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体会

《XX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体会

《XX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体会
XXX年下半年,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泰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

XX年11月,泰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研究确定,将《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列入XX 年度立法计划,并明确由泰州市水利局牵头起草。

历经8个月,泰州市首部实体法正式出台。

XX年6月30日经泰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条例》的立法背景
泰州是一座“水城”,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水对泰州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泰州市在水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从泰州市实际出发,制定《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能够解决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推进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泰州市绿色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共六章四十条:第一章总则,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各方面
责任等进行了规定。

第二章饮用水源保护,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保护等进行了规定。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对建设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方面的污染防治进行了规定。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对地下水保护、河道轮浚、护坡护岸保护、重点水域的保护等进行了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针对前面章节规定的禁止行为和活动设置了相应的处罚。

第六章附则,明确了《条例》的施行时间。

《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的主要特色主要有:一是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市、县级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其主要负责人对水环境保护任期责任目标负主要责任。

乡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各类开发区承担水环境属地保护责任。

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将水环境保护纳入区域环境综合管理,鼓励政府对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进行市场化运作。

二是强调了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明确了市、县级市政府共同实施专项规划,实现长江作为饮用水源在泰州市的全覆盖,以立法形式解决了兴化地区至今喝不上长江水的问题。

《条例》详细列举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的禁止行为和活动,特别禁止了
泰州市存在较多的水上餐饮,有效保障了全市500多万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三是突出了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

针对泰州市大量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依法处理随意排放、造成比较严重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条例》分别对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作出了规定,并在法律责任部分明确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增强了法规的可操作性。

四是加强了对农作物秸秆的管理。

针对泰州市实施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后,出现将农作物秸秆抛入河道的现象,《条例》特别制定了禁止向水域内倾倒、抛弃农作物秸秆的规定,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强化了对农作物秸秆的管理。

五是创新了对重点水域保护区的规定。

《条例》根据泰州市实际,授权市、县级市政府可以划定七类区域为重点水域保护区,这在地方性法规中属于首创,必将有力地推进全市水环境保护工作。

六是严格了对水环境污染的处罚。

《条例》的法律责任共11条,依据上位法的立法原意,结合泰州市的执法经验,多数条款提高了上位法的处罚起点,其中部分条款弥补了上位法的空白,体现了泰州市对水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使得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
第 3 页共6 页
在泰州市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

三、立法的几点体会
1、健全的领导机制为《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14个部门以及各市政府负责人参加的《条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

市水利局、环保局、住建局、农委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起草工作组专项从事起草工作。

市水利局还聘请了河海大学环境法学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参与起草。

市人大充分发挥地方法规制定的主导作用,统筹立法各环节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立法中遇到的问题,保障立法有序推进,市人大法工委、农工委全程参与起草调研。

市委常委会两次专题听取《条例》起草情况,作出决策部署。

市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务实进取为《条例》的顺利起草出台提供了有力保障。

2、完善的立法思路为《条例》的起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

解决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水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确定法规草案编制方向和框架。

二是突出创新理念。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制定出一部有泰州地方特色的,相对传统“水环境保护”理念有所创新、标准有所提高的《条例》。

三是凸显
严格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

四是具备可操作性。

《条例》编制既要创新,又要务实,准确界定有关部门职责,明确执法主体,健全行为规范。

3、广泛的调查研究为《条例》的起草奠定了科学立法的基础。

《条例》起草初期,起草工作组及课题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立法调研,在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条例》草案的总体框架。

起草期间,专程赴青海省、广东省中山市学习相关法规起草的经验,借鉴省内南京市、无锡市及安徽省合肥市的水环境保护立法举措,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条例》,随后4次召开专题座谈会,5次书面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与市人大及其工作机构进行了4次会商研究,按意见修改完善。

市法制办对《条例》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主持召开了《条例》专家论证会,相应进行了补充修订。

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较强操作性、可执行性的具体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

4、开门立法的举措为《条例》的起草开拓了民主立法的途径。

为保证《条例》的公正、合法和可行,在《条例》审议阶段,市人大在泰州日报、泰州人大
第 5 页共6 页
上全文刊登了《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同时,向各市人大发出通知,请他们组织对《条例》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并要求各乡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组织村、社区讨论《条例》、反馈意见,要求民主立法联系点收集基层意见。

深入各市召开由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对《条例》的修改意见。

依托地方立法研究院和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修改完善《条例》,邀请省人大法工委专家来泰进行立法指导。

全市共有XX多人次参与法规草案修改,提出意见XXX余条。

市人大对这些意见逐一分析研究,采纳了140余条,对《条例》进行了6次全面修改,改动内容达70余处。

5、因地制宜的理念为《条例》的起草彰显出地方特色。

在《条例》起草和审议中,严格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和《泰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基本流程》的要求,突出立法的重点,因地制宜地拟定能解决自身客观问题的条款。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基本明晰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协调联动的执法管理机制,形成适合泰州水环境治理的制度。

总结和提炼各行政主管部门在水环境保护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措施,设置有关规定。

这些设定更接地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充分体现了立法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