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滋阴学说滋阴是中医学调整阴阳的一大治法,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虚证候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滋阴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奠定了基础,孙思邈、王冰、钱乙、朱震亨、王纶、赵献可、张介宾、缪希壅、叶桂等对滋阴学说作出了重要发挥,使滋阴学说日益完善。
第一节滋阴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丹溪翁传》:“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
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
……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1]第二节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特点一、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一)阴虚阳亢(靠边,前空两字)1.阴液耗损过度(1)过汗失血:如(2)过服温燥药物食物伤阴化热:2. 慢性病消耗1)*******:***********(同上)①******;②*********;③*********。
(二)阳盛伤阴1.外感病化热伤阴(六气化火伤阴)2.情志过极化火伤阴3.邪郁化火伤阴二、滋阴学说的学术特点(一)*********(靠边,前空两字)1.****** ********** (靠边,前空两字,标题后空一字)(1)*******:*********(靠边,前空两字,标题后冒号接正文1)*******:***********(同上)①******;②*********;③*********。
第三节滋阴学说的学术发展一、《内经》为滋阴学说的奠基阶段关于滋阴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论述病机“阴虚则内热”,“阳盛则阴病”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治则如“补其不足”,“阳病治阴”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二、晋唐宋时期为滋阴学说的临床发展阶段《千金要方》治疗伤寒主用除热解毒同时注重养阴生津,如“生地黄煎主热方”。
注重临床应用经验总结,理论阐发不足。
王冰对滋阴学说作出重要理论发挥,如“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取肾者,不必齐以寒……强肾之阴,热之犹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肾气丸去附桂变为千古滋阴名方六味地黄丸。
陈言《君火论》对朱震亨的相火论有影响。
三、朱震亨对滋阴学说的理论阐述朱震亨滋阴学说的理论比较全面的发挥了(一)阳有余阴不足论1.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哺乳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
”—阴气难成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内经》曰:“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
—阴气易亏“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阳气有余《格致余论·慈幼论》:“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 …不衣裘帛”。
“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
“肠胃尚脆而窄… …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
只与干柿、熟菜、白粥,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
《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饮食甘美,身安病瘳”。
《格致余论·养老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
“至于饮食,犹当谨节。
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
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百不如意,怒火易炽。
…所以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其不可食者明矣”。
《格致余论·茹淡论》:“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
《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饮食甘美,身安病瘳”。
⑵根据理学“阳常盈阴常亏”理论⑶根据自然现象的观察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天大—阳—阳有余地小—阴—阴不足日—阳—常圆不缺—阳有余月—阴—有圆有缺—阴不足⑷根据《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的学说《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阳道实—阳有余阴道虚—阴不足朱丹溪根据理学的“阳常盈,阴常亏”和《内经》:“阳道实,阴道虚”学说,通过对自然状况和人的生、长、壮、老生命过程的分析,认为人之阴气难成而易亏,而人之情欲无涯,人自小到老皆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状态,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人体在一般生理状况下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存在,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和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势必加剧这种状态而发为疾病。
所以,“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既说明了人体的基本生理状况,又有其病理意义。
2. 相火论⑴丹溪以前对相火的认识①《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②钱乙“肝有相火,肾为真水”。
③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
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
君相虽为二火,论其五行之气,则一于为热也”。
④张元素认为:“命门为相火之源… …主三焦六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 …分布命门原气”。
⑤张从正《儒门事亲》曰:“八卦之中,离能煊物。
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
六气之中,惟火能消物……。
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
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
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而津液竭焉”。
⑥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证》云:“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⑵相火论的内容①相火之常—相火为人身动气相火寄于肝肾二部“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相火主动“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动中有静,动静相联动中有静,动之不过——“相火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
动而无静,动之太过——相火妄动。
“吉凶悔吝皆生乎动”。
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状态密切相关。
“彼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
②相火之变—相火妄动为贼邪五行厥阳之火煽动相火“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
情志过极—大怒则火起于肝;房劳过度—房劳则火起于肾;饮食厚味—醉饱则火起于胃。
心火诱发相火妄动“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认为《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中,属火五条皆为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
其中也应包括一部分属于外感六淫之火。
四、元以后滋阴学说的逐渐完善王纶《名医杂著·补阴丸论》:“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况节欲者少,过欲者多。
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火旺则阴欲消……故宜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而水生火降……故丹溪先生发明补阴之说,谓专补左尺肾水也”。
并创制补阴丸方,药用黄柏、知母、龟板、熟地、琐阳、杞子、白芍、天冬、五味子、干姜、炼蜜、猪脊髓。
缪希雍脾阴说调理脾胃善补脾阴甘润益阴:常用药:人参、白扁豆、莲肉、石斛麦冬、白芍、炙甘草、大枣、麦芽。
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芡实、薏仁、莲肉、陈皮、白寇仁、藿香、桔梗、山楂、麦芽、黄连、泽泻。
注重调肝常用药:白芍、木瓜、沙参、麦冬、石斛柔润之品以缓肝急。
益火燠土脾肾双补常用药:菟丝子、五味子、巴戟天、补骨脂、人参、山药、莲肉肉豆蔻、橘红、砂仁。
治吐血三要法①宜降气不宜降火:“降气即降火,气降则火自降”。
②宜行血不宜止血:•用和血活血药;•不可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伤中生变。
•常用药:生地、当归、郁金、茅根、丹皮、小蓟、棕炭、藕节、蒲黄、童便。
③宜补肝不宜伐肝•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能止。
•“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芩、连、山栀、四物汤黄柏、知母之类,往往伤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则专用人参,肺热还伤肺,咳嗽愈甚”。
•内虚暗风说•“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
•清热顺气开痰治其标,养阴补阳治其本•清热:天冬、麦冬、花粉、童便•补阳:人参、黄芪、鹿茸、巴戟天•益阴:天冬、生地、白芍、杞子、五味、牛膝、人乳、阿胶、白蒺藜。
•顺气:苏子、杷叶、郁金、橘红•化痰:贝母、白芥子、竹沥、瓜蒌仁叶桂胃阴说立论依据: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华岫云:“今观叶氏之书,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也。
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
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
华岫云:“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华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华岫云:“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
使之通降而已矣”病种:温病、咳嗽、肺痿、血证、泄泻、呕吐、虚损、不食、便秘等。
治疗:甘平甘凉柔润以养胃阴方药: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甘草等。
补充了东垣祥于治脾,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足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以治脾笼统治胃的弊病。
华岫云:“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
王纶的学生薛己创真阴真阳论:“设若肾精阴精不足,阳无所化,虚火妄动而致前症者,宜用六味地黄丸补之,使阴旺则阳化;若肾经阳气躁热,阴无以生,虚火内动而致前症者,宜用八味地黄丸补之,使阳旺则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