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冯恩洪
如果说之前所说的皆是关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教育认识,而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那么实际上,人的教育认识制约人的教育行为。
一、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阶段
(一)课堂建设要实现国家教材的校本化
要谈课程建设,我们首先谈课堂的三大构成要素。
不管世界教育管理的经验有多少种,就其本质上说,教法有三大分类: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要撬起课堂教学的质量,离不开这三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谁来教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又什么样的教学质量。
哈佛之所以排在世界排行榜的第一名,说到底,哈佛的大学一年级为入校新生,教授一年级的300位教授,给入校的学生提供的课程选择的清单是1300门,平均每一个老师有能力教四到五门课程。
所以,老师的队伍品质优良,学生的水平世界第一。
涉及谁来教,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第二个要素:教什么
谈到教学质量,就涉及教材教什么。
在教材的问题上,国家教育部耗费了很大的力气。
然而,我们依然必须承认,当现今我们在使用同一套教材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基础性问题。
这个问题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学仍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
因此,在教材的问题上,很明显的,我们要重视国家教材的校本化,我非常高兴地注意到自从山东杜郎口10+35的教学模式出现,自从它的三三六推进课题教学方法出现后,一个环节引起了各地教育界老师们的普遍重视。
这就是由老师编写教案改为老师编写导学案。
我知道,在中考:导学案是教师在调研学生,依托教材的知识点、难点、重点,根据学生的学情而编写出来的。
导学案,它基本上有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第二部分,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第三部分,知识的分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处。
导学案是一个平台,
它涉及国家教材的第二次决策。
不管你赞成导学案也好,对导学案有争执,有不同的见解也罢。
一个环节是少不了的,要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实现国家教材的校本化。
这是涉及影响课堂变革的一大要素,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实现国家教材的校本化,这才是走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第三个要素:怎么教
(二)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
怎么教得问题其实就是所谓的教法。
从理论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类:第一类是讲授课堂,用老实讲,用老师一讲到底来完成知识的传授。
第二种课堂是合作课堂,即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以后,学生仍然存疑的,这个时候才让老师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种课堂在国际上我们称为合作课堂。
第三种课堂那就是给相同年龄的人,因为他们的智力上的差异不是给他一模一样的教育,给他合适的教育,我们把这种提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叫做差异教学或说差异课堂。
第一种:讲授
亚洲的教学主要的时讲授的教学,中国的教学更是演绎到极致的讲授的教学。
讲授教学有好处,它的知识有系统性,它的逻辑性组织的很严密,但是讲授教学有它的缺点。
什么事高效的课,或者说有效的课,应时这样子的:老师不要讲学生已经会得东西,也不要讲学生听后依然不会的东西。
只有这样,方能使课堂从低效走进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首都师范大学文哲教师带着他得博士研究生在北京做了10万初中生的取样调查,如此大的调研基数说明这个调研结果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其中第一道题目就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后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
第二道题是:“初中数学不讲,你自己做或者跟同学讨论一块做,你能做出的题目有多少?”10万人的答案最后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取出的平均值是88%。
我之所以说这两个数字,很明显是想告诉大家,因为你讲的95%是学生已经会得东西,初中语文需要老师讲的只有5%,所以,如果说初中语文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请问这个5%的度在哪里
呢?优秀的老师是把握度的老师。
同样初中数学需要老师点睛之笔的只有12%,那么这12%的度我们又怎么控制呢?因此,讲授有它的优点,但是讲授为主的课题教法模型造就了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国是人口大国,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人口大国要走进人力资源强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二种:合作
美国国家教育中心的实验报告:调动多种感官获得知识24小时以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30%,而交流,合作讨论,24小时以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50%。
这就算一个理性的依据,为什么要变革教法?为什么要由讲授走进合作课堂?因为合作课堂知识的巩固率高。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说教无定法吗?你怎么说要课堂教学提效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由讲授走进合作呢?对,不过,合作课堂和教无定法并不矛盾。
教无定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每一个以三尺讲台为生的人都能走进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无定法的前身,前面一步是教有常法,先要进入教有常法,然后走进教有常法,才能走进教有定法。
很遗憾,中国,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教育300年的发展路程在中国是100年走完的。
是1902年满清王朝的末代政府决定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现代教育的前身是依附农耕经济的私塾教育呀。
所以,我们在走进现代教育的时候,来自私塾学堂的这样一种讲授教学,我们不知不觉的传授下来了。
这应该强调,今天,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撬起教育质量,就要改变我们的传统教法。
第三种:差异课堂
讲授教学能不能走进差异课堂,让有差异的学生都听得懂呢?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一个行政班组合好了以后,我们永远存在着好的同学吃不饱,差得同学消化不了的现象。
因此让差得学生吃好,让好地学生吃饱就变成了一百年来一直缠绕着教育界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级的难题了。
由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路,课堂教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
面向多数,兼顾两头在理论上是对的,但是当一个老师个体面对一个教学班的群体时,既要面向多数,又要兼顾两头,有可操作性,这只能解释为正确的废话。
但是,我们能不能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呢?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
要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走出讲授,走进差异发展。
二、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们都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
通过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翘起来。
(一)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辅相成,出质量,出人才
我指的课程建设是在国家课程以外,学校应该有校本课程建设。
如果没有校本课程只有国家课程,那么对不起,学生只能服从不能选择。
而服从能出质量,选择难道能拖质量的后退吗?应该说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比单纯只有国家课程更能够出质量,更能够出人才。
人使有多元智能的。
有的人语言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逻辑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音乐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肢体智慧是强势智慧,有得人自然观察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视觉空间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自我评价智慧是强势智慧,有得人人际交往智慧是强势智慧。
我们得国家课程体现得时国家意志,但是对人得强势智慧得发展兼顾不足。
如果我们同意“人皆有才,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道理得话,那么扬长避短是靠校本课程来支撑的。
因此学校不能没有国家课程,但也不能只有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要校本化,而校本课程要个性化,从而支撑学生差异得发展。
(二)提供选择机会,发展选择能力
说到底,我们还是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
我们得学生是有差异的,成功的教育让有差异得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的学生是有情感需求的,获得社会得认可会拉动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教育说一千道一万,不就是培养学生对未来得信心吗?学生是有潜能的,校本课程会给学生提供潜能释放得机会。
所以应该说,以为国家课程能出质量,校本课程就是锦上添花,那是缺乏教育实践得认识。
(三)六项保证,建设校本课程
既然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如此众多得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如此多的能力,校本课程得开展就是需要建设得大事情了。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在这里我提出六项保证:
第一,思想保证第二,师资保证第三,时间保证第四,空间保证第五,经费保证第六,评价保证
当我们对校本课程提供思想保证,师资保证,时间保证,空间保证,经费保证和评价保证以后,这个时候校本课程就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了。
校本教材课程得出现给学生生命得潜能提供了释放得机会,校本课程得出现给教师得特长也提供了施展才华得天地,在上海我们有很多得名校比方说上海市巨鹿路第四小学,社会上称它为世界冠军得摇篮,因为这所普通得小学先后走出了27位乒乓球冠军,而这些世界冠军得出现很简单,是这个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得关系。
这个学校的体育教研组组长是国家级得乒乓裁判。
他慧眼识才,他招聘得体育老师当中有三位是上海市乒乓球队得退役运动员。
学生得潜能加上名师得指点,这个学校就变成乒乓世界冠军得摇篮了。
校本课程得出现最后是两支队伍出人才,所以如果我们得队伍能够支撑起两支队伍出人才,这对于我们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真的时点了一把火,这样得好事我们干吗不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