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

(图例39)口语报告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

问题解决行为图:通过口语报告法来探索被试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操作序列,经整理分析后绘出的图例。

反应时测量法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以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标志,即为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法。

以不同类别维度和属性维度材料让被试作出反应。

以研究被试者认知活动规律的方法。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信息相互接触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信号检测理论;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认为感知觉通常是由两个基本的内部活动过程来控制的,对人的感觉作了解释。

觉察是指发现某事物信息的存在,但并不知道是什么。

辨别是指把某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所获得的信息的比较,在人脑中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并给它命名,把它纳入某个一定范畴的过程。

直接知觉是指知觉者直接从客观事物中获得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整体属性的反映。

间接知觉是指知觉者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属性的反映。

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的作用,这种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是较高水平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万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模式识别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模式识别理论:人类认知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识别新异的刺激信息并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整合与归类,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几个模式识别理论模型: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模板说:最早是针对计算机的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模式识别过程。

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模板: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

原型说:原型匹配理论针对模板匹配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模式识别理论假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外部事物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事物的“原型”,即是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

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

特征分析说:即特征匹配理论,认为各种模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编码,既不是具体事物的模板,也不是某类事物的原型,而是该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的存储。

结构优势效应:在对刺激信息的知觉过程中,如果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的话,则要优于识别图形的某一个部分,称为构形优势效应。

布鲁斯等人提出了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就要比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这种现象称为字词优势效应。

在识别一个客体图形时,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线段,这种现象称为客体优势效应。

注意的含义;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当一个人在关注不止一个刺激信息的时候,就会受到注意容量的限制,而这一限制是来自于人脑内部所存在的过滤器,它使注意只接受某些刺激信息,拒绝另外一些刺激信息。

(彻里-双耳分听实验)布劳德本特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又称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

注意的衰减器模型:格雷和魏德伯恩、特瑞斯曼等人认为注意的过滤器不是简单地按“全”或“无”进行的,未被注意的刺激信息暂时让它们处于一个不完全减弱的加工与处理状态,当受到事物一些属性的影响或在未被注意的通道中的刺激信息发生了重要变化时,人的注意就会马上转到该通道进行信息处理。

而当变化不大时,注意就不会发生这种转移反应,此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

特瑞斯曼提出注意衰减理论。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认为注意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是认知资源。

a注意认知资源的有限性。

b注意认知资源能量分配,岂恩曼认知资源的作用是由唤醒水平决定的。

c注意的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理论。

诺曼和波布罗认为人类用于注意这一认识活动来加工与处理刺激信息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会导致注意分配上的限制,造成信息加工系统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认知资源的有限性:是指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加工的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

记忆:学习后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并能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提取它们并加以运用。

记忆的阶段指刺激信息在记忆系统结构的不同位置之间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存储的认知操作过程。

信息编码是人的记忆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某种方式转换与编码的过程,是一个人对刺激信息的知觉或准确地摄取。

信息存储是把在信息编码阶段已加工处理了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系统中的过程。

信息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从记忆系统中查找出已存储的信息,重现出来,并运用在特定地方与情境之中的过程。

视觉信息登记:是由外界刺激信息经过感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视觉器官的相应区域,经由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通过视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映象的过程。

(视觉信息记忆:通过眼睛对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过程。

)视象记忆:又称图象存储,是指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象的过程。

声象记忆又称声象存储,指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最早开展这方面实验研究的是莫瑞的“四耳人实验”。

视觉信息记忆登记过程:外界信息通过视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视觉器官相应区域,经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通过视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映象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具有结构和过程两种成分建构的系统。

记忆的结构: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的要素与信息存储的位置。

记忆结构有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人脑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

经短时记忆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称为代码。

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当个体把几种水平的加工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认知代码的加工编码的过程,称为组块化。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

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维持性复述以及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

短视记忆容量:短时记忆只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加工处理少数几个信息项目,信息容量有限。

以若干小的信息单元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信息单元为组块,短时记2 个组块。

忆一般容量是7+-工作记忆为某种形式的信息的暂时存储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工作记忆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同时,又将作息加工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处理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又重功能。

平行扫描:指测试的刺激信息项目与被试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的比较。

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刺激信息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处理,经过与记忆集中的每个刺激项目的匹配,然后作出判断后再提取信息。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包括了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项目回忆出来,或者是当该刺激项目再次呈现时能够再认的过程。

相关主题