹类增养殖原理与应用技术的一门学科
以增加水产资源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生存、生长、繁殖等
内在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人为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一、开展增养殖的意义
1.食用价值
高蛋白 15~20%
低脂 1~3%
低糖 1~5%
多维 Va、Vb₁、Vb₂、尼克酸
矿物质 Ca、P、Fe等。
2.工业原料
壳的主要成分:聚氨基葡萄糖,即2-乙酰胺葡萄糖缩合物
(C32N54H4O21),作为工业原料,其应用广泛。
(1)可溶性甲壳质
经过去钙、脱脂、漂白、脱乙酰基化学处理制成,溶于1%
稀醋酸成透明胶体溶液,黏度高,与水稀释不起沉淀。应用于纺
织、印染、造纸、医药、食品工业。
开机方法:30只/m²,白天可以不开机,晚上开;50~60只/m²
白天也要开;投饵时停机,小虾停2~3hr,大虾停1~2hr;
注意底栖生物群落浮起,其死亡沉淀后,产生大量的氨,一
个月后会引起虾死亡;
养殖池水色,要稳定,透明度30~45cm,pH值7.5(晨)~8.5
(下午),调节时使用脱水石灰(HY)、白云石(Dolomite)、
(2)医药
缓释药物胶囊
隐形镜片(对氧气是半渗透膜)
外科缝线 与尼龙线比较,可减少疤痕、可自体吸收、在碱
性环境中稳定,避免引起排斥反应,即过敏,尤其是在尿殖系统
方面的手术
聚安康(β(1,4)聚D—葡萄糖胺) 降血糖、降血压、降
血脂;
活化淋巴细胞、强化人体免疫等
(3)农业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科学家用壳聚糖处理麦种,激活麦
单茬比较稳定的产量在10万尾/ m³,高产的可达50万尾/ m³。
上述育苗水平系指中国对虾。除此之外,还进行了斑节对虾、日 本对虾、南美白对虾、长毛对虾等多种虾类的人工育苗。
年份 养殖面积(万亩) 养殖产量(吨)单位产量(kg/亩)
1978年
2
450
1983年
30
10000
30
1988年
对虾。
5.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
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自然条件优越,年产量数万吨至几十
万吨。 越南是全球第三大养虾国,2007年产量38万吨。
6.泰国
养殖面积120万亩,1992年18万吨
1993年21万吨
1994年24万吨,及至目前,产量较稳定,
2007年养殖虾产量50万吨,世界第二大养虾国。
1981年 130
1993年 100
1983年 160
1995年后200
1990年后180~200
2006年 328
2006年 311
2007年 325
2007年 327
2007年的养虾产量中白虾230万吨、草虾60万吨。
黄渤海中国对虾高产年份达到3万多吨,低产年份数千吨,
资源量变化较大。虽然捕捞力量增强,但资源有限,同时过度捕
1260000
90年代以前池养单产最高是1吨/亩(连云港水产局),养殖
产量绝大部分是由半精养提供的。进入21世纪后,养殖产量大多
由精养提供。
1992年,我国的对虾产量达到24万吨。其后由于病害原因,
养殖陷于低谷,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探索,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001年,养殖对虾产量30万吨。2003年达到80万吨,其中海水50 万吨、内陆河口地区30万吨。海南、广东、广西占总产的61%, 平均产量5000kg/ha。海南达到8000kg/ha。而山东、辽宁、河北 平均只有700kg/ha。
34万吨
2004年
41.5万吨
江苏省养殖面积600万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
我国的台湾对虾养殖稍早于大陆,1977年开始进入规模化养
殖。早期较多养殖日本对虾,之后养殖斑节对虾。1987年总产量
即达到12万吨,而1988年跌落至3万吨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
是养殖对虾大面积感染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使台湾的
化学药品、有毒物值质的控制;
抗生素残留量鉴定;
污水处理要求、排放标准、控制环境;
池塘改造和清池(晾干池底,清淤并运出池外,补充新土)
病虾池的消毒处理。
基本的养殖技术:
PL15上市,养殖密度24~45尾/m²,成活率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