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
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海底地形面纱。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海底基本地形;
2.通过地形图感知海底地形;
3.通过各种现象感受各种海洋奇观;
能力目标
通过地形图的颜色深浅辨别海底地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例、分析等方式研究海底地形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法、图示法、课件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动手实践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生准备:海底地形的相关资料。
泡沫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安排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出示海底地形、从地形图中感知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奇观和活动总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都爱大海,坐船驰骋在平坦的海面上,觉得心情那么辽阔。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学生谈自己想象中海底的样子。
播放“海底探索”视频,使学生在进入课题前获得感知体验。
看后,让学生谈收获。
(教师及时评价)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课情境中。
)
第二个环节是初识海底地形
教师展示海底地形图,进而利用视频“海底地形”立体展现海底地形基本构造。
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
根据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大陆架、大陆坡等海底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教师随机补充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纵切图,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认图记忆,对海地的地形地貌有所了解认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
4、教师抛出问题:“这些复杂的海底都是科学家研究发现的,那么科学家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海底数据和资料呢?”
请同学们看视频,听声音,听到什么?抹香鲸用什么方式探测前方地形?(声波。
)
学生交流其他探测海底的方式或图片。
鼓励学生想象,将来如果你是研究海底地形的科学家,你还能想到哪些探测海底的方法?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鼓励。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
第三个环节:从地形图中感知海底地形
1、教师发问:“刚才视频中展示了人类利用卫星拍摄地球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海底高低崎岖的地形。
我们看到同样是海洋,却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
这地表什么呢?
2、出示海底地形图,全班交流怎样看地图。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出看地图学会看图例的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我们从地形图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4、指名上前对海底地形图做讲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我们我们通过地形图中的颜色深浅能感知海底地形。
颜色越深,说明海越深,可能有海沟。
颜色浅的地方可能有海底山脉。
5、指导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泡沫制作海底地形模型。
教师提出要求,小组长要分好工,会合作,提高效率,看看哪一组先完成。
)
(教师巡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然后,每个组选一代表把制作的
模型在全班展示,并作讲解。
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知海底地形。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
第四个环节:海底地形奇观
1、教师谈话引入:“刚才我们看到了海底的地形复杂多样,其中有高耸的山脉、有深不见底的海沟。
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地形造就了海底地形奇观。
我们知道地球有几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汇处有些是在海洋中。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发生奇特自然现象的多发地带。
课件展示:马里亚纳海沟、海底热泉、大洋中脊、夏威夷冒纳吉山、夏威夷摩罗基尼坑火山。
2、学生交流搜集海底地形奇观的资料、图片。
(教师给予评价)(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教师也从中丰富了备课资源。
)
第五环节是: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对学生提出希望,课下对海底的秘密继续探究。
2、继续搜集更多的海底地形奇观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海底奇观”信息卡。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海底地形奇观的资料、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